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一个阶级社会中,思想学术并不单纯,它带着相当强烈的政治色彩,更像是统治阶级维系自身秩序的工具。

只有通过一体化的思想掌控民众的意识,才能影响民众的立场和行为,从而消除统治隐患,维护国家的安定。

从某种意义上说,古代的学术体系,更像是统治者手中的棋子。

秦朝和汉朝,这是两个承前启后的时代,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时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秦朝以法家思想为中心,汉朝则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法家思想和儒家思想之间的矛盾,也是由来已久,秦始皇做出的焚书坑儒这件事,在历史上也引起了诸多争论。

焚书坑儒是错误决定,还是迫不得已而为之?这件事是否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思想混乱,冲击政治

每一个大一统王朝,都有一个类别的自上而下普遍认同的学术体系。

在商周时代,学术思想尚未形成完善的体系,可统治者已经有了意识,将上位者的思想灌输给底层百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商周在中国持续了近千年的时间,其中,思想统一功不可没。

然而东周时代,或者更具体来说,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界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来自社会不同阶层,不同领域的思想家们,纷纷亮出了自己的招牌武器,彰显自己的学术地位。

他们周游列国,与诸侯国的国主之间达成某种合作,借助其政治影响力,发扬学术体系,同时为对方的政治工作而服务。

与此同时,官学的兴盛和私学的兴起,也让不同流派的学说在社会上拥有广泛传播的基础。

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孔夫子,他就是私学中的典型大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周游列国,面向天下招收弟子,门下弟子近3000人,他的学术思想,也通过这些弟子和再传弟子实现了滚雪球式的传播。

除了儒家学说之外,法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这些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名门大派。

不同学术体系之间的争斗,既是文化斗争,也是政治派系斗争。

儒家思想的名气一直位居顶峰,法家思想在战国后期超越了儒家思想,之所以有这一变化,还得归功于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确立了法家思想在秦国的主导地位,也给秦国带去了许多励精图治的人才。

在他们的带领之下,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最终一统天下,成为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始皇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建立秦朝之初,民间的百家思想仍然处于争鸣状态,所以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片混乱的局面。

儒家弟子此时被法家弟子压过一头,并不甘心屈居人后,因此广泛开设学堂,扩大招生规模,想通过人数取胜。

而法家则把重点放在了朝堂之上,他们希望能够辅助秦始皇实现变法革新,改变国家运作的政治制度,建立一套新的运行规范。

比如说郡县制,这就是法家一力推崇的中央与地方制度。

这一制度的推出,遭到了朝堂之上众多保守派的反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群保守派中,大部分人其实是儒家学说的忠实拥趸。

儒家学说一直强调“克己复礼”,想要恢复商周时期的礼乐制度,因此这群官员也秉持着这一原则,主张继续实行西周时期的分封制。

可历史证明,分封制并不是一种适合中央集权制度的下层运作方式。

分封制是将领土范围内的土地分封给不同的藩王,并且给予他们高度的财产和军队自治权利。

这样做固然能激发地方政治活力,但却会削弱统治者手中的权力。

东周时期的周天子是怎样被诸侯王压制,每一个人都看在眼里,秦始皇同样也是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他认为,信奉儒家思想的这群老学究,都是一群为了一己私利而破坏国家政治权益的人,他心中对儒家思想的印象,更是一差再差。

丞相李斯,则是法家思想的忠实拥护者,而且也是秦始皇的左膀右臂。

他向秦始皇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国家改革和发展的建议,深受秦始皇器重,他想要实行的所有主张和举措,都是以法家思想为核心。

在李斯的大力推动和秦始皇的鼎力支持之下,法家思想在秦朝确定了主流地位。

在法家思想发展壮大的同时,其他学术体系也在发展过程当中,尤其是儒家,几乎处处与法家思想作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秦始皇意识到,如果不整治思想界的乱象,国家早晚会再次进入春秋战国那样的分裂时代,不让民众统一思想,民众只会四分五裂。

当儒家、墨家等一部分学术流派越发高调时,统治阶级再也不能忍受。

秦始皇发布政令,通过强制性的手段,封锁儒家学说等其他学术体系,严禁任何人再私自学习和传播其他思想体系。

在秦始皇的引导之下,法家思想逐渐深入人心,法家思想所推崇的严刑峻法,完全的理性主义精神,也与秦朝统治阶级的利益不谋而合。

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这些都是上层建筑中的较为表面的层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秦始皇真正需要做的,是渗透到深层次的意识形态领域,统一思想。

