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载着人们的生命力和幸福感。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食源性疾病的发生频率逐渐上升,成为威胁人们身体健康的一大隐患。本文将深入探讨食源性疾病的形成原因、预防措施以及日常饮食中的安全问题,以期唤起大众对“舌尖上的安全”的重视,共同守护我们的健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食源性疾病的形成原因

食源性疾病是由于食物受到污染或受损,导致病原微生物、毒素或化学物质进入人体,引发疾病的一类疾病。其形成原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

(1)食物污染:食物在生产、加工、储运等环节中可能受到细菌、病毒、寄生虫、真菌等污染,从而成为传播疾病的媒介。

(2)不合理食材搭配:食物中的不同成分可能相互作用,导致产生有害物质。例如,某些食材的混搭可能生成致癌物质,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3)食品添加剂:食品为了延长保质期、提升口感等原因,可能添加各种化学物质。然而,过量或不当使用食品添加剂也可能导致人体健康问题。

(4)不良饮食习惯:过量摄入高热量、高盐分、高糖分食物,长期食用油炸、烧烤等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都是导致食源性疾病的原因。

2.食源性疾病的常见类型

(1)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是由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细菌引发的食物中毒。这类疾病主要通过食用受污染的生食或未煮熟食物传播,尤其是生肉、生海鲜等潜在的风险食材。这些细菌在未经适当处理的食品中滋生繁衍,一旦被摄入,可能导致胃肠道不适、腹泻等症状,甚至引发严重的健康问题。因此,加强对食物烹饪和储存的注意,是预防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关键。

(2)病毒性食源性疾病:病毒性食源性疾病涉及诺如病毒、肝炎病毒等,这些病毒通过食物受到污染后引发。餐具和食具的不洁净可能成为病毒传播的媒介,增加感染的风险。特别是在餐饮场所,若卫生措施不到位,食物的准备和处理过程可能会引发食源性病毒感染。因此,加强食具卫生、提高食品加工环境的清洁标准,是有效预防病毒性食源性疾病的重要措施。

(3)寄生虫性食源性疾病:寄生虫性食源性疾病涉及弓形虫、旋毛虫等寄生虫,它们通过食物传播,尤其是未经充分烹饪的肉类可能携带这些寄生虫。在未熟透的肉类中可能存在寄生虫卵或幼虫,一旦食用,这些寄生虫可能引发严重的健康问题,如肠道感染或组织损害。因此,确保食物充分烹饪,特别是肉类,对于防范寄生虫性食源性疾病至关重要。

(4)真菌性食源性疾病:霉菌产生的毒素可能在食品中蔓延,例如霉菌污染的谷物、坚果等可能引发真菌中毒。

3.食源性疾病的预防措施

(1)食材选择与贮存:选择新鲜、无异味、外表无异常的食材,注意贮存环境的清洁和通风,防止食物受到细菌、真菌等污染。

(2)合理烹饪:对食物进行充分加热和煮沸,以确保病原微生物被有效杀灭,特别是对于肉类、海鲜等易受污染的食物要注意烹饪时间和温度。

(3)个人卫生习惯:洗手是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基本措施,特别是在接触食物前、用餐前应彻底清洁双手,防止病毒和细菌通过手部传播。

(4)食品安全教育:推动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于食品安全的认识,增强大众的自我保护意识。

4.日常饮食中的安全问题

(1)餐馆卫生:就餐时选择信誉良好、卫生状况良好的餐馆,避免食用在环境较差的餐馆中可能受到污染的食物。

(2)食品标签阅读:在购买加工食品时,仔细阅读食品标签,了解食品的成分和生产日期,避免购买已经过期或质量不合格的产品。

(3)生食风险:生食海鲜、生肉等食物存在较大的风险,特别是在一些地区存在寄生虫的可能性,因此在选择时应格外谨慎。

结论:食源性疾病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守护“舌尖上的安全”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通过科学的饮食结构、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对于食品安全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有效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通过个人努力和社会合作,我们可以守护好每一个“舌尖上的安全”,共同创造一个更加健康、安全的生活环境。希望本文能够唤起大家对食品安全的高度重视,共同为守护“舌尖上的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

山东省淄博市中医医院 孙丽艳/文

责任编辑:李雅琴 李硕然

医学审核:姜峰
出品人:杨中兴 胡丽丽

加入“姜大夫答疑”读者群

分享交流专业、有趣的健康知识

●艾叶菟丝子蛋治痛经

●正确煎服中药汤剂的方法

●拉伸并非越疼越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