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世界美食之都”“南船北马交汇地”“古淮河与京杭大运河交点”“洪泽湖”“周恩来故居”“吴承恩的西游”“枚乘”“梁红玉”……

淮安在网络上出现的频率好像并不高,这里的人很少自夸,甚至本地人都很难分清自己的市中心在哪儿,“从最初的新亚往东发展,2012年建万达、淮安东站建成后、市政府搬迁……当年繁华的东西大街留在了原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站在清浦大桥上,看着长长的京杭运河回忆着淮安,几辆运沙船迎着风从桥下带出来一层又一层暗淡的黄灰色,而淮安的好,就在这一层又一层的黄灰色下面。更为宝贵的是,淮安的人情和味道,包括顶有名的四大传统菜系之一的淮扬菜,其实也不需要这些响当当的噱头去证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HUAIAN

01

这里充满了21世纪初那种小县城的味道,贾樟柯电影的感觉。走在街上,自己像是刚刚放学,在回家前要去小卖部买上几包小零食,边走边吃。东大街上各式的服装店、百货都留有过去的味道,每个商人身上充满改革开放时期的干劲,无论做什么生意,像在商海里浮沉之后,沉淀了许多。

作为“美食之都”曾经的商业中心,这里自然少不了美味,臭干、馄饨、小肉串、面条、锅贴、油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大街向北,承德路上经营20年的丁老饭店,陈旧的桌椅板凳下的装修非常简单,碗上被冲洗的痕迹难以被时间消除,但是你总能看见进进出出的时刻,老街坊相互招呼,满意的表情挂在饱腹后的脸上。偶尔,叼着牙签的大爷们商量的话题往往是一会儿去哪打掼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知道“丁老”是不是一种敬称或是来自老主顾的称赞。店里主要是面条、馄饨、辣汤、煎包之类,最有意思的是千张卷油条,清脆的油条和干韧的千张在口感上达成微妙的平衡,再加上一碗热乎乎的辣汤,好像淮安人的早晨都是在这样的平衡里开始的。

老巷子的路面有许多苔藓,一路延伸到红砖墙上一丝又一丝的裂缝,好像过去和现在就这样被连接一起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大街比起东大街,给人的感觉更为古朴和自然,江淮第一园清晏园就在这边,虽说是衙署园林,但风景却依然雅致。清晏园在淮安这个南船北马的交界之处,既有北方的雄伟,又有属于南方的秀丽,让人惊喜。怀香堂、水榭、蕉吟馆、关帝庙、荷芳书院……穿梭在亭台楼阁间,也是独有的锦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大街一个不起眼的小巷子里有家老字号——桂氏牛肉馄饨;只有四样东西,牛肉馄饨、牛肉馄饨面、雪菜肉丝面和茶叶蛋。这种小小的店总是给人童年的味道。在结束一天的辛劳后,来一碗日常的馄饨,别提多幸福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HUAIAN

02

花街这条小小的古街,明清时期就已经存在。据说因为街上满布为宫廷做花的店而得名,当然,也有说是这里从前是文人墨客和达官显贵的寻花问柳之地,不过嘛,对于现在的花街来说,这些早就不重要了。

高大的梧桐树,人群涌动,古朴的店面、茶馆、咖啡店、书店,似乎都把淮安的文化延续在小街上。往里就能看见御码头和国师塔,文庙和慈云寺同在附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师塔是为纪念清代顺治皇帝的老师玉林禅师而建,2014年经过重修后稳固不少,在塔上瞭望里运河,吹几阵带有水草味的清风,好不快活。

在里运河边走走,御码头也记录淮安的曾经,“九省通衢、南船北马”,交通方式的历史变更都在这里,淮安人却并不张扬这些,好像一切早融进了他们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晚上的里运河,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跳广场舞的、唱歌的、摆摊儿的,一下子就让这条街恢复了当年的繁华,国师塔金光闪闪,人群熙攘,游船载着客,若不是攥着的手机,真以为自己是在那个商贾云集的清江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花街微書局门前正演唱的乐队“南船北马”是淮安人自己的歌声,里运河旁习惯咖啡店的露营风,显示出淮安年轻的脉搏,老砖老瓦和御码头石碑,又在诉说淮安的过去。里运河的夜晚,是这么的暧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HUAIAN

03

淮海南路向南,邮政银行西面的巷子里,这里有一家没有名字,只在早上营业的大肉面。老板的脸和店面一样布满岁月的痕迹。大块的肉盖在油亮的雪菜上,一齐与筋道的面条浸在汤里——大瓷碗呈现在面前,忍不住大啖特啖起来。

