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讨论一个问题:未来发行货币的锚。

一季度,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新增额度是9.46万亿,其中只有6090亿元是房地产贷款,占比是6%。看存量的话,房抵贷贷款余额占贷款总余额的比例,只剩下了5.5%。

新增贷款里,绝大部分投向了工业、服务业和基础设施,同比增速分别是23.6%、11.3%和13.4%。

再细分的话,农户生产经营贷款、助学贷款、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贷款比较多。

近几十年国内货币发行的锚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10年以前是外汇占款, 2010年到2020年的锚是房地产,21年之后进入了进入新阶段,目前基本确定的锚定是通胀和国债。

每一阶段货币发行的锚,是价格增长最快,最容易赚钱的领域。10年以前搞外贸,过去十年炒房子。

现在则是在要站在财政的风口。

当前央行通过再贷款、再贴现、逆回购、SLF、MLF、TMLF、PSL等,再加上未来要购买的国债,基本会实现“财政——货币”的循环。

首先由国家制定整体的经济增长目标,确定财政需要补贴的薄弱环节,财政部制定相应预算,不够的就发行国债,由央行来购买。

美好的场景是等到财政政策起到作用,经济在补短板之后健康发展,居民财富稳步增加,再通过银行存款、保险、公募产品等,投资国债,以此形成完美的闭环。

这看起来这么怎么眼熟?对的,这就是美国的模式。

美国财政部发行国债,国债用来针对性发展经济,通过本土的公司辐射到全球,全球的投资者有了投资需求,再来购买全球最安全的资产——美债。

现阶段美联储维持这么高的利率,也是在维护美元的流动性,高利率持续吸引全球资金回流美国,弥补高利率对国内经济的遏制。

美债并非毫无节制,需要美国众议院几百名议员共同投票决定,起码透明度上是OK的。所以海外投资者持有的美债规模持续创新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不过美国这套模式能够在全球玩,国内现在才刚开始玩,只能限制在国内,不过好歹也是进入了财税新阶段了。

但这个新阶段并不像前两个阶段那样对普通人很友好。未来水流向哪里,基本靠财政部和财经委说了算。

农村普惠政策大部分人也参与不了,新质生产力这边,普通人除了买买股票,也干不了啥,还得承受市场整体的牛熊波动。而且公司受惠跟股价上涨,并不等同。

市场喜欢的角度是“剩者为王”,比如说美的集团,既能讲设备更新的逻辑,行业的竞争格局也早已稳定,估值和分红也比较长线资金的胃口,差在增速低了一些,逻辑已经被发掘了。

但是也有些别的行业的胜者,缝纫机、工业气体、压缩机等,也都有优秀而且分红率不低的龙头公司,感兴趣的搜一搜研报就能找到了。

再把这个循环放在国际的视角来看,大家会发现这些年我们的外汇储备一直稳定在3万亿到3.2万亿美元之间,但是我们的贸易顺差却是一直在加大甚至创了历史新高,这说明离岸账户里还存了不少挣回来的美元,体量未知。

这些美元一方面是救急用,比如年初救市的时候国家队是从香港的离岸账户买入,另一方面是在本次美元潮汐里帮助需要的国家,借给他们美元要求还人民币,做人民币的国际化。

结合起来看,也知道为什么新的财税体制跟设备升级、绿色制造是紧密绑定在一起的,因为有了设备升级和绿色化才能在国际上有成本优势,尤其是26年欧盟启动碳关税之后,否则新财税体制就是纯粹的债务货币化,汇率保持稳定靠的是产业升级挣贸易顺差。

连带着去地产化,还有一个并行的趋势:去金融化。

估计大家最近也看到了新闻,说已有多家基金公司上报薪酬方案,其中银行系公募降幅尤为明显,有基金公司上报的基金经理年薪上限仅100多万出头。

其实任何一个行业做到Top,绝对不止百万年薪,但市场化后私底下的抽屉协议,或者说其他激励补充咱们就不讨论,起码目前这只是金融行业限薪令的冰山一角,首当其冲的各大投行不用说了,自从IPO暂缓之后,每天都能看到投行裁员砍薪的消息。

你们还记不记得去年年底我写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潘功胜受国务院委托,作的关于金融工作情况的报告?

那里面提到我国金融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接近8%,高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平均比重4.8%的水平,也高于欧盟成员国平均比重3.8%的水平,说明金融业向实体经济让利的空间还很大。

再结合证监会对资本市场的文件,2024年可以算是去房地产之后,去金融化的元年。

这也是顶层政策的核心组合之一,做小金融地产,做大科技与制造。

未来几年,象牙塔里的小朋友们可能也不会把金融当作精英行业了,没权力,收入又有天花板,各大高校的金融专业,录取分数线也会下来。

想起了我上学时候,资源专业最吃香,等到毕业了计算机专业成香饽饽了,工作几年金融行业牛气冲天,但现在计算机和金融后劲不足。

万物皆周期,难的是生逢周期。

对我们的知识星球感兴趣的,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加入,更多精彩内容等着你。留言区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