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地处洪渎塬的空港新城,自古以来就是帝王贵族重要墓葬区,随着城市的建设发展,大量珍贵文物出土面世。恰逢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我们特地从中遴选精品,为大家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1993年8月2日北周孝陵墓葬发掘中出土

时代:北周

名称:天元皇太后玺

出土地点:空港新城陈马村

馆藏地点:咸阳市渭城区文物保护中心

她的金玺是目前出土最早的皇太后金质印玺,堪称国宝。

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突厥族皇后,在情窦初开的年纪离开家乡,远嫁到长安。

作为北周武帝宇文邕的皇后,她见证了丈夫统一北方的豪情壮志,也目睹了北周覆灭的无限悲凉。

在丈夫去世4年后,她郁郁而终,作为亡国之后,崭新的王朝将她安葬在丈夫身边。

她是北周武德皇后阿史那氏。

1993年秋天,一封匿名信件由陕西省咸阳市邮寄到了国务院办公厅,里面揭露了一个事实,在咸阳塬上,一座叫武德皇后的墓葬遭到盗掘,流失了大量金玉器物,希望中央能亲自办理此事。

国务院办公厅紧急将信件转交公安部,要求认真处理,加速破案。公安部责成陕西省公安厅对此案进行侦破。

此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经过公安机关不懈努力,大量的被盗文物被追回,相关涉案人员也抓捕归案。但遗憾的是,被盗案中的一方金印始终下落不明。

直到两年后的1996年6月,随着武德皇后“天元皇太后玺”的回归,这件惊动国务院的“武德皇后墓被盗案”终于告结。考古专家在对墓葬及出土文物进行研究后,最终确定被盗的墓葬,正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北周武帝宇文邕与武德皇后合葬的孝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孝陵中最有“价值”的文物,“天元皇太后玺”由纯金打造,共重802.56克,长46毫米,高27毫米,通高47毫米,玺体为方形台柱型,獬豸钮造型独特,玺体与玺钮分模合铸,工艺精湛,篆书阳刻“天元皇太后玺”6字,字迹清晰,庄重大气,体现了北周时期高超的工艺水平。这是我国目前出土最早也是最大的皇太后金质印玺,堪称国宝级珍贵文物。

武德皇后阿史那氏出身于突厥贵族,她的父亲是突厥汗国木杆可汗俟斤。她生活的时期正值中国南北朝,当时的北方政局混乱不堪,北周和北齐的争霸战争连年不断,强大的突厥势力成了双方竞相拉拢的对象。

北周武帝宇文邕即位后,为了获得北方势力突厥的支持,宇文邕决定与突厥和亲。在多次派遣使者与突厥联络后,木杆可汗答应将女儿阿史那氏嫁给宇文邕。

568年,17岁的阿史那氏被迎亲使团迎接到长安城,嫁给了25岁的北周武帝宇文邕,并被正式册封为皇后。为了表示重视,武帝不仅亲自出城迎接,并且在册立她为皇后的同时,将元配李娥姿由“皇后”改称为“帝后”,并以皇后为先。阿史那氏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突厥族皇后

根据史料记载,阿史那氏是个典型的文艺青年,不仅人长的好看,而且多才多艺,精通乐器和舞蹈。她的到来给北周带来了一种不同寻常的活力。在北周宫廷中,她积极参与文化艺术改革,尤其是中原音乐的改革,将许多西方音乐元素注入中原音乐中,推动了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发展。

然而,虽然阿史那氏贵为皇后,但她一生并非一帆风顺。她的婚姻毕竟是一场政治联姻,在和武帝共同生活了九年中,尽管相敬如宾,却从未生育子女。阿史那氏在宫廷中过着孤独的生活,但她始终保持着温婉贤惠的气质和优雅的风度。

578年,武德充沛的宇文邕亲率大军北征突厥,作为突厥公主的阿史那氏的内心极其煎熬,娘家和夫家,手心手背都是肉。出人意料的是,宇文邕在远征途中突然驾崩,北征突厥的计划也随之搁浅。

宇文邕死后,其子宇文赟即位,尊阿史那氏这位只比他大8岁的“小妈”为皇太后。宇文赟是历史上有名的昏君,为了纵情享乐,他登基的次年就传位给了年仅七岁的长子宇文阐,自为太上皇,并自称天元皇帝,因此阿史那氏又被尊为了天元皇太后,这也是“天元皇太后玺”名称的来源。

此时的北周王朝,虽然国力依然强盛,但是内政却每况愈下,权柄逐渐落到了左丞相杨坚手上。周宣帝宇文赟病死后,杨坚更是手握大权,“挟幼帝以号令中外”,不断巩固自身势力。

581年,杨坚代周自立,建立隋朝。次年,年仅32岁的天元皇太后阿史那氏去世,隋文帝杨坚为其上谥号“德”,与宇文邕合葬于孝陵,并将她生前所用的“天元皇太后玺”一同陪葬。

阿史那氏的一生,不仅是突厥人和鲜卑人政治联姻的历史,也见证了北周王朝从辉煌走向覆灭。她的人生经历与北周王朝和突厥汗国的政治联姻紧密相连,为中原和突厥之间的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天元皇太后玺”的出土,不仅填补了考古学史上关于这一时期丧葬制度的空白,也为北周时期的皇室制度、礼仪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同时,也让我们近距离的感受到这位传奇女性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