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资料:
《明史·卷一百五十一·列传第三十九》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一》
《明史·卷一百一十一·表第十二》
《二十四史》——《忠诚集》

建文四年燕王朱棣率领燕军进入南京城,建文帝不知所踪。朱棣先是祭拜明孝陵,然后取代侄儿正式在南京称帝,成为大明王朝的第三位皇帝。朱棣登基后,除了将靖难功臣(旧臣)册封了4公(2追封)13侯(1追封)12伯外,还将建文旧臣册封了1公1侯3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公:曹国公李景隆,开国功臣曹国公、太祖外甥李文忠的儿子,在朱棣兵临南京城下时打开金川门放朱棣进城,成为朱棣登基的大功臣。

1侯:永春侯王宁,是太祖皇帝的女婿,成穆贵妃所生怀庆公主的驸马都尉;因为在靖难之役中给朱棣传递消息而被建文帝囚禁;朱棣进入南京城后,将其封为永春侯;

3伯:平江伯陈瑄,早年在大将蓝玉麾下任命,凭战功做到成都右卫指挥使同知的位置,曾参与都江堰的维修。朱棣登基后将其封为永平伯,之后陈瑄主要负责漕运事业,长达30年之久,他是明朝漕运事业的奠基者,死后追赠为永平侯;

顺昌伯王佐:建文四年曾跟曹国公李景隆、都督同知茹瑺以及王佐一起前去跟燕王朱棣谈判,这三位奉建文帝之命前去跟燕王朱棣谈判的臣子,全部在朱棣登基后得到了册封。王佐被封为顺昌伯,而茹瑺则是被封为忠诚伯。

这篇文章曹国公李景隆、永春侯王宁、平江伯陈瑄、顺昌伯王佐暂且不提,我们看一下忠诚伯茹瑺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历经洪武、建文、永乐三朝,深得太祖太宗两朝皇帝器重,为何会被自己的儿子毒死呢?

01年少成名

茹瑺从年少时开始便心怀大志,希望能成就一番事业。他长相深峻,身高八尺(古代一尺是0.23米,八尺差不多身高为1.84米)。相面者见到茹瑺,便说:此人必定能封侯。而茹瑺,虽没有被封侯,却是实实在在的伯爵,对于文臣来说,已经是寻常人很难企及的地位了。

他十分聪慧而且好学,只要是他看过的唐诗宋词便能做到过目不忘,年仅六岁能背千家诗,年仅十岁便能熟读《大学》《中庸》。

正因为如此聪慧,年仅十六岁便被选入国子监学习,后入太学,陪负责陪伴皇太子、皇子王孙以及皇亲国戚一起读书。了解明史的应该知道国子监是当时的最高学府,又被称之为国子学。国子监中学习的学生有多种,比如贡监、举监、荫监以及例监。

其中贡监,是由地方儒学按照朝廷给制定的计划送到国子监的优秀学生。

而举监,则是举人入国子监,也就是说需要先考中举人,有了举人的身份才可以进入国子监

荫监,则是靠着祖上的官位而得以入国子监的官僚子弟

例监,则是通过捐钱的方式进入国子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茹瑺便是贡监的身份,而茹瑺成为贡监时只有16岁,便可见其有优秀。

而茹瑺在洪武一朝的仕途还是非常顺遂的,深得太祖皇帝的器重。关于茹瑺得到太祖器重有这样一个典故:

1374年夏的一个晚上,太祖皇帝在批阅完奏折后,便在正阳宫睡了。太祖皇帝躺在床上刚闭上眼睛,便闻到一股香气,还能听到一股清音,在灯光下,有一个青年书生,身材伟岸修长,正趴在床前的台阶下。朱元璋很是吃惊,便问:你是何人?

书生慢慢抬起头,对太祖皇帝说:臣是南岳神,前来辅佐陛下的。

结果第二天朱元璋前往国子监听讲的时候,在一群青年中看到了其中有一位跟自己梦中的南岳神极为相似。朱元璋大吃一惊便赶紧叫此人来见驾,而此人便是茹瑺。

太祖问茹瑺是哪里人,茹瑺回答道:我是南岳衡山人。

听到茹瑺的回答,朱元璋很是惊喜,认为这是上天赐给自己的大臣,所以便将茹瑺授予承敕郎一职,之后茹瑺又被提拔为通政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这仅仅是关于茹瑺的一个典故,毕竟1374年时茹瑺年仅13岁,还未进入国子监。不过在茹瑺去世之前,关于南岳神降生的传说确实在湘衡一带广为流传。

我们暂且不去深究茹瑺一开始是如何入得了太祖眼的,毕竟茹瑺深得太祖的器重是板上钉钉的事情。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茹瑺被擢升为右副都御史,仅仅四个月后,被提拔为兵部尚书。

这一年茹瑺其实只有32岁而已,年纪轻轻便位居重臣之列,确实不简单。

洪武二十五年,太祖皇帝加封茹瑺为太子少保。

太祖经常称呼茹瑺为“贤人君子”,并且赏赐了茹瑺丹书铁券,写八个字:

