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心而论,李宗仁是不愿意到北平去当这个行辕主任的。

从表面上看,北平行辕直辖第十一战区和第十二战区,地域包括河北、山东、察哈尔、绥远、热河和北平、天津、青岛这五省三市,凡是在这五省三市内的党、政、军各部门,都归李宗仁说了算。

可从实际上看,孙连仲的第十一战区和傅宜生的第十二战区各有各的炉灶,山东的王耀武和热河的刘多荃也各有各的章程。

山东的王耀武就不多说了,那是蒋氏嫡系中的嫡系,不听自己的话也是正常的。绥远的傅宜生和热河的刘多荃一是晋绥军,另一个是原东北军,和自己都没有多少交情,不听自己的话也能理解。而河北的孙连仲却是自己在台儿庄会战开始一直到武汉会战都深为倚重的老部下,无论从公义上还是私交上都有不错的交情。

可孙连仲来到北平后的一系列表现却让李宗仁伤透了心。孙连仲不仅在接收北平敌伪财产问题上与自己针锋相对,更在军事上与自己对着干。

比如,对北平行辕编制内的部队调动,孙连仲与李宗仁一个招呼都没打的前提下,就把侯境如第92军从武汉,牟庭芳第94军从上海开到了北平和天津,并随即任命二人为北平、天津警备司令。

在李宗仁看来,自己这位昔日的老部下、老朋友已经变了,在由第5战区副司令长官任上调任第6战区司令长官后,就一头扎进了陈诚的怀抱。

看来,自己与孙连仲的交情也走到头了。

就在李宗仁在感慨人心不古的时候,孙连仲也陷入了纠结之中。他也知道,他在北平的一系列举措就是明着与李宗仁翻脸。可他又有什么办法呢?

自从加入了陈诚的派系后,他哪里还有什么自主发言权呢?一切都要以陈诚的意见为意见,凡事都要以团体的态度为态度。早知今日,自己当年又何必低三下四地投到陈诚门下呢?

在外人眼里,自己是高高在上的战区司令长官,可在实际上,自己不过是被陈诚推在前面代其发声的傀儡罢了。

那么,作为一代名将的孙连仲,又为何投入到陈诚门下,甘愿受其支配呢?

两个原因。一是孙连仲屡立战功,可始终未获提拔。即使提拔,也远未能与他的战功相匹配;二是,孙连仲所部的西北军经过了娘子关之战、保定会战、台儿庄战役、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后,已经元气大伤。

可在那些没有立下多少战功的嫡系部队纷纷扩编的时候,立下大功的孙连仲部西北军竟然还被撤编了1个军的番号。

武汉会战后,蒋氏以第42军在撤退时军长阵亡为借口悍然撤掉了第42军的番号。

这一切,既让孙连仲感到愤怒、不平,可又毫无办法。

经过高人点拨之后,孙连仲认为,在老长官冯玉祥失势之后,自己这支部队要想站住脚,并且有所发展,只能寻找新的靠山。

而这个靠山,孙连仲选择了蒋氏的“红人”陈诚。

确实,要论方面战功,在抗战初期,孙连仲的功劳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在台儿庄一战中,若不是池峰城第31师死守,哪里会有台儿庄的大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在遭到多次不公的待遇后,一向以本事说话的孙连仲也开始“上道了”。

对于孙连仲,蒋氏始终在关注。可对孙连仲的任用,蒋氏又始终不放心。孙连仲毕竟是冯玉祥的“十三太保”之一,一向对冯玉祥很尊重,虽经磨难,但始终没有明确向自己表现出效忠的态度。对于这样一种人,用是要用的,可却不能重用。

