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热播的电视剧《大决战》中,辽沈战役的剧情昨天刚结束,作为东北国军的一把手,赵亮饰演的卫立煌在剧中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可惜囿于篇幅,剧中没有大幅描写卫、廖、蒋三人的对东北战局的重重矛盾,节奏显得舒缓了一些。

熟悉东北解放战争的读者都指导,从熊式辉到陈诚,再到卫立煌,蒋介石在东北是三易主帅,可惜最后还是落得全盘皆输的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5年春,法西斯德国败局已定,日本已成强弩之末。蒋介石为了搞好战后同苏联的关系,派出一个以宋子文为首、王世杰和熊式辉为副的高级代表团访问苏联。访苏期间,熊式辉接触了不少苏联高级官员,还单独拜见过莫洛托夫外长。

日本一宣布投降,善于窥视时事风云的熊式辉,马上建议成立一个“东北光复委员会”,并由他领衔起草了一个接收东北的七点意见。

因此,蒋介石在考虑赴东北大员的人选时,首先想到了既和苏联人打过交道,又早早着眼于东北布局的熊式辉。

当然,熊式辉能夺得东北头把交椅,和他对蒋介石的忠心是分不开的:早在1931年,熊式辉任江西省主席时,为了讨得蒋介石的欢心,曾把南昌市的德胜路,改名为“中正路”,把赣江大桥,命名为“中正桥”。

蒋经国从苏联回国后,熊式辉窥测到总裁想栽培儿子的心思,主动聘请蒋经国到江西担任保安处长、赣南督导专员,并大力支持蒋经国搞新政,相当于送了太子一个大大的人情。

因此,熊式辉备受蒋介石的赏识,蒋介石经常称赞熊式辉文韬武略,机敏过人。远因近由,促使蒋介石任命熊式辉为东北行营主任,杜聿明为东北保安司令长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哪知道,从政以来一路顺风顺水的熊式辉却在东北栽了个大跟头。虽然在1946年全年,整个东北战局对国军有利,可到了1947年,国军就走下坡路了,东野相继发动了“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和夏季攻势,横扫东北国军。

见东北战局不力,蒋介石派参谋总长、土木系领袖陈诚到东北整顿。这次整顿,陈诚以中饱私囊、指挥不力为由,在蒋介石那参了熊式辉一笔。半个月后,熊式辉被撤职,陈诚接替,一跃成为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东北战区最高指挥官。

陈诚请缨东北,有他个人的目的:过去他和熊式辉就有矛盾。

1933 年1月,蒋介石调集30多个师的兵力,对中央苏区进行第四次大规模“围剿”。陈诚时任中路军总指挥,结果中路军3个师中,第52师被红军全部歼灭,师长李明被俘。第59师被歼灭大部,师长陈时骥也做了红军俘虏,第11师伤亡惨重,只剩下两千多人。

第四次“围剿”失败后,江西省主席熊式辉电告蒋介石,要求撤销陈诚的全部职务。蒋介石为了平息众怒,最后给陈诚降一级、记大过一次的处分。多少年来,陈诚一直对此耿耿于怀。

但更主要的是,陈诚任参谋总长期间,襄赞的几次军事行动都以失败告终,特别是对山东的重点进攻,连续打了宿北、鲁南、莱芜、新泰、孟良崮五场大败,损失了10个整编师/军,20万人马。

一时之间,很多人给陈诚起了个一语双关的外号:“陈总长常败”。陈诚很想到东北打几个胜仗,挽回自己的面子。

陈诚在国民党军界中,素有“四干将军”之称,即苦干、强干、硬干、快干,到沈阳述职后,立即整编部队,严惩贪官污吏,并撤换了一批军政要员,使东北国军很快恢复到 10个军,50余万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岂料林总不给陈诚面子,送给他秋季攻势作为见面礼,东北国军被歼15万多人,丢失城市50余座。1947年和1948年岁末年初,东野又发动冬季攻势。最后,东北国军困于长春、沈阳、营口、锦州、吉林等几个孤立据点,成为瓮中之鳌。

