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一个全新关键词“新质生产力”被提出,报告指出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所谓新质生产力特点就是在创新,关键在质优,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

可见,按照新质生产力的要求,教育的育人育才责任更大。而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更是责无旁贷。那么在教育与新质生产力的相互驱动关系中,人才就是关键变量。如何让人才更为创新、质优的先进生产力呢?答案除了优化学科专业设置自然也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华中师范大学早就踏上了人才培养改革的道路,无论是探索“人工智能+教育”,还是设置华为基地班、学科交叉班、试验班等,比如今天要介绍的这个化学——生物学交叉培养班,就是该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具象化。

化学——生物学交叉培养班,是华中师范大学为了适用学科发展需要,汇聚化学学科、生物学科的教学科研力量,于2004年开设的一个新兴交叉人才培养班,可以完美对应国家对新质生产力的人才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交叉试验班,该班级逐渐构建并形成了一整套建立在化学和生物学两个一级学科平台上的理论与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换而言之,这一班级既是化学和生物学两个学科的交叉培养,又是理论和实践的双线培养,这也符合其交叉复合型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定位和目标。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这一班级以研究科学问题为主线,将研究设计型实验、本科毕业生论文与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本科生开放科研课题等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了“分阶段-全程开放式”的“课题组”导师制培养保证体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这些培养模式和体系,也得到了学生的深度认可。比如2020级化学——生物学交叉培养班本科生朱楚瑜,她说当初在高考之际正是了解到华中师大交叉培养的招生政策才决定来此就读,坚持对生物和化学的热爱。而交叉班提供的资源和平台,不仅让她延续了热爱,更支撑她在热爱的领域闪闪发光。

在大一大二期间,她分别在两位老师的实验室进行学习,并在大二时参与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还曾在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张利民老师课题组实习,在交叉学科的学习下、在实验室的磨练下,她最终保研至北京大学医学部,而这其中化学——生物学交叉培养班的培养模式、平台资源、科研环境都是最好的“助攻”。

因此,如果大家热爱生物和化学这两门学科,也很想在科研这条道路上有所作为,还想变成时下最紧缺的新质生产力,那么华中师范大学的化学——生物学交叉培养班就是不错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