中外一人,中流砥柱

如此,便可见太祖对他的评价有多高。

不仅如此,太祖还专门让人在衡山南门外修建一座贡元坊。

可以说此时的茹瑺已经位极人臣,是太祖皇帝身边极得器重的人,未来前途是不可限量的。

02建文朝受到冷落

不过洪武三十一年,太祖皇帝病逝,皇太孙朱允炆登基,茹瑺的仕途出现了一次波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开始,茹瑺被改任为吏部尚书。随后不久,便被调离了京城。

了解明史的应该知道朱允炆对东宫伴读黄子澄十分信任,不管是削藩的顺序,还是重用曹国公李景隆等重要的决定,朱允炆都听从黄子澄的建议。可以说对于朱允炆而言,黄子澄便是心腹中心腹。

然而茹瑺却在很多朝政上与黄子澄意见不合,此举必然会引起黄子澄,甚至是建文帝的不满。很快茹瑺便被刑部尚书暴昭弹劾,建文帝将其调离京城,前往河南任布政司。

在河南待了一年两个月后(建文元年十一月),茹瑺被重新召回京城,仍任兵部尚书一职。

了解明史的应该知道,建文帝从登基后不久便开始削藩,先后削掉五位叔叔的藩王之位,将其贬为庶人幽禁或者是流放。燕王朱棣为了抢先建文帝一步,在建文元年七月北平起兵靖难。建文帝将老将耿炳文任命为元帅,率兵北上征伐燕军。

然而耿炳文首战便败了,便开始采取围而不攻的策略。

照此下去,燕军必定支撑不了多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黄子澄“帮了”朱棣一把,建议建文帝将耿炳文撤下来,换成曹国公李景隆为元帅,率领50万大军北上。李景隆虽然是开国功臣李文忠的儿子,但他并没有为父之才,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赵括”,虽然在人数上是燕军的数倍,但是在燕军面前多次溃败,尤其是郑村坝一战,李景隆的南军大败,一下便损失十万人,李景隆溃败难逃。

也就是在这个节骨眼上,建文帝将茹瑺重新召回了南京城。

建文四年五月,因为燕军已经攻占了扬州、高邮等地,距离南京已经很近。建文帝便将庆成郡主(朱元璋的侄女)派去跟朱棣进行谈判,以此来拖延时间招兵买马、调兵遣将。不过朱棣并未上当,六月初八燕军已经攻占镇江,并且大军在龙潭驻扎。

龙潭距离南京仅三十公里远,得知此消息,朝廷上下无不震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六月初九,建文帝再次派人前去跟朱棣谈判,此次派去的是曹国公李景隆、都督同知茹瑺等人。茹瑺刚见到朱棣便直接跪在地上,一个劲的流汗,而且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朱棣便说道:你们有什么话说就是,害怕什么。

过了良久,茹瑺等人才将建文帝打算割地议和的想法说予朱棣。

朱棣笑着说:我又无罪而且已经被贬为庶人,如今起兵救死,并不是为了地盘。而且皇考(太祖皇帝朱元璋)在分封诸位藩王的时候,诸位藩王都有封地了。你们去将奸臣黄子澄、齐泰绑来,我便会立马解甲前去祭拜明孝陵,然后回到自己的封地去。

茹瑺、李景隆等人自然不敢答应朱棣的条件,只能连连点头,然后返回了紫禁城。

初十,建文帝再次派谷王朱橞、安王朱楹前去跟朱棣进行第三次谈判,仍旧无果。

六月十二,负责出京城外出募兵的大臣们还都没有返回,建文帝只好让在京城的诸王以及武臣们负责守卫南京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曹国公李景隆与谷王朱橞,直接打开了金川门,放朱棣的燕军进入南京城。建文帝见自己已经无力回天便一把火烧了皇宫,自己也不知所踪。就这样,朱棣进入南京城。

03被封伯爵,与秦王府结亲

在朱棣进城的时候,茹瑺带着文臣们一起主动迎接朱棣,此举无疑是在直接承认朱棣便是下一位皇帝。随后朱棣便将茹瑺召来,问茹瑺应当如何安邦定国?

茹瑺建议:燕王要先继承大统,方可安定天下。

随后朱棣便继承皇位,史称明太宗(后被嘉靖帝改为明成祖),年号永乐。

朱棣继位后,除了封赏那些跟着自己一起靖难的旧将旧臣们,还将几位曾在靖难之役中帮助过自己的建文旧臣。而茹瑺便是其中之一,被封为忠诚伯,仍旧任兵部尚书一职。

朱棣还将秦王朱樉的女儿郡主嫁给了茹瑺的儿子茹鑑,如此一来茹瑺便与秦王府结成了儿女亲家,而茹鑑则是成为仪宾(郡主的夫君为仪宾,公主的夫君为驸马都尉)。

另外朱棣还在衡山开云楼下为茹瑺修建了一座牌坊,对茹瑺大加称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威仪山立,气宇渊深。品物咸熙,令闻昭著于四方”;“古今多出忠良士,罕有茹公立大勋。”

虽说茹瑺是因为率先臣服朱棣而得此,难免会让人说闲话。但其实靖难之役不过是建文帝与明成祖叔侄二人之间的皇权之争而已,不管是建文帝还是明成祖获胜,大明王朝仍旧姓朱,其实对于满朝文武,甚至是其他的藩王来说,谁坐到皇位上几乎没有多大的影响,他们效忠的仍旧是朱姓王朝。

其实建文旧臣,除了黄子澄、齐泰、方孝孺、徐辉祖等继位建文纯臣外,其他的都主动承认了朱棣的帝位。而且朱棣的弟弟们,也都先后承认了他的帝位,这便是最好的说明。

可能有人会说:建文这么多旧臣,为何茹瑺会入得了朱棣的眼呢?