更令陈诚感到丢脸的是,他在东北整军时寄予厚望的新五军,刚组建不到三个月就在公主屯全军覆没,土木系大将陈林达兵败被俘。

眼看东北局势已不堪收拾,陈诚一面公开向部属表示“沈阳失守,我定自杀殉职”,一面暗中由夫人谭祥出面,求救于宋美龄,以胃溃疡复发为借口离开东北这个大坑。

谁去接替陈诚?蒋介石的脑子像挂钟似的摆个不停,最后停留在卫立煌的名字上。

论资历,卫立煌早在北伐时就是嫡系第一军的副师长、师长,抗战时当过战区司令长官。论声望,卫立煌在湖北“剿共”和在山西抗日期间,都能和地方人士及杂牌搞好关系。

论能力更不用说,“剿共”剿出立煌县,1944年亲自指挥了名震中外的滇西反攻作战。连一向对国军将领没有好感的史迪威都称赞卫立煌的能力。

由卫立煌去东北挂帅,或许可以力挽危局。

蒋介石想到这里,嘴角掠过一丝苦笑,立即传令召见卫立煌,苦劝他去东北接盘。

但卫立煌也不是傻瓜,知道自己既不是“穿黄马褂子”(即黄埔军校毕业)出身,又不是浙江老乡,在蒋介石手下只不过是“嫡系中的杂牌”,终非蒋介石的亲信。因此,每当在战场上受挫折的时候,才被重用。而打完了仗,就遭受排挤甚至被罢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3年,卫立煌接替陈诚出任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几经征战,取得了打通中印公路的重大胜利。

战争结束后,根据当时国内外舆论,陆军总司令一职应该是非他莫属的,结果蒋介石却任命何应钦为陆军总司令,卫立煌只落了个副总司令。

卫立煌一气之下,说什么也不去就职。最后蒋介石只好派他去欧美10国考察,相当于公费请他出国旅游散心。

这次被蒋介石拉去接盘,接的偏偏又是陈诚留下的烂摊子,卫立煌说什么也不愿意,直接以能力不足、不熟悉东北情况为由婉拒。

蒋介石碰了一鼻子灰,便派“新政学系”首领张群苦劝,也没有成功。接着,顾祝同又来说项。顾祝同与卫是多年的老朋友,私交甚厚,谈了半日,卫立煌也没有给这位老朋友面子。

陈诚的老婆谭祥则几乎每天都来卫公馆,一进门就拉住卫立煌夫人韩权华的手,哭哭啼啼,请卫立煌去接他那死鬼老公的盘。

韩权华虽是妇道人家,但也知道谭祥的来意,心想:有利时你们就争,没利时你们就让,东北弄成这样子,你们就把烂摊子给别人,这是什么心态?说什么也不肯点头。

无奈,蒋介石只能再次亲自出马,直接给卫立煌提了三个条件:1.万一形势不可逆转,最后责任由我蒋某人来负。2.短期内从关内向关外增兵5个军。3.后勤供应直接给蒋某人打报告,我第一时间给你解决。

见蒋介石话说到这份上了,卫立煌不知出于什么心态,最后竟答应去东北。夫人韩权华知道后,大出所料,埋怨、争吵,闹得全家不得安宁。

许多同僚及老部下闻讯后,指责之声不绝于耳。大多说他糊涂,官迷心窍,现在都到什么时候了,还要这个不值钱的“总司令”头衔,这不是抱着乌纱帽往火坑里跳吗?

最后卫立煌火了,对上门劝说的一个老部下大吼:“不要再说了,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卫立煌受命于危难之时,也很想在东北有所作为,搞出点名堂。坐定东北“剿总”司令部大楼后,短时间内就祭出了三板斧:

(一)网罗旧部,扩充实力

几十年的军事生涯,使卫立煌深深懂得军权的重要性。没有军队就没有军权,没有军权就是光杆司令。他过去在这个问题上吃过不少苦头,蒋介石光给他军事指挥权,不让他成立军队,对他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甚至连起家的14军,卫立煌都呆不下去,培养的几个老部下,赋闲的赋闲,挂职的挂职,卫立煌反倒落得个无兵无权、孤家寡人的下场。

对此,卫立煌至今记忆犹新,他不想重蹈以前的覆辙。因此,上任伊始抓的第一件事,就是调他的旧部和亲信来东北,控制掌握军队,攫取军权。

但老于此道的蒋介石岂能任他胡来?为了捆住卫立煌的手脚,老蒋只允许他在东北的现有军官中调动。但现在东北又正是用他之时,蒋介石拗不过他,个别人的升迁调补,最后还是遂了卫立煌的愿。

卫立煌赖以起家的原14军旧部中的陈铁、彭杰如等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来东北的:

