前阵子,被“24岁职校毕业生当上央企副总”的新闻刷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位“年轻有为”的副总,出生于1999年(差半岁就是00后了),专升本学历,2019年进入中铁建工实习,满打满算工作了4年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众所周知国央企升迁是出了名的要求高、速度慢,既要熬年限、又要拼履历。

如今00后都当上了央企副总,实在让众多30、40岁还未达到如此成就的国央企人汗颜。

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眼看就要死在沙滩上,也不怪前浪们如此议论纷纷、揣测连连了~

梳理了一些网上的资料,我倒觉得,真相并没有传闻中那么离谱。

二代应该是“二代”,但含“二代”量并没有传闻中那么高。

提取两个关键信息:

1)、刘*欢目前任职副总经理的中铁建工贵州分公司是一个什么样的公司?

中铁建工是正厅级央企——中国铁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主营工程建造业务的二级单位,应该是副厅级企业。

那么,中铁建工下属的指挥部、工程公司(三级子公司)就是处级单位,比如:中铁建工西南公司。

而贵州分公司,则是中铁建工西南公司的二级单位、中铁建工的三级单位、中国中铁的四级单位,企业级别可以认定为”正科级“。

一个正科级的单位,副总也就是副科,相当于项目部的总工副经理级别,

P.S.像这类建筑工程承包单位,充分竞争性企业,所谓的行政级别基本不存在,最多关起门来自嗨一下。

此外,根据中铁建工的澄清,“副总经理只是个身份,对接甲方业主”。

大家都知道,为了对接项目方便,很多公司,特别是乙方单位,名片上的头衔都是虚给的,

对外是“总”、副总”,对内就是一普通职员。

这样一看,是不是瞬间就没那么离谱了?

2)、虽然但是,专科生怎么就能进央企,并且能在短短四年内升为副总?

首先来看一下刘*欢的母校: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所学校,2002年以前是归铁道部管的,2002年划归陕西省教育厅管理,和铁道系统渊源颇深。

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路内原铁道部直属院校的认可度,比路外其他大学高得多,

路内专科当路外本科用,路内四所本科当双一流用,铁职院毕业9成人都进了铁路系统。

换句话说,这是子弟学校,基本定向就业。

所以,真相呼之欲出:这位刘副总,大概率是铁路子弟,有一定的背景,但不至于像网上传得那么离谱(比如,网传是中铁某位大领导的儿子,虽然这两位的确有点形似,特别是发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说一说对这件事情的两点感想。

1、一个残酷的真相:这个世界,认的是“价值”,而不是“付出”。

有个群友说:如果关系户可以给企业拉项目,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他在养活企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家对“二代”、“关系户”都很反感,因为他们剥夺了普通人本就不多的资源,剥夺了公平竞争的机会。

完全理解并认同这种情绪。

但如果,这个关系户,能给企业揽来项目,拉来业务呢?

创过业人的都知道,业务是企业的生命线,有了业务大家才有活儿干,才能赚钱,才能发得起大家的工资。

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二代”,对企业的贡献,的确比一个搬砖的普通打工人要强。

就如,对于中铁建工贵州分公司这个项目公司来说,谁只要能拉来项目,作为对他贡献的回报,升个项目公司的副总经理,的确比一般打工人要容易得多。

当然,前提是,他真的为公司拉来了这么多项目。

如果是周公子这样毫无贡献的“草包”,就还是早早团成一团,圆润离开吧。

2、另一个残酷的真相:也许,并不是所有的“二代”都是草包

网上另有一则东南大学的博士被录取为电力公司检修工的新闻。

两相对比,的确让人心生绝望。

但假设,中铁建工贵州公司关于刘*欢的描述,“成功对接平台公司决策层4个项目”、“负责并参与区域内5个中标项目”是真实的话,他的贡献,的确比默默搬砖的普通打工人要强。

所以,哪怕他是个草包“二代”,能依靠家里的关系、资源带来这么多项目,公司以升职回馈,也算正常。

更何况,并不一定是“草包”。

这就是现实的残酷之处:你知道对你来说这不公平,但从公司经营的角度来看这很公平;

你以前一直坚信”读书就能改变命运“,”努力就有回报“,现在你才发现努力的方向比努力本身更重要;

读书或许能改变命运,但你只能站在你原生家庭的起点上做出有限的改变,和出生就在罗马的人相比,仍是牛马。

就如前些年刷过屏的那篇老文:我奋斗了18年,才能和你一起喝咖啡。

是不是更绝望了?

这种绝望感,我也有过。

出身小城市“小镇做题家”,读书、奋斗在大城市,

当我毕业辗转租房、住地下室、和蟑螂搏斗时,一线城市的土著同学住在自个儿有暖气、宽敞明亮的家里;

当我省吃俭用攒首付、还房贷时,他们没有房贷压力,生活品质比我高不止几个档。

但多年过去,我也在一线城市安营扎寨,过得还不错。我的下一代,已经赶上了他们中一些人下一代的起点。

而我,终于能平和地看待这一切:我们赤手空拳打下的江山,虽然辛苦,但更值得骄傲。

也许我奋斗了十几年才能和你一起喝咖啡,但那又怎样呢?终究是喝上了这杯咖啡。

现在的孩子,或许比以前更不容易,“阶层固化”更严重,但,总归还是有人突围出来。

记得几年前刷过屏的BBC纪录片《人生7年》吗?记录了14位小朋友,从七岁,到六十三岁,多年的变化。

当富人家庭的孩子,每天阅读《金融报》、《泰晤士报》时,

工人阶级的孩子在兴高采烈地讨论喜欢的男孩,以后要生几个孩子;

贫民窟长大的孩子,则渴望着能有机会见到自己的爸爸,还有人希望能够吃饱饭、少挨打。

原生家庭的眼界、格局和能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位孩子的人生轨迹。

长大后,富人家庭的孩子,有的成了律师,有的成为电视制作人,过着优渥的生活。

中下层的孩子,随意地辍学,早早地进入社会,经历着早婚、多子、失业的底层命运。

但也有一个孩子,从一个底层的乡村娃,逆袭成了大学教授、学者,实现了阶层跨越。

还有一个工人家庭出身的女孩,在遭遇贫穷、离婚与单亲的苦难后,自信乐观的性格让她没有放弃,当上了大学管理员,并重拾舞台剧、唱歌的爱好,平凡的人生也迸发出闪耀的光彩

也有中产家庭出身的孩子,父母强势、古板,造就了他自卑、压抑、焦虑的性格,进入社会后无法适应,患上了精神疾病,沦落为一名依靠低保为生的流浪汉。

社会的真相复杂而残酷,有人选择直面、有人选择逃避、有人选择对抗。

只有勇敢直面的人,最终收获了属于自己的成功,从泥泞里开出了花朵。

人生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路口会遇到什么。

概率再低,也有人冲破重围,实现阶层跨越。

就算,没能跨越又怎样?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收获快乐与幸福,谁说又不是一种成功。

愚公移山,日拱一卒。

人生处处充满不公,而知识、乐观、坚韧,便是人生的解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