听见邻桌的阿姨用方言说了一句:“淮安人不能莫得面条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想起早上总会去小康城的老淮面馆吃拆骨面,突然感觉自己也不能“莫得面条子了”,除了拆骨肉,浇头也多,回锅肉、长鱼、杂烩、肚丝……总之每一种都是美味。淮安的面条既不像苏州的面条那么细润,又不像徐州面条的粗犷,夹在中间同时满足了二者的味觉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这家,淮安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有各式各样的面馆,老淮面馆、丁三、马五、淮城……在淮安,无论早晚,都可以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浇头面,炒面,拌面。浇头面最有特色,拆骨、回锅肉、长鱼、杂烩、肚丝……都是几十年的功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HUAIAN

04

淮安的发展一直不温不火,那时候有很多淮安人出去做生意。有去一线的,也有去“苏锡常”这一类,但南下的多,在外面挣了钱,学技术,但总归不是自己的家。所以像打出的浪潮也会回流那样,咖啡就一同被带了回来。城南街上的学生多,朝气远比历史的痕迹浓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大学城,一家门头只写着小小招牌的亦树coffee,店里多是师生,已经开了十几年,2011~2012年是淮安咖啡文化发展迅猛的时间段,老板从淮安毕业后,从红砖墙开始搭建,希望这条街上有这样氛围的地方。

东大街路头的第三学者咖啡店,大大的玻璃窗里只有写着“门都没有”的帘子,异常醒目。菜单简单,店主老王简洁而专注,一直觉得咖啡好像只有在“北、上、广”才会有这样的严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淮安的咖啡文化出乎意料的有意思,每年会有咖啡相关的比赛,咖啡店像苍蝇馆子都隐藏在城市的角落:专注手冲的憩咖啡,运河边露营风的习惯咖啡,还有剪影、打火石、一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HUAIAN

05

没有特意提起,但好像已经说了太多吃食,但淮安作为美食之都,遍布着大大小小的巷,南门街、乐园街和大学城美食街,理应再用一段书写,但好像段落间早已围绕美食无形地展露。

不光琳琅满目的小吃,烤苕皮、五花肉、螺蛳粉,甚至菜市场和摆摊卖衣服的都有浓浓市井气。简单的烤玉米在淮安也变得复杂,一整个连玉米叶放进炉子,不会像煮的充满水分,也不是明火烤的那样干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淮安人很爱平衡感,可能这是南北分界线上的城市共识。

淮安世界美食之都的称号不仅来自当家的淮扬菜,感觉什么样的食物,即便不是特色,到这里都可以做得有模有样,这或许就是美食之都的态度。平桥豆腐、软兜长鱼、蒲菜和清炖狮子头,文字难评其中鲜美,只能说,难怪淮扬菜是国宴的基础,并非噱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HUAIAN

06

钵池山是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自唐朝时就有此名,现在是淮安市区最大的综合性公园,每年有郁金香花展。从街道进入钵池山,快速逃离城市的感觉,又或者,城市的后花园,老人们健身运动,唱歌跳舞,生活如此惬意;我也明白了那些曾外出做生意的淮安人回家乡的心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人问起淮安是个什么样的地方,老人骨子里的热情和自豪涌现,他们会用最自信的声音向你介绍:盱眙、河下古镇、漕运总督府、周恩来故居、蒋坝……

运沙船已经驶进水面和天空粘合的那条线上,一层层的灰黄色已经化作落日的倒影映在长长的京杭大运河,心随着河水一起流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徐则臣的《北上》,淮安也在里面,他深切地热爱这条运河,“只有我们这样每天睁开眼就看见河流的人,才会心心念念地要找它的源头和终点。”

Tips

淮安吃面

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金辉面馆

淮楼西路72号

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五面馆

清扬路一号郦城国际社区二期1-126室

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淮面馆

淮海南路158号天龙御城一楼A1商铺

4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风云面馆

珠海路小康城(钵池山南门对面)

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丁三面馆

圩北路61号之1-1号

6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胖子面馆

承德北路闸北派出所斜对面

7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和平桥小吃

西门大街和平桥3号楼101室

策划/悦游编辑部

作者 / 蓼小黑

编辑 / 王学硕

图片 / 淮安黑米、沈皓、@methapple、@炸豆珊珊、@windwolf_wang、@不见一场宁夏的独角戏、@蘑菇妈妈、@Linda_9038

版式设计/CNT ART ROOM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