原14军85师师长陈铁是卫手下得力大将,抗战后在老家遵义赋闲两年,一个电报就飞赴东北出任“剿总”副总司令。

彭杰如是卫立煌从中校团附一路提拔起来的,最高官至14军副军长,是卫亲信和得力助手,当时在国防部兵役署挂个闲职养老,一个电报就飞赴东北,出任东北“剿总”副参谋长。

虽说是副职,可实际上卫立煌经常绕开参谋长赵家骧,找彭杰如过问司令部工作。

就连卫立煌在法国认识的不谙军事的侄女婿汪德昭,一封电报过去,也被召来东北,担任“剿总”副秘书长兼办公厅主任。

卫立煌常对陈铁、彭杰如等人说:“你们看还有哪些人, 可以多找几个来。大家都是14军的老同事、老朋友,应该同舟共济,渡过难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铁和夫人合影

(二)笼络人心,扩大影响

卫立煌上任后他一反陈诚飞扬跋扈、目空一切、排除异己的做法,一律留用杜聿明、陈诚原司令部和熊式辉东北行营的人员,此举颇得人心,对稳定军心士气起了一定的作用。

同时,对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张作相、万福麟、马占山等原东北军将领及社会名流,卫立煌经常请教问计,设宴招待,敬如上宾。一时倒也赢得不少赞誉,不少东北籍名流皆称卫先生老成持重,胸怀大度,乃东北人民之大幸。

卫立煌认为,陈诚、熊式辉在东北之所以失败,固然有指挥失策的因素,但也和不注意军心团结和处理人事有关。因此无论对曾泽生、盛家兴这些杂牌军长,还是郑洞国、廖耀湘、范汉杰等嫡系将领,卫立煌都用心笼络,平等对待,而且不怎么管长春、锦州等地的军事部署,给了部下比较充分的自主权。

(三)招兵买马,整军备武

经过我军1947年夏、秋、冬三个攻势的打击,东北国军被全歼的被全歼,被击溃的被击溃,部队减员很多,建制严重不全。

卫立煌到职后,之前被歼灭或被打残的第二十五、第七十九、第八十七、第九十一师均在沈阳附近地区重建,另将整编第二零七师和第一九五师组成第六军。

当时,锦州兵力相对薄弱,卫立煌讨来原在胶东之范汉杰兵团暂编第五十四师后,就地扩编为第五十四军,进驻锦西。到7月底,驻锦州至山海关区域的14个师已统一整编完毕。

除原有之第九十三军、新调进之第五十四军,卫立煌还另新组建新编第五军、新编第八军。

总之,东北国军在卫立煌任职期间,因未受到较大的打击,得以趁机整补,使其在1947年秋、冬季作战中损失的兵员与武器装备大体得到恢复,区分为郑洞国(长春)、卫立煌(沈阳)、范汉杰(锦州)3个集团,总兵力为55万余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范汉杰和夫人合影

其中,归锦州指挥所主任范汉杰指挥的14个师及非正规军,共计15万人,分驻义县至山海关一线。归“剿总”副总司令兼第一兵团司令官郑洞国指挥的2个军、6个师及非正规军,共计10万余人,据守长春市。由卫立煌直接指挥的 24 个师(旅)及直属部队和非正规军,共计30万人,分驻沈阳、铁岭、抚顺、本溪、新民、辽阳等地。

卫立煌还特别重视部队的野外战斗演习和各种实弹射击。在一次“剿总”作战会议上曾批评道:“共军的枪打得那么准,国军为什么就不行?”

为了提高实战能力,卫立煌经常组织军、师之间的训练观摩和射击比赛,并多次深入作战部队视察,参观实弹演习和射击训练。

卫立煌认为,我军攻坚能力远没有野战强,只要有坚固的工事,沈阳就固若金汤,不怕共军来打。因此上任不久,即令工兵指挥官李贤负责构筑和加固工事,规定阵地外围要挖两米宽、两米深的外壕,架设大密度的鹿彘和铁丝网,城防阵地一律建成现代化钢筋水泥工事,碉堡要点面结合,成为一个整体。

但明眼人都看得出,东北形势早已不可为,卫立煌只是在勉力维持而已:东北国民党军总兵力虽仍有55万余人,但已被分割压缩于锦州、沈阳、长春若干孤立地区,尤其是锦州至沈阳、沈阳至营口交通线被我军控制,迫使沈阳、长春守敌补给主要依靠空运,战略处境十分不利。

这一点,蒋介石也看到了。1948年春,蒋介石亦曾准备采纳美国军事顾问团的建议,放弃长春、沈阳,打通北宁线,将卫立煌集团主力撤往锦州,进而伺机转用干华北、华中战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卫立煌认为,于公,国军不擅长野战,沈阳城内三十万大军一出去,将被共军合围在荒郊野岭,突围无路、求援无门,很快完蛋,不如坚守沈阳,待部队整训完毕后,再相机打通北宁路。

于私,如果真按蒋介石的计划行事,一贯诿过于人的蒋委员长为了自己的面子,必定会把弃城渎职的罪名加在他卫立煌头上,让他背一辈子黑锅,摘也摘不掉,洗也洗不清。

何况,人人皆称陈诚是草包,但毕竟他没有丢失沈阳城,如果沈阳丢在自己的手里,那不是比草包还草包吗?

