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座听起来很遥远的古城

藏在西南山区之中

却处处可见江南风貌

行走其间

仿佛置身一座多元文化的博物馆

吊脚楼、马头墙,木柱穿斗、青砖黛瓦

蜿蜒狭窄的巷道尽头

古码头豁然开朗

四方的商旅远道而来,在此扎根

漫长的岁月长河中

孕育出灿烂多彩的文化

从军事重镇到民族家园

这里,是镇远

三天不吃“酸” 走路打蹿蹿

贵州有125.8万座山头

山地丘陵覆盖了全省面积的92.5%

西南三省中,贵州是唯一不产盐的省份

这里连绵的山脉

让运盐之路艰难曲折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

孕育了以“酸”代“盐”的生活智慧

吃“酸”几乎是当地所有民族

共同的饮食习惯

酸汤不仅上餐桌,甚至还当饮料喝

酸汤,有红酸汤、白酸汤之分

都受到人们的喜爱

一句古话流传至今

“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

缅人骑象过桥来

㵲阳河上的祝圣桥,始建于明朝

曾是湘黔滇驿道的必经之路

桥头这尊造型奇特、充满异域风情的雕塑

描绘的是清朝时期

缅甸人骑着大象经过镇远的情景

元代以后

云南成了中国连接南亚、东南亚的桥头堡

贵州处于入滇通道的重要位置

明朝开始,湘黔驿道日益重要

成为南亚、东南亚和中国西南边疆

进入内地的首选通道

镇远是这条驿道进入贵州的重要关口

“劈开重驿路,缅人骑象过桥来”

祝圣桥上这副对联

道出当年很多东南亚国家使臣

进京朝贡的盛况

建筑悬空60米

镇远青龙洞古建筑群,贴崖而建

距离河面约60米,背靠山体近90度

一座“半亭”建筑,名副其实

外形只有一个完整亭子的二分之一

中间一根支撑柱

支撑起整个亭子的重量

再连接到悬崖的平台

半亭内部空间

跟喀斯特地貌的溶洞结合

整个亭子由此临空而立

在这片2.1万余平方米的狭长地带

这样的单体建筑约40座

位于镇远入口处的山崖

成为镇远最好的广告平台

商人、文人、道士、僧侣,纷纷在此修筑

会馆、书院、道观、寺院

在这小小的山崖上,毗邻而居几百年

一城六牌坊

镇远府城的街巷布局以“牌”为单位

依次沿河排布

头牌一枝花,二牌盖过它

三牌金果铺,四牌油炸粑

五牌开马店,六牌卖豆渣

自东向西,一至六牌渐次铺开

作为镇远最早的CBD

头牌至今仍坐拥政治、商贸双中心的地位

二牌是大宅

三牌是杂货交易地带

四牌主营小手工业和餐饮

五牌紧靠船运码头,多开设客栈

六牌因水质较好,形成多处豆腐作坊

故戏称“烂豆渣”

每块区域按牌坊为界,泾渭分明

龙行镇远

作为中华民族最具影响力的图腾

龙,在镇远人心中地位非凡

镇远古城随时随地都能见到龙的身影

扎龙灯、雕龙头、舞龙灯

端午祭龙、陆上游龙

土家族的唢呐、侗族的芦笙、苗族的舞蹈

汉、侗、苗、土家族等30多个民族的人们

共同沉醉于这场游龙的节日盛宴

群山的阻隔

并未阻挡人们来此的脚步

从昔日的滇黔要塞

到今天的黔东旅游重镇

未来已来,镇远不远

5月9日

央视综合频道(CCTV-1)18:20档

和《文脉春秋》一起

走进“滇楚锁钥、云贵门户”——镇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