可究竟该如何用呢?蒋氏又很费踌躇。思来想去之后,蒋氏决定任命孙连仲为1战区副司令长官,归卫立煌指挥。

论资历,孙连仲和卫立煌虽然不是一个系统的,但资历不相上下;论战功,在抗战初期,孙连仲是要超过卫立煌的。

深谙蒋系部队操作手段的孙连仲知道,这个战区副司令长官其实就是个摆设。况且,他对卫立煌当了自己上司还有几分不服气。因此,一个为自己前途谋划的念头浮现了。

1939年夏天,孙连仲趁着战事稍歇,部队正在整训的闲暇,来到了重庆,准备谋求一个战区司令长官或者省长的位置。

可孙连仲在重庆跑了两个月,他的期望未能得到任何人的支持。

一来,孙连仲没有加入任何派系。

原有的西北军虽然是一个仅次于蒋氏嫡系的派系,可随着冯玉祥的失势,早就分崩离析了。况且,就算是在西北军内部,也在蒋氏的拨弄下严重不和。

二来,孙连仲在政坛上没有助力。

虽然张厉生是孙连仲的老乡,也愿意帮忙。可他毕竟是政界人士,对军界的事情实在是帮不上忙。

这一切都被蒋氏看在眼里。

出于让孙连仲继续卖力的考虑,蒋氏把孙连仲由1战区副司令长官改任为5战区副司令长官。在蒋氏看来,既然你不服气卫立煌,认为卫立煌的资历和战功都不如你,待在卫立煌手下有些憋屈,那就把你调到5战区去。

5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既有资历,也有战功,并且当年还是与孙连仲老长官冯玉祥同列的人物,这下你满意了吧?

可孙连仲还是不满意。

这回的不满意倒不是孙连仲不服气李宗仁,而是李宗仁本身也是个非嫡系将领,手中握有的资源和权力既不多也不大,能够维持住新桂系自身的生存就不错了,哪里还能轮到孙连仲?

凭心而论,李宗仁对孙连仲算是不错了的。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还是能够保证孙连仲第2集团军的基本生存的。如把刘汝明的第68军和原韩复榘第3集团军的曹福林第55军也拨给了第2集团军,摆脱了第2集团军偌大的牌子仅下辖一个军又一个旅的尴尬局面。

可就像上文说到的那样,李宗仁自己都吃不饱,哪里有更多的力量帮助孙连仲?

但不管怎么说,孙连仲的实力还是增强了,第2集团军平添了两个军,实力大增。

1940年初,蒋氏想要委派孙连仲担任冀察战区总司令兼任河北省省长。

因为原总司令和省长鹿钟麟拉个关系跑个腿没问题,可要论起指挥打仗,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而孙连仲既是河北人,手下的西北军又大多数是河北一带人,由孙连仲来担任冀察战区总司令兼任河北省省长应该是把合适的人放在了合适的地方。

按理说,经过了多年的等待,孙连仲终于等来了一个独当一面的机会,应该立即赴任才是。冀察战区虽然仅是一个游击战区,在级别上比带序列号的战区地位稍差,可毕竟也是战区。

可孙连仲和手下的幕僚们一商量,觉得还是不去为好。一来,河北的局势过于复杂,日军、八路军、伪军、民军和蒋系部队的势力范围犬牙交错,要想玩得游刃有余,太难;二是,要到河北去,势必要与八路军打交道。与八路军合作吧,蒋氏肯定不高兴,不与八路军合作吧,恐怕又站不住脚;要是和八路军打起来,恐怕连老本都会丢掉。

因此,这些幕僚们建议孙连仲,还是委婉地拒绝为好。

蒋氏见孙连仲不肯奉命,也只得把这个职务交给了后来投敌的庞炳勋。

可就在孙连仲松了一口气的时候,接下来事情更让孙连仲恼火。

刘汝明和孙连仲虽然都是西北军,可却是第29军系统的。而孙连仲呢,则是在中原大战后先期投降蒋氏的几支西北军之一,二人自来不和。因此,刘汝明第68军虽然在名义上归属孙连仲指挥,可孙连仲却根本指挥不动。

无奈之下,李宗仁只好把68军调走。

而曹福林的第55军呢,情况和刘汝明差不多,原来所属的第3集团军韩复榘部投降蒋氏的时间还要早于孙连仲。

李宗仁之所以把第55军调给第2集团军,是因为曹福林不服气接替韩复榘担任第3集团军总司令的孙桐萱。因为曹福林和孙桐萱的资历相差无几,凭什么孙桐萱能接韩复榘的班,而我曹福林不能?

