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迅雷

A

侨行天下,叶落归根。老一代华侨爱国爱乡,一个好传统就体现在“有力量就做公益慈善,年纪大了之后叶落归根”。

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新一代、新几代的华侨,有了很大的迭代变化,一个鲜明的时代特点,就是“叶绿归根”。

“叶绿归根”是我想到的一个新语词。越来越多的中青年华侨回乡创业,就是“叶绿归根”,而不是老了之后才“叶落归根”回国安度晚年。

在真实故事基础上创作的3集广播剧《地瓜侨归曲》,讲的就是“叶绿归根”的故事。

2024年5月16日中国新闻网报道:侨乡青田打造《地瓜侨归曲》,展现华侨要素回流缩影。“这是一个海外侨领回国投资,与家乡‘双向奔赴’的故事,内容丰富、情节跌宕起伏,塑造了一批有个性、有热情、立得住的人物,具有浓郁的现实主义色彩。”在16日于浙江杭州举办的广播剧《地瓜侨归曲》座谈活动上,浙江传媒学院电视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丁莉丽如是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广播剧《地瓜侨归曲》座谈会在浙江杭州举办。

这是中国首部反映华侨回归发展“地瓜经济”的广播剧,讲的是青田籍厄瓜多尔侨领杨小田回乡发展农遗研学项目的故事,生动展现了华侨如“地瓜”、叶绿即“归根”的形象内涵,清晰阐释了青田华侨特有的“地瓜精神”、华侨回乡创新创业的家国情怀。

在剧中,杨小田最后说的话是:“就像地瓜一样,藤蔓可以支到很远很远,但根永远要在家乡的土地里。”是的,地瓜的藤蔓向四面八方延伸,而根茎始终扎根在本地土壤之中;地瓜本身就是典型的“叶绿归根”,伸展的绿色藤蔓所获取的营养,都要归结到根部的地瓜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广播剧《地瓜侨归曲》海报。

作为侨眷和“侨老乡”,我也应邀参加了这次座谈会,共同感受家乡华侨的创业激情,聆听一段用声音讲述的“侨归故事”。

华侨之乡,世界青田。浙江丽水青田,是中国著名的侨乡,常住人口不到60万,却有38.1万华侨生活在146个国家与地区。我的4个弟弟妹妹及其全家都侨居在欧洲。在亚洲,青田人以旅居日本为主。当年青田华侨背着石雕“闯世界”,如今诸多有能力有闯劲的华侨又带着“全世界”回国投资、归乡创业,这就是地瓜般的“叶绿归根”。这5年来,青田累计引进侨资企业达283家,销售额超过170亿元人民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拥有38.1万华侨的著名侨乡青田。

从“叶落归根”到“叶绿归根”,这是时代巨大进步的缩影。

目前,广播剧《地瓜侨归曲》已传播至美国、西班牙、意大利、厄瓜多尔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引发了海内外华侨华人的强烈共鸣。《地瓜侨归曲》可不是一般的“三好生”,我称之为一部“五好剧”,符合我心目中的“五好”要求。

B

一、好剧就要好选题与好主题。

广播剧是一种融合表达,交融着思想性、艺术性、纪实性、故事性等多个维度,而好选题与好主题是前提与基础。

作为中国著名的“华侨之乡”“石雕之乡”“名人之乡”“田鱼之乡”,青田可写的东西很多,而选择“地瓜”“归侨”“创业”,就属于好选题与好主题。“地瓜经济”,是开放的经济;“地瓜侨归”,是时代的旋律。

相比于抒写老一代华侨,这是选题与主题的传承和迭代、创新与赋能。

青田老一代著名的代表性华侨,当属一生侨居日本的林三渔(1902—1987),他是青田仁庄镇罗溪村人——与我同乡不同村。林三渔是旅日著名爱国侨领,曾任旅日华侨浙江同乡会副会长。林三渔家境贫寒,少年失学,1918年与乡友赴日,白手起家,一步步发展成为华侨实业家。他先后回乡40多次,一次次倾囊而出,为家乡修桥铺路、捐资办学等,赢得了极大尊敬。1987年11月13日,林三渔因病逝世于日本东京。家乡人民谓之:“赤子恋故土,千里情深;丹心报国恩,一片诚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精神传承:青田仁庄镇为老一辈著名旅日侨领林三渔树立雕像。徐迅雷摄

侨者,“桥”也。事实上,原产于南美洲的地瓜,也是早期华侨引进的。地瓜也叫甘薯,因来自域外,所以称之为“番薯”。如果没有华侨,番薯不知道还要过多久才能传入中国、造福百姓。

最早引入番薯的,是明代广东虎门人陈益,他于1582年从越南偷偷将薯种藏匿于铜鼓中带回国,成为“中国引种番薯第一人”。也是在明代,长期在吕宋(即菲律宾)做生意的福建长乐人陈振龙,在1593年“取薯藤绞入汲水绳中”,将其偷带回国。陈振龙的五世孙陈川桂,在清康熙初年把番薯引种到浙江。