焚书坑儒,真相如何

在做出焚书坑儒的决定之前,为了维护法家思想的主流地位,秦始皇颁布了许多法令法规。

在文化传播方面,秦始皇非常重视书籍的作用,社会中的每一位成员购买或者传播书籍,都必须在一定的标准之下进行。

与法家思想相关的书籍,或者是一些科普秦朝法律的相关书籍,民众可以自由购买,它们也能在民间自由流通。

并且,官僚体系之中,每一位官员必须要阅读与之相关的书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关农业技术的书籍,有关医疗养生的书籍,这些书具有相当强大的实用性和功能性,能够对人们的生产生活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于这一类,秦始皇也没有禁止它们在民间的流通,一些书店或者书铺上,人们也能自由购买。

至于与历史有关的书籍,这一类虽然没有被严厉禁止,但处在统治阶级的严厉管控之下。

社会民众当然可以接触和学习历史,但这必须在统治者的授意之下进行。

他们学习的也并不是完全真实的历史,而是经过秦朝史官整理编纂之后的历史。

秦朝是怎样从秦国变为一个封建大一统王朝,这个过程,民众可以学习,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其他六国如何发展,这一领域,秦始皇便将民众完全隔绝在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商周时期的一部分书籍,在经过官府允许后,民众可以购买和阅读,而一些涉及传统礼乐制度的书籍,则被禁止流通。

至于一些文学作品,秦始皇更不允许出现在民间。

他认为,文学作品往往属于靡靡之音,极有可能将老百姓的思想带向偏离的轨道,也有可能会对国家的政治秩序产生冲击。

在书籍一事上,以秦始皇为代表的秦朝统治阶层格外重视。

对此,秦朝的法律也做出了非常严格的规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旦有人被发现私自出售禁书,或者是在家中私藏禁书,他将会受到严厉的处罚,情况严重时,当事人有可能因此而丢掉性命。

在严刑峻法的控制之下,老百姓不敢再随心所欲畅谈思想领域,更不敢自由做出阅读行为,秦朝的高压政策,从这一层面也可见一斑。

在教育方面,秦始皇通过严厉的手段大力打压民间的学堂。

取缔学堂,就是阻断其他学术思想大肆传播的途径,老百姓无法从学堂当中获取其他学术流派的知识,只能从主流途径学习法家思想。

这样一来,秦始皇也能实现思想控制的目的。

在上位者的严厉打压之下,儒家思想迎来了前所未有的低迷阶段,部分儒家学子义愤填膺,他们对秦始皇以及其他统治者做出了激烈的抨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手中的笔,是他们最为有力的武器。

他们写下一篇篇文章,做出一首首诗赋,谴责秦始皇的无理行径,谴责秦朝的暴政,谴责法家思想的严酷。

要知道,在普遍的社会范围中,反主流的意识形态往往比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更为快速,所以当秦始皇意识到问题严重时,儒家子弟已经做出了大量的反击行为。

他恼羞成怒,决定将与儒家经典相关的种种书籍投入火坑,这就是著名的焚书。

至于坑儒,这件事在历史上一直没有准确的定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人说,秦始皇坑杀了3000儒士,以毫无人性的手段对抗儒家思想集团。

也有人说,被秦始皇坑杀的仅仅是那些公然做出过反抗行为之人,他们是政治反动分子,不管是在秦朝还是在其他朝代,都会被统治阶级收拾。

焚书坑儒的真实性,引起了长时间的大范围讨论,虽然程度不明,但秦始皇对儒家思想的打压,的确真实存在于历史之上。

高压政策,危害重重

这件事给秦朝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也让争夺秦朝的百姓苦不堪言。

思想自由,言论自由,这本是生而为人的基本权利,每一个人都能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思想领域,都能在一定的框架范围内发表想要表达的言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在秦朝的高压政策之下,几乎每一位学者都噤若寒蝉,如果不小心说错话,那可怕的后果他们无法承担。

与其多说多错,不如直接闭口不言。

整个社会的学术文化失去了活力,人们的思想也逐渐僵化和呆板,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繁荣局面,也一去不返。

若以宏观眼光来看待这次事件,它给中华传统文化造成的损失更是不可估量。

大量经典的精华的古代典籍,都在焚书坑儒事件中被付之一炬,如果这些书籍还存在,那么将会为后世之人研究前朝历史提供更多的依据和思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可惜,一场大火,不仅仅烧毁了儒家、墨家、道家等学术经典书籍,也烧伤了中国的文脉,伤害了中华文化的基因。

结语:

思想统治,一直被视为大一统的最高境界。

几乎每一个朝代,统治者都没有办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纯粹的思想统治,不管是秦汉还是唐宋,都是如此。

统治者维护思想统治的手段有千千万,焚书坑儒绝对是最为可怕、争议最多的一种。

参考资料:

《战国策》

《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