李宗仁没办法,只能把曹福林第55军调到张荩忱的第33集团军。张荩忱战死后,由冯治安继任第33集团军总司令,而曹福林又不服气冯治安。

没办法,李宗仁只能再次把曹福林第55军调给了孙连仲的第2集团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对孙连仲,曹福林还是服气的。可随着孙连仲对部队的人事进行调整,损害了曹福林的利益,曹福林又不干了,对孙连仲的命令阳奉阴违。

这一切,都让孙连仲身心俱疲,也因此萌生了想要加盟陈诚派系的想法。

孙连仲一厢情愿地认为,自己当年在江西“围剿”红军的时候,和陈诚的关系不错。现如今自己愿意和陈诚结盟,陈诚应该欣然接纳才是。

可孙连仲派到6战区长官部去联系陈诚的幕僚回来后,给出的说法却让孙连仲怎么也没想到。

这位幕僚说,“今非昔比,陈诚需要的已不是朋友,而是部下。”

也就是说,孙连仲想要与陈诚结盟是不可能的,陈诚不缺盟友。只有心甘情愿表明愿意作陈诚的部下,才会被提拔。

别看孙连仲曾经与陈诚相交甚好,又是在抗战中战功赫赫的名将,可在此时的陈诚眼中,孙连仲不过是一个既无多少实力,也无地盘的一个老军头罢了,想要与我结盟,你也配!

而此时,已经饱尝寄人篱下之苦的孙连仲早已经没有了往日的风骨,在1941年秋陈诚来第2集团军驻地视察的时候,孙连仲对陈诚表白:“我是一个粗人,请部长多多指教,今后唯部长之命令是从。”

终于,又一位曾经铁骨铮铮的抗战名将拜倒在了权力面前。

那么,陈诚真的信任孙连仲是真心投靠自己吗?

绝非如此,在这期间,陈诚一共对孙连仲进行了三次考验。要知道,孙连仲可不是普通人,要么不用,要么重用。而要在重用之前,是要对孙连仲进行考察的,不然,岂不是引狼入室?

1942年春,陈诚派亲信孔令恂到第2集团军担任副总司令。

在蒋系部队中,每逢蒋氏要吞并一支部队,惯例都是先派一人去当副手,然后再把主官以需要进修的名义调走,从而达到架空主官的目的。

此次,陈诚派孔令恂来的目的倒并非是想要架空孙连仲,而是想要试探孙连仲是否信任自己。毕竟,信任是相互的。

如果孙连仲认为陈诚把孔令恂派来是为了架空他,那么,就意味着孙连仲对陈诚怀有戒心,陈诚自然不会把孙连仲吸纳进派系。

可是,孙连仲对孔令恂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让孔令恂有一种回家的感觉。

果然,两个月后,完成任务的孔令恂以借口养病为名回了重庆再没回来。

这就意味着,陈诚对孙连仲的头次考查结束。

1943年1月,孙连仲被任命为代理第六战区司令长官。不久,由陆军中将加上将军衔晋升为2级上将。

此时,陈诚正在滇西准备远征军再次赴缅作战事宜,急需大量人手。可令人奇怪的是,陈诚虽然缺人手,却没有从第6战区调走多少人,仍然保持全班人马。

这是陈诚对孙连仲的第2次考查。

陈诚的目的就是看孙连仲在担任第6战区代理司令长官期间是否刻意安排私人。因为职务就那么多,孙连仲如果想要安排私人,只能把原来陈诚安排的人挤走。

可孙连仲在赴任的时候仅带来了一个人担任副参谋长,对陈诚原来的人一个也没动。一直到了陈诚把第6战区放心交给孙连仲,从第6战区大量调人增强远征军的时候,孙连仲才开始从第2集团军往第6战区调人充实岗位。