老一代华侨、侨领爱国爱乡,是最传统最淳朴的情愫,是宝贵的思想资源精神底蕴,这是不能丢的。而创作的选题,则需要与时俱进,今天的华侨已经走在时代前面,文艺创作当然得跟上,《地瓜侨归曲》就做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著名评论家张子帆等多位学者以及业内人士参与座谈研讨。徐迅雷摄

C

二、好剧就要好题材与好素材。

侨乡青田,有丰富的传统创作素材:田鱼,地瓜,油茶,杨梅,青田鱼灯,青田鼓词等等;也有丰富的新元素:红酒、咖啡、西餐、网红桥等等。

西餐以及围绕着西餐的红酒、咖啡等,是《地瓜侨归曲》中时常出现的新元素。如今,西餐已然成为侨乡青田的特色产业。据5月15 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侨乡青田培育“西餐大师”,截至目前,累计开办“西餐大师”系列培训200多期,培训3万多人次,培养了一批品酒师、咖啡师、火腿切片师、西餐师、西点师、侍酒师、调酒师和葡萄酒营销师,他们能品、能鉴、能说、能推广。

在《地瓜侨归曲》中,“地瓜”和“田鱼”成为联结历史与现实的重要题材与素材,有青田味,有乡土味,对我这个正宗的“青田地瓜”而言,有着特别的亲切感。

青田人还是习惯于把“地瓜”叫做“番薯”。先人概括番薯的特点是“块根大如拳,皮色朱红,心脆多汁,生熟皆可食,产量又高,广种耐瘠”,确实如此。我对番薯很有感情,因为番薯就是我小时候的主食,我是吃番薯长大的,秋天收获番薯的时候,在我们家乡称之为“打番薯仗”,那时节因为多吃番薯人会胖起来。种番薯、挖番薯、挑番薯、晒番薯丝、挖小山洞存番薯种……各种有关番薯的农活我都干过。

番薯全身都是宝,番薯叶不仅猪可以吃,人同样也可以吃。到今天我还爱吃烤番薯、喝瓜干酒。在丽水山区,之前计划经济时代,粮食紧张时也用番薯酿酒。青田著名高度白酒“老酒汗”,我想其实可以有地瓜的成分。现在,山东的番薯最好,特别是“烟薯25号”,烤箱烤出来,糖心软瓤流蜜,美味极了;而山东临沂的“瓜干酒”制作工艺,还是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播剧《地瓜侨归曲》的剧情,如果设计成侨领回乡发展地瓜深加工创新项目,我想也是可以的,因为这个很接地气。但更好的,显然是现在的回乡发展世界农业遗产——稻田养鱼研学项目,这个更有说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核心区。徐迅雷摄

既然是归侨、侨归,那就有国内国外两个空间。《地瓜侨归曲》的国外部分,选择南美洲的厄瓜多尔,而不是法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这些发达国家,这也挺有意思的,也是用心了。地处南美洲西北部的厄瓜多尔,本身就是番薯的重要原产地之一。如今厄瓜多尔华侨华人总数约5万人,其中大部分祖籍广东和福建两省,早期多是广东中山人,如今侨居厄瓜多尔的青田人也逐渐多了起来。

这个厄瓜多尔,我看也是“地瓜多尔”。

D

三、好剧就要好故事与好人物。

走遍天下,家在青田。青田人是有故事的,要努力讲好“青田故事”,所以故事情节选择华侨归国发展世界农遗“稻鱼共生系统”即“稻田养鱼”研学项目,这个故事是青田的,更是世界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博物馆。徐迅雷摄

"九山半水半分田”的青田,稻田养鱼历史极其悠久,早在1300多年前,青田人就开始稻田养鱼,并传承至今。2005年,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首批,更是第一。青田的活田鱼和田鱼干,也是华侨们的最爱,带鳞吃是鲜明特色——那种美味,你尝一次就一辈子忘不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稻鱼共生,生机勃勃。

该剧在故事情节的推进中,有着“和谐的冲突”,而不是势不两立的冲突,这个也比较适合广播剧来表现,毕竟它不是美国电影大片。

故事背后是细节。在剧中,青田鼓词的演奏,勾起我的童年的遥远记忆,那是最初的艺术熏陶。几次房间开门声——那是“不蠹户枢”木门轴发出的声音,很有老家的亲切味道。现实中,稻鱼共生系统的代表性村落是方山乡的龙现村,在剧中使用“方山谷”这个地名,不是直接说“方山”,也是匠心独运,听起来感觉极好。

十多年前,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和英国广播公司(BBC)首次联手,摄制了6集大型纪录片《美丽中国》,其中第一集《锦绣华南》就呈现了方山乡龙现村稻田养鱼的美好情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剧中的“方山谷”,在实现中是方山乡龙现村。徐迅雷摄

故事与人物是不能分离的。青田人热情大方,大气开放,青田华侨更是这样。剧中人物鲜明鲜活,角色有血有肉,演绎真情真实,借用诗人海子“神的故乡,鹰在言语”来说,那是“人的故乡,侨在言语”。

