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坚持拆北京古城墙,林徽因气得病倒,撂下的狠话多年后应验

20世纪30年代,林徽因和梁思成开始对中国的古建筑珍品做详细地记载。在此之前,中国人对待古建筑也根本不懂保护,也根本没有人研究。所以梁思成夫妇是属于中国最早也是至今最知名的一批古建筑保护者。

可就在1949年末,在规划北京城市时,郭沫若等人即便在林徽因的强烈阻止下,仍然坚持拆除北京古城墙。一时间林徽因被气得病倒,撂下的狠话多年后应验。

1945年1949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民国政府接收北平,并恢复了原有的市政府、工务局,负责城市建设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对于北京规划改造中的问题,梁思成和苏联专家始终有着不同的改造方案,双方对这一问题也产生了不少争论。

其中包括三大争论。第一,是中央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争论;第二、是工业区和住宅区的争论;第三、是建筑层高的争论。

行政中心区位置的争论是双方争论的核心,梁思成建议把其建设在西郊新市区的想法,以此来保护以中轴线为中心的北京古城的整体风貌。

但苏联专家却坚持表示要在旧城区内,以天安门广场、长安街为中轴线来建设,政府的机关可以设在新市区,而且这一安排是中央领导人决定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这一方案被当做两个不同的方案上报。当然除了这些问题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梁思成夫妇坚持古文物的保护理念,对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要尽可能地保护下来。

但在最后,梁思成的方案被政府完全排除,而他也由于身体原因,在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的工作也逐渐减少,不再参与决策工作。

即便如此,梁思成和林徽因也仍然尝试在北京的旧城改造中作最后的挣扎,尝试保护北京古城墙和古文物建筑,减少对北京古城整体风貌的破坏。

在梁思成的改造建议没有得到上级的认可,他担心北京城墙会遭到破坏,也在继续奔走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京古城始建于元代,最初只有以紫禁城为中心的城墙,明代之后,开始逐渐修筑外城。1553年,北京外城修筑完毕,形成了皇城、内城、外城的格局。到了清朝也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改动。

在清末由于战乱和政局动荡,北京城墙受到了损坏,民国时期也有了保护意识,开始对城墙进行勘查和维护,但仍然遭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坏。

北平的和平解放,使得北京城墙免受炮火的摧残,但在进行首都改造的时候,古城墙又一次面临着被拆除的风险。

梁思成是反对拆除北京城墙的,他也是北京城墙保护的支持者,同时,他也阐述了北京城墙不能拆除的理由。

但主张拆除的郭沫若等人,也有几点原因,说城墙在现代没有什么作用,城墙是代表封建统治者,不符合现代价值观,同时也阻碍了城市的发展。梁思成也对这些观点进行了一一的反驳。但结果,北京城墙还是没有被保留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1958年开始,政府加快了拆除北京城墙的脚步。随之,北京地铁的运行,也进行了三期拆除北京城墙的工作。

到了1969年及以后,原本规模宏大的北京城墙仅剩下正阳门等一些角楼。

梁思成夫妇得知该消息之后,也一时情绪失控。梁思成不禁失声痛哭,就连林徽因都直接破口大骂道将来是要后悔的。

就算是在病重时,林徽因也仍然无法释怀。而在北京城的改造中,北京城墙也已经成为了历史,对于这样的结果,梁思成感到十分痛心和惋惜,再也没有去看过拆除后的北京城墙。然而,还没有过一百年,拆除城墙的人就开始后悔了。在2004年,北京市政府花高价重建了永定门。此后也开启了修复计划。林徽因的话也终于应验,但历史不能重来,后悔也来不及,就算重新修建,再也不复当年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