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还是吴秀才‍‍‍

上面的通报在看到之前,已经看到相关的视频,脏乱的房间,三个幼小的孩童,大的女孩长的很清秀,也不过三四岁的样子,穿着白色的上衣趴在玻璃窗上,被路过的好心人问询吃饭了没有,回答是没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斜靠在沙发的小光头,也不过几个月的样子,但清澈的眸子已经学会了观察身边的物事,这是穷苦人家孩子的标配,在敏感,饿,泥泞中生长出的孩子,对周遭的环境有着天然的反应。‍‍‍

在官方的通报上,几乎所有的主题矛盾都归咎为了这个家庭,孩子的爸爸和24岁的妈妈生了五个孩子,孩子的爸爸目前在服刑,两个大一点的孩子在亲戚家那里上学,三个小的跟着年轻的妈妈在城市里生活。而妈妈要务工,孩子们只能锁在家里,每天靠着妈妈的外卖来生活!‍‍‍‍‍‍‍‍‍‍‍‍‍‍‍‍

服刑,五个孩子,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人坏,还愚昧,还要生孩子,这种极为尖锐的矛盾一下就掩盖掉了所有的苦难,没有人思考三个加上老家的两个孩子才是最无辜的,他们的降生人间并不是自己所能选择的,而既然无法选择的生命降临到这种悲催的环境内,需要引发的探讨也不该是两个成人的愚昧和不负责任。‍‍‍‍‍‍‍‍‍‍‍‍‍‍

下面的两个评论,折射的也是两种思维,同样的一件事,有的人第一时间输出的是斥责,而有的人输出的便是悲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不幸,第一时间能生出悲悯的性情才是正常的,因为唯有悲悯,才是人性!在这种人性的折射下,可能也就会看到很多角落里的东西。‍‍‍‍‍‍‍‍

十几年前,我曾与一个刚入行的帽子吃饭,算是很好的发小,也很善良的那种,原本的理想是做医生,后来因为家里痴迷于公家的身份,在各种也算机缘的巧合下,进了这样一个刑罚的单位。事实上在这种刑罚的单位,你是能看到很多很多的人间哀乐。‍‍‍‍‍‍‍‍‍‍‍‍‍‍‍‍‍‍‍‍

在那一次凌晨的永和豆浆的餐桌上,他只吃了一根油条就很疲惫的吃不下去了,我问发生了什么,把自己搞成这个样子,他眼神疲惫的说这几天接触了两个家庭,感觉自己的心理已经无法承受下去了,也生出了要改行的想法。‍‍‍‍‍‍‍‍‍‍‍‍‍‍

第一个接触的家庭,是一个买赃案件,这个罪名在现在改变为“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即,一些脏物卖给了你,即便是不知道的情形下也是犯罪,因为这也是辅助销赃。那个家庭的男主人是湖北人,一年前带着家里的人到这座城市的市场做一些豆腐和其他豆制品卖,平日里在市场是夫妻两人忙活,男主人呢大多的时间开着自己的三轮给各大饭店送货。有一天在回来的巷子里遇到个神秘的男子,问询他是否要买一个豆浆机,打开布袋看了一眼,还是很新式的那种豆浆机,男主人是做这个行当的,看到很欣喜,也就以百十块钱的成交价格给买下来了,但没多久,那个卖豆浆机的就被抓了,而男主人自然也被找到。‍‍‍‍

而我的这个帽子朋友便负责去抓这个卖豆腐的湖北男主人,先是到了店里没找到,然后去了他们租住的房间,因为是好几个人一起去的,男主人很慌张,而我的朋友看一眼他那破败发霉的出租屋,以及房间里三四个半大的孩子哇啊的哭,眼神立刻变得凝重起来!

讲到这里,我这位朋友叹息着说,本来不是多大的事,那个男的非要反抗,说什么也不去所里,要去送豆腐,还把来的一个同事捣了一拳,是个不懂法的愣货!

这样的话,肯定闹大了,不仅仅是买赃这么简单的一点事了,尤其是那个同事是个得理不饶人的主,本来就想着出风头的那种,现在医院一躺,大有着拿着这个事要立功的架势。讲到这里,我的朋友又叹息着说,那个卖豆腐的湖北的人是真的不容易,你看家里的那几个孩子脸上脏兮兮的,他的老婆也是那种瘦瘦弱弱的,一旦抓起来,家里的孩子铁定吃不上饭!‍‍‍‍‍‍‍‍‍

想着劝一下那个同事的,但那个男的确实是袭警了,所里的态度,看这个架势铁定要判两年弄个典型了。但这家人确实太可怜,我有点看不下去,心理上也无法接受,要弄典型,就弄那些开酒吧的黑社会啥的啊。我听到这里咯噔一下,因为那个时候我正在开酒吧,而开酒吧的名声是不太好的!(不过我那是清吧之类的,未成年也从来不让进)‍‍‍‍‍

上面的这个故事就是我这个朋友那段时间的煎熬,之所以有煎熬,是因为他是评论区的第二类人,第二个家庭在这里不说了,也是一个很凄惨的家庭,好像是个瞎眼的老人,年幼的孙子出了事,总之面对这种凄惨,悲悯的人看到心里都不会舒服。‍‍‍‍‍‍‍‍‍‍‍‍‍‍‍‍‍‍‍‍‍‍‍‍

写到这里,要说的,其实是我这位朋友是很稀少的那种,那个时候他只是没有能力罢了,如果有能力的话,或者说是他被打了那一拳,相信那个湖北的豆腐老板是在所里罚千把块钱就能释放的!‍‍‍‍‍‍‍‍‍‍‍‍‍‍‍‍‍‍‍‍‍‍‍‍‍‍‍‍‍‍‍‍‍‍‍‍‍‍‍‍‍‍‍

一是那个人对社会并没有太大的危害,放他一次就相当于救了一整个的家庭;‍‍‍‍‍

二是任何一件事但凡第一视角是悲悯,那么是很能轻易的避免一场悲剧和苦难的。‍‍

这就是悲悯视角的力量。但遗憾的是,后来我这位朋友终归是离开了那个职业,改行做了律师,因为在那个环境,他这种人显得格格不入。‍‍‍

最后再说几句吧,以前写一些不幸的人间世,譬如摆摊的老人,会有着大把的人认为这只是个例,而一个写作者关注这些没有意思,应该多一些看着舒服的,温暖的,或者说哲理的。‍‍‍‍‍‍‍‍‍‍‍‍‍‍‍‍‍‍

其实即便苦难是个例也要说的,因为任何的人都不该成为个例,其次今天看查尔斯·金斯莱的小说《水孩子》,在这个小说里作家描述了底层小男孩扫烟筒的故事,那个幼小的男孩为了活下去而经历的成人难以想象的苦难,而正是这篇小说的问世,很多的读者关注到了社会还有着这样一个残酷而不幸的群体,从而选择了不能“视而不见”。‍‍‍‍‍‍‍‍‍‍‍‍‍‍‍‍‍‍‍‍

其实,写作的,唯一的价值就是这点。看见不幸,写出来,用悲悯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