孙连仲的表现让陈诚很满意。陈诚对孙连仲的第2次考查结束。

鄂西会战爆发后,由于孙连仲刚来第6战区,对战区的情况还不十分了解,因此,在开战之初,第6战区陷入被动。

此时正担任远征军司令官的陈诚立即赶回,接手了指挥。这是陈诚对孙连仲的第3次考验。

按理说,既然孙连仲已经代理了第6战区司令长官,陈诚就不应该再干涉第6战区的指挥。如果孙连仲表示不满,甚至不交权,陈诚也无可奈何。

可孙连仲二话没说,立即把指挥权交给了陈诚。这让陈诚更加满意。

鄂西会战后,已经连续通过了陈诚三次考查的孙连仲终于如愿以偿地当上了第6战区司令长官。

客观地说,陈诚用孙连仲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因为陈诚此时担任远征军司令,主要精力都放在远征军,根本无法顾及6战区的工作,这个司令长官的位置早晚也得交出去。

可“土木系”的两员大将中的罗卓英跟随他在远征军工作,郭忏的指挥能力和资历都稍弱,不足以担负起这么重要的岗位。而孙连仲的加入正好解了陈诚的燃眉之急。

不然,换了任何一位资历深厚的大将担任第6战区司令长官,陈诚的地盘即使能保住,其组织架构也会被搅得乱七八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诚 图片来自网络

当上了第6战区司令长官的孙连仲此时也比较志得意满,厮杀了半生,终于成为了方面大员,可谓是不虚此生啊。

待到位置稳定之后,孙连仲就开始谋划如何增强自己在“土木系”的力量。

在当时,一个战区司令长官没有自己的基本部队,是无法如指臂使地指挥部队作战的。为此,孙连仲就向蒋氏和李宗仁请求把第2集团军从第5战区调到第6战区来。

一来,自己已经过上了好日子,也不能忘了昔日那些伙伴。

二来,第2集团军是一个拥有三个军的集团军,正在抗战时期也是比较少见的。如果能调到第6战区,不仅能增强自己在陈诚面前的话语权,还会使那些对他不那么尊重的嫡系将领们再也不敢笑话自己是“光杆司令”。

可孙连仲再一次失望了。

接到调令后,刘汝明的第68军和曹福林的第55军根本就不奉命。

这其中的原因有两个:

其一、刘汝明和曹福林本就与孙连仲不是一种人,在第5战区的时候就不和。

过去,几个人的职位相差不多,局面尚能勉强维持。可如今,孙连仲已经是战区司令长官了,而刘汝明和曹福林二人才是军长,二人又岂会到孙连仲帐下去听招呼?

其二、李宗仁的反对。

鄂西会战后,李宗仁第5战区遭到打击,损失很大,兵力本就不敷使用。可孙连仲又要求调走一个拥有三个军的集团军,这岂不是让第5战区雪上加霜?因此,李宗仁表示反对。

因此,孙连仲的调兵计划未能成功,只是把原来的嫡系第30军调到了第6战区。

1945年6月,抗战胜利在即。为了不让华北落入非嫡系部队之手,陈诚保举孙连仲担任第十一战区司令长官,负责华北、平津等地的接收。

可让孙连仲没想到的是,这批在八年抗战中吃了苦的人进了平津后,就像饿狼进了羊圈一般,把一个原本好模好样的接收变成了“劫收”。

这一切既让孙连仲始料未及,又让他束手无策。那些打着各式各样牌子的“劫收”部门要么是大员们空降下来的前驱,要么就是各类先遣机构,即使他的第十一战区,那些自命为陈诚嫡系的将领们也没把他这个战区司令长官放在眼里。

对于一个半路加入陈诚派系的人,孙连仲对这一切都无可奈何。这也正是傀儡的悲哀之处。

凭心而论,孙连仲之所以选择投靠陈诚,固然有想在仕途上更进一步的想法,但对西北军的爱护之心也是有的,他想尽自己的力量尽可能地为西北军多保留几颗种子。

可事实却是,他虽然本人得到了高位,可西北军仍然没有逃脱被撤编,甚至被吞并的命运。

在整个解放战争期间,孙连仲始终处于一种浑浑噩噩的状态,其部下要么起义,要么被消灭。他自己也在仓皇之中逃到了海峡对岸,与老伙伴庞炳勋合伙开了个小酒馆度过了后半生。#图文万粉激励计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