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财政部公告,财政部将于2024年5越17日招标首发400亿元人民币30年期特别国债,为今年首期。而且,我国今年预计将发行1万亿元的超长期特别国债,根据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期限包括20年期、30年期、50年期,都是按半年付息。其中,30年期最先将在5月17日发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早前政府工作报告在“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总体要求下,明确重要增量举措:从今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今年先发行1万亿元。那么,随着首期发行,很多人都有疑惑:这个超长期国债到底是什么?发行这个国债的逻辑和本质到底是什么?我们到底能不能购买?

一、特别国债,我国之前发行过五次。那这次超长期国债又是什么呢?

大家要知道,我们常说的财政赤字其实指的就是发债的规模,比如2024年预计中央财政赤字33400亿元,这会通过发行国债弥补,而地方财政赤字7200亿元,则是通过发行地方政府一般债券弥补。

  • 但是,国债和地方政府一般债都不能随便乱发,都是有限额的,每年的限额在两会上批准,比如2024年国债限额是35.2万亿元,地方政府一般债务的限额是17.3万亿元。再结合2023年末的债务余额,国债余额30万亿,地方政府一般债余额15.9万亿,2024年能够新发的国债大概是5.2万亿,地方政府一般债1.4万亿。

理解了通常的国债后,这次的特别国债又是啥呢?其实我国之前已经发行过五次特别国债。加上这次的话,是第六次。六次特别国债,第一二次间隔9年,二三次间隔10年,三四次间隔3年,四五次间隔2年6个月,五六次间隔1年4个月,这个速度是越来越快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接下来,我们来盘点一下之前5次特别国债的背景和起到的作用,如下:

  • 第一次在1998年,发行2700亿,用以补充国有银行资本金;
  • 第二次是2007年,发行1.55万亿,用以购买2000亿美元外汇,作为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的资本金。
  • 第三次是2017年,发行6964亿,作为2007年特别国债的滚动发行,也就是借新债还旧债;
  • 第四次是2020年6月,发了两期特别国债。
  • 第五次是2022年12月,发行7500亿,跟2017年那次一样是2007年的续作,借新还旧;

今年这是第六次,先发行1万亿,接下来的几年还会连续发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的特别国债是超长期特别国债。如何理解呢?超长期特别国债,可以从三个关键词理解:国债、特别和超长期。其中,“国债”指中央为筹集财政资金而发行的债券;“特别”代表国债为特定目标发行,专款专用且不列入赤字;“超长期”意味着债券发行期限大于10年。

可见,和之前的相比,本轮呈现出三个特点,分别是发行期限特别长、连续发行且规模特别大、发行用途与经济和高质量发展的关联度特别高。

  • 所以说,其实这万亿规模可能还没到头,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从今年开始,我国将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今年先发行1万亿元,意思是不够还可以再加。

二、这次特别国债的逻辑和本质到底是什么?中央财政来接棒了!

其实,我们在观察泡沫经济之后的经济体表现时,你会发现政府加杠杆几乎是软着陆的必然选择,你要说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历史经验表明最好不要让债务支撑的资产泡沫过热,那么出清的时候风险自然就越小。但历史也没有如果,我国经历了长期的债务支撑经济增长,出现了市场自发的稳杠杆收缩扩张周期,那么必然意味着原来需要借更多钱维系的债务经济无法延续,想要软着陆,几乎大国都会指向了政府杠杆增加的一条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准确来说,我国在2023年已经开始了,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居民杠杆相对停滞,则政府杠杆加速的特征。当然,这绝对不是个例,之前我就讨论过当市场清算来临时,中美日的选择大概率都是殊途同归的。

  • 比如日本90年代房地产泡沫破裂之后,日本政府接过杠杆,通过政府购买和扩大福利支出等方式维系市场的投资和消费热度,减弱企业部门和居民部门资产负债表收缩的影响。
  • 同样的,美国2008年之后,也基本是这条路,为了应对居民高杠杆下的资产负债表修复,增加政府开支一方面为既得利益者创造的漏洞买单,另一方面抽出一定比例协助居民的资产负债表修复,如果量化来看,从2008年至今,美国政府杠杆增加60%左右,而居民杠杆降低20%左右,且即便在疫情期间,居民杠杆也是在稳步下降的,至于效率也很难说有多高,到现在美国还维系一面加息抽水,另一面不断提高政府债务上限的方式来发债,期待实现所谓的软着陆。