其实原因无非两点:首先便是茹瑺的满腹才华、年少成名,太祖皇帝在时便器重茹瑺,这一点朱棣自然会很清楚。既然是太祖皇帝器重的,朱棣孝顺又怎么会忽视呢?更何况茹瑺在洪武一朝时便已经位居兵部尚书,位高权重;更何况茹瑺还主动率领文官们承认自己,朱棣又怎么会不重用如此有威望的人呢?毕竟茹瑺并非自己,而是一群人。

03服毒自尽

朱棣为茹瑺之子指婚后,茹瑺便奉命前去修建郡主府邸。然而回朝后不久,却因为茹瑺不送赵王朱高燧而被问罪,朱棣将其革职送回了老家。随后茹瑺又遭到了家人的投诉,朱棣又将其抓到了京城,不过没多久茹瑺又被放回了老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在回老家的路上,在经过长沙的时候,因为他拜谒谷王朱橞,而得罪了朱橞,朱橞便向朱棣提起了此事。没想到朱棣,直接下旨锦衣卫前去将茹瑺抓起来,关在了锦衣卫的监狱之中。可能有人会问:就因为不拜谒谷王,便要下狱,是否是太冤了呢?

这其实跟朱棣对谷王朱橞的偏爱有关系,谷王朱橞是太祖皇帝的妃嫔郭慧妃所生,原先的封地是在宣府,也就是说谷王是明朝初期的“九大塞王”之一。在靖难之役中,建文帝将谷王召回京城勤王,然而谷王却在朱棣兵临南京城下时,直接打开了金川门,让朱棣不费一兵一卒直接进入南京城。

对于朱棣而言,谷王也是他坐上皇位的大功臣。

所以朱棣登基后,便将谷王的封地改为长沙(原先湘王朱柏的封地,朱柏在建文削藩时自尽而死,无子国除)。不仅如此朱棣还为谷王增加了3000护卫,年俸2000石(原基础上增加2000石)。可以说朱棣对待谷王朱橞,较其他的藩王,都要偏爱。

更何况此时的朱棣非常重视藩王之礼,茹瑺此举确实“得罪”了朱棣。

就这样在督察院左副都御史陈瑛(酷吏)弹劾下,茹瑺被抓入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茹瑺作为率先承认朱棣帝位的朝廷重臣,原本以为能在永乐一朝建功立业(茹瑺在建文一朝因与黄子澄不和,并不得重用),却没成想朱棣登基后不久自己便被遣回了老家。而且还要因为没有拜谒谷王而被下狱,茹瑺悲愤交加,很清楚自己此次罪责难逃。

所以便叫自己的次子茹铨买来了毒药,茹瑺吃下后便去世了。

这一年是永乐七年,朱棣登基的第七年。

茹瑺死后,法司便直接弹劾茹铨居然敢毒害自己的父亲,实在是大不孝,按照律法应当被处死。不过后来茹铨主动说明这是父亲的意思,朱棣才免去他的死罪。

不过茹铨以及家人一共27口,全部被贬到了广西戍守。

仁宗朱高炽(朱棣嫡长子)继位后,便将茹铨等人全部放了回来。

仁宗病逝后,宣宗朱瞻基(朱高炽嫡长子)继位,将茹铨及其家人的田地房屋全部还给了他们。可以说历经永乐、洪熙(仁宗)、宣德(宣宗)三朝,茹瑺及其家人才得以昭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茹瑺为官三十三年,兢兢业业,宵衣旰食,勤于职守,而且难得的是谨言慎行。太祖皇帝与成祖皇帝都非常器重他,尤其是太祖皇帝,将茹瑺称之为“贤人君子”,让茹瑺得以平步青云。到了明成祖一朝时,成祖在一开始确实十分器重茹瑺,不仅将其封伯爵,而且还将秦王次女郡主嫁给了茹瑺的长子,让茹瑺与皇家结为儿女亲家,并且为茹瑺建牌坊一座,称赞如常是“古今罕见的忠良”。

然而不管茹瑺再得宠,终究也没能善终。

而且还是在悲愤交加的情况下,服毒自尽。如此便可见,茹瑺在去世前有多绝望。

这便是“伴君如伴虎”,或许在成祖登基后,茹瑺能够“急流勇退”的话,还能得善终;但历史不能假设,我们只能惋惜。

瑺居官谨慎,谦和有容。其卒也,人颇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