为此,卫立煌多次派遣郑洞国、赵家骧、罗又伦等人赴南京向蒋介石陈述意见,甚至自己数次飞赴南京,见蒋力争固守东北方案。

卫立煌多次对蒋介石说:“共军惯用的战术是围城打援,我们吃亏上当还少吗?不能再重蹈覆辙了!如果我们主力由沈阳远出锦州,正好经过共军辽北、辽西根据地,他们早已布好了口袋,等我们去钻。”

“何况,我们还要经过三条大河——辽河、大凌河、绕阳河,国军大兵团行动,又带着那么多重武器和辎重,随时有被共军节节截断、分割包围、各个歼灭的可能。与其如此,不如坚守沈阳,守比攻要稳妥得多。要攻也得经过至少半年的整补后,方可行动。”

蒋介石也顾虑到一旦撤退长春、沈阳,可能引起政治上和军事上的不良后果,并判断东北野战军在冬季攻势之后下一步可能入关寻求机动作战。为牵制东北野战军,稳住关内战局,因而同意卫立煌“固守东北、暂不打通北宁路”的主张。

5月中旬,美军顾问团团长巴大维及其一行共9人赴沈阳、抚顺视察,答应卫立煌:通过飞机送给东北国军10个师的装备和半年补给,6月,补给到了,暂时解了沈阳的燃眉之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卫立煌和巴达维

8月3日至7日,蒋介石在南京召开军事会议,全面检讨2年来在作战方针等诸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东北“彻底集中兵力,确保辽东、热河,以巩固华北”的军事方针。

8月下旬,蒋介石派国防部第三厅(作战)厅长郭汝瑰赴沈阳,与卫立煌研究以沈阳部队从正面迎接长春守军突围之事。

卫立煌仍顾虑部队远出有危险,不愿意派兵接应长春守军突围,卫、郭二人协商一周,提出“放弃锦州,退守锦西机场及葫芦岛海港。以7个师驻守,派 7 个师由葫芦岛海运营口登陆,营口由第五十二军前往控制,迎接登陆,登陆部队到齐后,再由沈阳北上迎接长春突围”的方案。

9月初,郭汝瑰携此方案飞返南京面见蒋介石。蒋介石以“锦州国际视听所关,决不能放弃”而否定此项方案。

这样,就在国民党军高层决策摇摆不定之际,东北野战军则趁机发起酝酿已久的1948年秋季攻势,主力摆开决战的架势,向锦州移动,一举打乱了东北国军重点守备摊子。

锦州吃紧,范汉杰火急求援,蒋介石终于从北宁线上的枪炮声中清醒过来,立即把卫立煌召到南京,要他立即出动沈阳主力,进兵辽西,解锦州之围,夹击共军主力。

卫立煌还是坚持他原来的意见,说这样正中共军“围城打援”之计,如果从辽西出击,途中必定被歼。

蒋介石问他怎样解锦州之危,卫立煌提出要关内出兵,待解锦州之围后,渡大凌河,出沟帮子,向辽西地区前进时,沈阳主力方能西出,与东进部队会师。

蒋介石愁眉苦脸地说:“现在共军在各个战场上频频出击,华北战场亦是如此,哪里抽调得出部队来?”

谈到最后,卫立煌不敢与蒋介石闹翻,只好说回去与负责将领详细磋商后再作处置。蒋介石不放心,派参谋总长顾祝同作为督战官,同卫立煌一起回沈阳,监督执行他的命令。

9月26日,卫立煌回到沈阳,立即把亲信陈铁叫来:“这次我到南京去,老蒋非要我出兵增援锦州不可。我坚决反对,他根本听不进我的意见。这不,把顾祝同派来监督我出兵。我们不能这样干,出兵辽西,肯定百分之百失败。请陈副总司令马上去召集军长以上军官开会,引导他们反对出兵。”

之后,他把第九兵团中将司令官廖耀湘请来,把他在南京与蒋介石争执的经过告诉给廖耀湘,希望得到他的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料,廖耀湘既不愿意增援锦州送死,也不赞同卫立煌固守沈阳等死的主张,而是另有打算:他率沈阳主力由辽中南下,一举袭取营口,然后从营口逃离东北,这样倒安全易行得多。

