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文人又是武人,是今人又是古人,是一人又是二人,是二人仍是一人。”
这是在民国广为流传的一则谜语,谜底是“李白”,特指新桂系一二号人物李宗仁和白崇禧。
民国时期,大佬合称是一种雅趣,譬如孙中山和黄兴合称“孙黄”,张学良和杨虎城合称“张杨”。这种合称大都有两重涵义:一是表示两人亲密无间;二有一加一大于二,威力巨大的意味。
如果讲历史的韵味,李宗仁与白崇禧这对“李白”组合,大概要算民国时期最著名的一对,在半个世纪的沉浮中,他们精诚团结、配合默契,彼此间从未挖过墙脚,掺过沙子,相互残杀更是闻所未闻。都说一山难容二虎,但在桂系“李白”那里,却是龙吟虎啸,排除了历史上所有的狭隘。
何以如此呢?
不得不说,在民国时代,李宗仁、白崇禧都具有相当的历史修养,并且懂得以史为鉴。
晚清时期的洪杨之变,便是他们心中谨记的历史教训。在李白看来,太平天国洪秀全、杨秀清,从广西打到南京,打下半壁江山后之所以功亏一篑,皆在于彼此之间的分裂、残杀。桂系在民国是有雄心壮志的,他们以为“李白”携手,是问鼎天下的总前提。
有人说,如果“李白”发迹于苏浙杭富庶地区,老蒋绝不是对手。
还有人说,“李白”遇到老蒋,是历史的宿命,“李白”是太平天国“洪杨”的升级版,老蒋恰是曾国藩“曾剃头”的衣钵传人,历史上,正是曾国藩灭了洪杨之变,所以到了民国,“李白”终没有取代老蒋的可能。
讲“李白”,必讲他们与老蒋的恩怨。
“李白”自1925年联手完成统一广西的任务后,曾先后七次倒蒋,两次迫使老蒋下野,尤其是两次逼蒋下野,堪称民国权斗的典型时刻。
北伐期间,“李白”以卓绝的历史格局,借势做大了桂系,并且有了与老蒋争雄的实力。
1927年8月,国民党中央召开会议,当老蒋命令白崇禧与武汉方面作战时,白公开顶撞,老蒋意识到“李白”已显逼宫之势,便以辞职相要挟,不料此举正中“李白”下怀。这是老蒋第一次深切感受到“李白”的锋芒,他们来自西南边陲,关键时刻的权斗,犹如猛虎下山,从不拖泥带水,更不看他人脸色。用现在的说法,颇有些大力出奇迹的意味,纵使老蒋,也很难对付。
当时,面对老蒋的辞职要挟,李宗仁当即表示,“请总司令自觉出处”,而白崇禧更是直截了当,“革命是大家的事,蒋走很好,我们在家联合起来做革命工作,少了他,我们一样可以做。”
由于“李白”强硬逼宫,8月13日,老蒋被迫在上海发表“辞职宣言”,虽然后来因时局的演变,老蒋与“李白”分分合合,但27年逼宫,确是老蒋一生的大恨。
1948年4月,李宗仁不顾老蒋强烈反对,执意参选民国副总统并获得胜利。
随着李的当选,蒋桂之间的矛盾又一次激化,为了还李宗仁以颜色,老蒋立即免掉了白崇禧的国防部长一职,将其调任武汉“华中剿总”。
白崇禧对此极为不满,一度拒绝任命。
白夫人马佩璋只看表面,甚至对李宗仁的秘书程思远抱怨说:“你们做了一桩好事,把德公选为副总统,而把我们健生拉下了台。”
桂系“李白”之所以能够始终保持高度一致,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围绕在“李白”身边的桂系其他要角,都非等闲之辈。
关键时刻,桂系三杰之一的黄绍竑站出来点拨白崇禧:“这些年你在南京不过是笼中之鸟,既然老蒋放你出来,你何不借此机会远走高飞,把兵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一旦时机成熟,即可制造形势,迫蒋下台,让德公出来执掌政务,开创一个新的政治局面,这样岂不是一举而数得吗?”
白崇禧听罢,茅塞顿开,随即赶赴武汉,走马上任。
后来的形势正如黄绍竑所料,1949年老蒋四面楚歌,白崇禧手握重兵雄踞汉口,与位居中枢的李宗仁遥相呼应,最终迫蒋再度黯然下野,李宗仁如愿以偿登上代总统的宝座。
不得不承认,老蒋是克难的高手。
许多国民党大佬都说过,讲起死回生,卷土重来,披荆斩棘,走出困境,国民党内无人可跟老蒋相比。正因为如此,“李白”取得表面优势后,却不能掌握实质权力,最终随着国民党大势已去,白崇禧指挥的桂系军队几乎被全歼,李宗仁失去赖以生存的政治资本,随即以就医为名飞往美国,度过了16年的流亡生涯。
1949年年底,白崇禧明知老蒋不怀好意,最终还是接受其邀请,去向了台湾。
为什么要这么做?
白崇禧曾说过一句豪言,不过是对历史负责。
言下之意,此去台湾,不是追随老蒋,而是忠于历史,绝不背叛过去。
这话听起来非常有骨气,白崇禧不愧是好汉。然而,细看之下,白崇禧其实还是有自己算盘的,第一他是个不甘寂寞的人;第二,他自觉还是可以借“李白”这个名号一用的,简而言之,只要李宗仁人在美国,他在台湾就有价值与机会。
历史有时候非常沧桑。
在时代大潮下,随着李宗仁归回祖国,“李白”最终还是走向了分裂。
据说,得知李宗仁回国,白崇禧曾痛苦掩面,并说从此以后没脸见人了。
这话不吉,预示了白崇禧的结局。
1965年7月,李宗仁回国;1966年12月2日,白崇禧暴毙于寓所,睡衣和床单被撕得粉碎,死因成谜,令人玩味。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