如今把华侨比喻成地瓜番薯,这很形象,相当不错;而青田是闻名天下的石雕之乡,著名作家黄亚洲的长诗《封门山颂》,把青田华侨比喻成青田石头:“青田的华侨,就是出国的石头;青田的石头,就是不出国的华侨。”最初是杭州知名朗诵家通哥(徐涛)朗诵的,通哥这次在广播剧中也有激情到位的演出。

哪里让人安心,哪里就有归来;哪里让人温暖,哪里就成家园。故乡使人“归来”,不仅“我们”成为“我们”,青田华侨的“洋女婿”“洋媳妇”,“他们”也成为了“我们”,都是创作的好故事与好人物。

E

四、好剧就要好声音与好艺术。

广播剧是声音的艺术,是形象的声音,是声音的形象。融媒体时代的广播剧,从传播效能看,其审美特性需要现实的鲜活感、历史的丰厚感、叙事的亲切感、表达的共情感、声音的个性化等等。

作为“声景艺术”,广播剧有着不一般的“气氛美学”,《地瓜侨归曲》“氛围感”浓郁,有着“以声动人”的艺术魅力。

看了录制过程演员们表演的短片,有温度,有热情,有激情,那是相当的感人,立刻就被“吸住”;正因情感真实真切,所以能够达到“声临其境”的境界。

其中著名的电台主持人叶峰,声音极具辨识度,他演绎的华侨老板,从意大利回到青田,“叶绿归根”,专做红酒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叶峰的人生历练非一般人可比,他的成熟与激情,通过声音能够充分地表现出来,百分百完美地呈现了角色的个性特征。

我的脑海里立刻闪过叶峰“桥顶救人”的镜头:作为媒体人、作为“谈判专家”,叶峰曾经两次爬上杭州复兴大桥桥顶,在距离钱塘江江面80米的高空,经过推心置腹的长时间“谈判”,先后成功劝下一女一男两名要跳桥轻生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著名主持人叶峰来到《地瓜侨归曲》座谈会现场参与研讨。徐迅雷摄

在俄国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建立的表演理论体系中,“情绪记忆”是演员塑造真实角色、体现真实生活、传达真实情感的一种有效手段;而他的学生、表演大师迈克尔·契诃夫则致力于突破和超越“情绪记忆”,提出“创造性想象力”的训练和演绎方法。“迈克尔·契诃夫方法”以“想象的中心”和“想象的形体”为核心要义,致力于激发演员找到创造性的状态,愉悦地进入表演,而且始终充满表达自我的力量。

如今在广播剧《地瓜侨归曲》里,从叶峰、徐涛、王小红、杜雨梅、朱静瑛、房召东等等艺术家的演播中,我听到了这种充满着“创造性想象力”的表达力量。

他们都是“中国好声音”,有着放在任何地方都能表现得顶呱呱的艺术水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走遍天下,家在青田。

F

五、好剧就要好团队与好制作。

录制广播剧一如拍摄电影,这是团队合作的成果,而不是一个人的“单口相声”。与电影、电视剧、舞台剧等艺术形式相比,广播剧的投资成本相对较低,制作周期也较快;但要制作出一部“一顶一”的广播剧,需要好团队的好制作,全员勠力同心,不能有短板,不可有“木桶效应”。

因是团队创作,所以首先就要组织好团队。《地瓜侨归曲》的主创人员,构成了“尖刀排”式的强队:艺术指导董慧临(阿宝),是广播连续剧《呦呦青蒿》的编剧之一,该作品抒写2015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屠呦呦,获得第十四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编剧之一的郑莉娜,此前所编的广播剧《苗疆的早晨》,曾获贵州省和浙江省“五个一工程”奖……《地瓜侨归曲》是用声音艺术擦亮侨乡的“金名片”,参加演播的主创人员,都是浙江广播界的顶尖人才。

这个团队,同样是“叶绿归根”——这个“根”就是《地瓜侨归曲》本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广播剧《地瓜侨归曲》录制现场。

不仅有好组织、好制作,而且他们有探索、有创新,进行了可视化的制作,拍摄了视频,目前来看,这个视像化的视频还是“副产品”,但也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补充。

真正的艺术,从来都是灵魂的表达方式。以剧为媒,心灵感应,情感交互,虽是“他者”,始终“在场”。

华侨大学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华侨华人蓝皮书:华侨华人研究报告》显示,海外华侨华人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移民团体之一,全球有6000多万华侨华人——这与英国、法国的人口相当。不久前我看到中文网络纷纷转载日本《钻石周刊》的报道:目前在日本的中国华侨华人已经超过了100万……那么多华侨华人活跃在世界各地,有着丰富的文艺创作题材。

外面的胜景千千万万,连接着家乡的沟沟坎坎。从广播剧《地瓜侨归曲》出发,以“五好剧”为目标,期待有更多抒写华侨华人的各类剧作不断问世。

(作者系《日本华侨报》专栏作家、香港新闻社日本分社特约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