廖耀湘甚至对顾祝同夸口:“现在辽南共军空虚,国军若果真南下营口,我们连一口行军锅都不会丢。”

三人谈到最后,顾祝同终于答应把他们的陈述报告蒋介石。第二天,即 9月27日,蒋介石回电说,仍按他原来的命令行动。

眼看锦州形势危急,而沈阳方面毫无动作,10月3日,蒋介石亲自飞临沈阳督战,骂道:“我这次来是救你们出去的,出得去出不去就看你们自己了,过去你们想找共军主力找不到,现在共军主力就在你们身边,是为党国立功效命的好机会。只要按我的部署去打,和关内国军协同作战,发扬黄埔精神,坚韧不拔,勇敢战斗,就一定能够成功,一举击败共军主力,使东北战局改观!若是这次你们再打不出去,我们只有来生再见了。”

散会后,蒋介石撇开卫立煌,召见廖耀湘,安抚一番之后,授命他率新1军、新3军、新6军、71军、49 军等全部美械装备的12个师(含207师第3旅)和 3 个骑兵旅,组成西进兵团,离开沈阳,向巨流河、新民地区进击,解锦州之围。

一向不明了东北共军实力增长情况的蒋介石,把问题想得过于简单了,他太乐观了。

当廖耀湘道出他的顾虑后,蒋介石大为不满:“葫芦岛方面将增调3个军,海军最新最强的重庆号和灵甫号两舰亦很快开赴葫芦岛海面,直接支援地面上的攻击。再加上我们强大的空军配合,我们这样大的力量,迅速打到锦州,是绝对不成问题的。你还怕什么?还是不是革命军人?”

蒋介石带着随员匆忙飞走了。在沈阳给将领们留下的,是迷惘与沮丧。

西进兵团从沈阳出来后,廖耀湘就发现情况不妙:东野在此安排5、6、10等三个纵队和两个独立师,共11个师的兵力节节抗击。廖兵团10月8日从新民出发,11日才攻占东野后勤基地彰武,13日派54师和新30师对彰武城外东野部队发起试探性进攻,屡次受挫。但共军明明占据优势,却主动转移,很有诱敌深入的意思。

蒋介石对廖兵团进度缓慢大为不满,10月13日再次飞赴沈阳,从前线召回廖耀湘,大发雷霆:“廖司令,你是我的学生,为培养你,我费尽心机,别人可以不听我的话,你为什么不听我的话?我正式命令你,这次沈阳部队出辽西,全力去解锦州之围,全权由你负责,贻误战机,唯你是问!一切由我直接指挥,你可以不听卫总司令的命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廖耀湘暗暗吃了一惊,在东北目前这种溃不成军的情况下,别说在锦州和共军决一死战,能安全撤出沈阳已经烧高香了,但蒋介石亲自给他下了命令,他只能遵照执行,17日,廖兵团进占距锦州只有130公里的新立屯。19日,东野十纵转至黑山布防。

廖耀湘的猜测是对的,在锦州战事十分紧张的形势下,东野先于黑山、打虎山阻击战进行阜新、彰武阻击战,利用彰武东南山地和柳河、绕阳河天然屏障,步步引秀廖敌远出北进,背向而行,缠住敌人近距离扭打,牵扯10余日,每天廖兵团行进速度不过5公里,欲进不能,欲退不甘,不但成功地迟滞了该敌西进增援锦州之计划,而且其图谋先袭占阜新,跃进锦州之行动计划也不得实现。

10月18日,蒋介石第三次飞赴沈阳,严令廖耀湘继续向锦州前进,蒋、卫、廖三人相持不下,空气十分紧张。精明的杜聿明提出了个折衷方案:廖兵团一部分攻占黑山、大虎山,控制营口,主力则向锦州攻击前进。如攻击不利,则迅速撤到沈阳或营口,三全其美。

蒋介石笑了:“光亭的意见很对,就按此部署办吧!”杜聿明十分了解蒋介石此时微妙的心态。蒋介石此时实际上也想将廖兵团撤走,但又不愿意承担放弃整个东北的责任。同时,又幻想廖兵团能够一举解锦州之围。所以,杜聿明提出上述方案,既可以使廖兵团从营口撤走,但又照顾了蒋介石的面子。

就这样来来往往,廖兵团错过了宝贵的撤退时间,10天后,廖兵团在黑山、打虎山一带遭遇共军主力,全军覆没。东北唯一一支精锐机动兵团灰飞烟灭。11月2日,东野解放沈阳,卫立煌仓皇从沈阳撤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