不过,虽然大方向是一致的,但我们还是有一些差异的,一个是我们中央政府杠杆属于稳健水平,至今也只有20%左右,另一个是真正的压力在地方政府和地方隐形债上,明面杠杆30%,而隐形杠杆数据仍不透明。如果要加杠杆,中央政府一定是最优解,最高的信用,低的融资成本,透明的资金规范和监管,相比来说绝对比让地方乱搞成本低得多,现在信用差的地方平台融资已经开出两位数的融资成本,而现在市场上真敢这么干的,大概只剩下庞氏骗局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面是政府部门杠杆加速的原因讨论,我们总得验证下,其实政府明面负债从2008年的28.1%增加到2019年末,增长到38.64%,2011年增长约10%,2019年到2022年的特殊时期增长到50.6%,四年增长12%左右,年增长3%,当然这也能理解,疫情需要花钱。到了2023年,政府杠杆更是加快到56.1%,仅一年增长5.5%,虽然特殊国债不计入到财政赤字,但会反映在政府杠杆里面,超长国债还有个好处,短期没有偿付压力,只付息不还本,越长期的融资成本越低,为了防止国债收益率的大幅波动,还推出了央行在二级市场吞吐国债的工具,也是为政府未来加速发债加杠杆提前的做准备。

  • 可以说,超长期国债的发行,对于房地产行业来说,属于史诗级别的利好。只可惜这次发债量太少,相信未来国家还会陆续发债,进一步加大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发行量。而且中政府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筹措资金,为推动国家战略规划的实施提供资金保障。

三、老百姓蠢蠢欲动了!这个超长期特别国债到底能不能购买呢?

我们都知道,今年以来,多家银行收紧或下架3年期、5年期大额存单业务,原因主要是银行净息差持续承压。而且专家认为今年银行仍有动力压降高息存款规模、继续降低存款利率,预计银行将主动调结构,缩短存款久期、压降高定价存款占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银行存款利率降低了,可众所周知,国债收益率,一直被看作是“无风险利率”,它影响着全市场几乎所有资产的定价。而且,这次首发的30年期特别国债,时间跨度还是蛮长的。如果收益率改变,还是会影响不少中长期金额产品的定价。

  • 在银行接连降息的情况下,当前银行定存利率跌破2%。而且,今年7月底,人身险的预定利率也从3.5%下调至3.0%。今年3月,10年期的国债也是跌破2.3%。那在如今这个利率一降再降的环境下,除了存款、国债,我们还可以把钱放哪儿?
  • 长远来看,以中国经济目前的体量,未来加息是小概率,长期低息是大概率,如果类似日本,未来利率水平只可能更低,那么,这种票面3.75%利率的国债,除了稳定收益,本身还可能有一定增值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来简单算一下,如果你有孩子,想给孩子留笔收入避免未来的社会动荡,如果给他买套房子200万,房子租出去简单算一下:

  • 如果你有孩子,想给孩子留笔收入避免未来的社会动荡,如果给他买套房子200万,房子租出去还要维修,还要会折价,收益会远低于2.4%,甚至本金还可能巨亏,如果10年后只值100万呢?
  • 反之,如果你给孩子留200万50年期的国债,直接收益就是每年3.75%,75000元/年,怎么都够吃饭了,由央行每月支付6000多,比退休金还保险,50年旱涝保收,每半年领一回钱,如果急需钱,那200万国债你还能随时在二级市场卖了,变现比房子简单多了,本金也不会有任何损,这比房子投资划算保险多了。

不过,国债虽好,但你不一定买得到。即便处于当下这个利率下行的环境,国债仍然是个香饽饽,非常抢手,基本一经发售就秒空。所以,咱们不是在买,而是得靠抢。

最后,我要特别强调的是,老百姓能否最终购买超长期特别国债,这还要看发行方式,如果是面向公众公开发行,就可以购买;如果是定向发行,就不能购买了。

最后的话:这次一抬手就1万亿,那这是不是意味着又要放水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通常来说,国债的发行,你首先要看来源,发债并不意味着放水,债是财政借钱,那么钱从哪来很重要,如果钱从社会而来,那么他就是存量转移,之前买理财的,买企业债,甚至存款的,都把钱拿来买这种超长国债,从老百姓和企业手里,转移到国家财政手里,这个并不增加货币供应量,所以也就谈不上放水。

但如果是工农中建这种大行下场购买,然后在二级市场上转手卖给央行,再把钱拿回来,最终形成,央行实质性购买了国债,那么这才叫放水,也就是直接印钱买债,俗称就是量化宽松,也就是美国人说的QE。央行这部分钱是增量,所以就会引发货币超发。也就是放水,而这次央行已经明确表示,配合财政发债,所以第二种概率更大。

  • 所以,这次发万亿特别国债,并不代表放水,我们还得观察怎么发,以及怎么用等等。何况现在等着财政花钱的地方还挺多的,比如三大工程建设,设备以旧换新,甚至房地产收储。这1万亿确实未必够用,但这几事如果跑起来后,对经济改善,物价改善,应该会有明显的提振效果,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