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鸿茅药酒,在典籍中多有记载,现摘录部分,以飨读者。

《乌兰察布盟志》和《凉城县志》记载:乾隆四年(1739),今凉城县境厂汉营开始生产鸿茅酒,由山西榆次王家铺中医王吉天配制。

《凉城通史》记载:由山西榆次来厂汉营行医的王先生(当地人称医生为先生),在乾隆四年(1739),开办诊所崇德堂,并自制药酒一种,即鸿茅酒的前身。光绪年间,崇德堂的后人开始罐装销售鸿茅药酒,并在罐上写有“此味更佳”的字样。

民国22年(1934),绥远省政府编印的《绥远概况》记载:厂汗(汉)营所产之酒,色如胭脂,香浓味醇,名“昭君红”,俗名“红毛酒”,每斤售洋八角,其制法当地人秘而不传。人多和烧酒饮之,盖质醇色艳,纯饮易醉,销路亦广。蒙人尤珍贵之。苟能明其制法,设立大规模工厂,加以制造,定能推销全国,实绥远之一大利源也。

民国23年(1935),绥远省民众教育馆编印的《绥远分县调查概要》记载:然厂汗(汉)营所产之酒,甚为著名,色红味美,价值昂贵,本地人称之为红毛酒。每斤售洋八角,究其所为贵者因其能治疾病耳。至于制法,当地人密而不传,盖恐外人之仿制故也。购者多以烧酒掺和而饮。斯因酒质浓而艳(酽),且含有药性,纯饮易醉。销路亦极广,山西及内外蒙人多喜饮之,且珍贵之。苟能明其制法,设立大规模之工厂,加意制造,定能推销于全国,实为绥远之一大利源也。

民国25年(1937)编撰的《绥远通志稿》中,翔实记载了凉城县药酒的销售情况。其中,绥远通志稿卷十九的工业篇,记载曰:本县酿制烧酒者,虽有七八家,然皆规模狭小,无可述者,唯县属第三区厂汉营之龙盛荣,制有鸿茅酒一种,为本县之特产。色如胭脂,香浓味醇,每壶二十两,价一元二角。每壶十二两,价七角。酒中所含热性药料极多;妇女有患腰腿疼痛者,饮之每奏奇效。故价值虽昂,销路仍极发达。近而山西、内蒙,远而外蒙各地,皆有行销,蒙人对之龙视为珍品。其制法据云配有药品百余种,本号恐人仿制,秘而不传⋯

(绥远通志稿》卷二十七厂汉营鸿茅古井的商业篇,记载曰:…又在一区之大厂汗营村,在清未时有大商号大盛公、德集玉、兴泰当、万义当等商号。人民国后,相继歇业。继之而新设者,有恒盛源、隆盛荣、德庆永、和盛泉、复茂兴、广聚成⋯⋯而第三区厂汗营所产之红毛酒,则多销于绥东及雁北各县。

根据《绥远通志稿》等志书的记载,在民国年间,红毛酒“价值虽昂,销路仍极发达,近而山西、内蒙,远而外蒙各地,皆有行销,蒙人对之尤视为珍品。”鸿茅药酒不但可以治病养生,而且“色如胭脂,香浓味醇”口感好,所以问世以来,成为草原人民欢迎贵宾的珍品佳酿。时至今日,凉城人依然保持着用鸿茅药酒馈赠送礼、招待贵客的传统,“鸿茅酒好喝管用”的口碑一直流传。

宫廷贡酒的由来

道光十年(1830),道光皇帝因为朝政繁忙、内忧外患而忧郁成疾,茶饭不思。察哈尔都统闻讯之后,委托山西大同府将察罕营所产的鸿茅药酒献给了皇帝。道光皇帝服用之后,脾调胃和,食欲大增,精气神一天比一天好。鸿茅药酒自此成为皇家宫廷祛病养生的必备之品,一时名声大振,身价倍增。

2016年7月,故宫博物院和中国中药协会以皇家医药为主题,在北京故宫西六宫的永寿宫举办了为期半年的“中华中医药文化宫廷雅集”展,鸿芽药酒、东阿阿胶、广誉远龟龄集等八大清代宫廷御用贡药名品参加了展览。

商标名称的演变

鸿茅药酒问世之初,王吉天并没有给它起名字。随着销路越来越广,贩销药酒的商人们便根据药酒“色如胭脂,香浓味醇”的特点,给它取了个好听的名字“昭君红”。但是,当地老乡一直称它为“红毛酒”。

“红毛酒”这一商品名称,从清代、民国一直沿用到20世纪70年代初。直到1972年底,因为药酒出口的原因,才改名为“鸿茅酒”;1992年药品注册,又根据药品命名的规范再次改名,这便是如今的“鸿茅药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