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红军长征,很多相关作品往往更侧重关注红一方面军(既中央红军)的情况。但其实,红军长征期间存在三大主力:既红一方面军、红二六军团以及红四方面军。其实红四方面军也曾在一方面军长征初期取得过反围剿胜利,但最终还是选择放弃根据地进行长征,那么,这其中原因何在?

1、川陕苏区

红四方面军所开辟的鄂豫皖苏区,是规模和实力仅次于中央苏区的根据地。所以老蒋在大规模进攻中央苏区的同时,也没停止对鄂豫皖苏区发动进攻。如同中央苏区有林帅、彭帅这样的盖世名将带着红军战士抵抗白军进攻一样,四方面军也有徐帅、陈赓这样的一流将领。所以老蒋在进攻鄂豫皖苏区,其实也没讨到太多好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直到1932年夏季,老蒋就出动63万军队进攻鄂豫皖苏区,当时的鄂豫皖苏区的负责人老张轻敌了:因为前几次老蒋都损兵折将,所以老张觉得这次多半老蒋又得无功而返。

所谓骄兵必败。

在老张的的自大心态下,白军完成了兵力部署,而后对鄂豫皖发动全面进攻。老张这时候经过一番盘算才知道:指望在鄂豫皖打赢老蒋已经不现实了——当时鄂豫皖苏区的红军将士浴血奋战三个月,终于在9月时候,发现局势已经无法逆转。

所以10月开始,四方面军开始长征。当时红四方面军的军力也就一万五千人。在12月,四方面军抵达川陕边界,并建立川陕苏区。而后,四方面军的高层开始扩大红军规模,最终扩大到了八万多人。

当然川陕苏区的确立,以及四方面军的做大,也强化了红军的综合力量。此时各地红军加在一起已经达到了三十万人,可谓形势一片大好。但是直到1934年,事情发生了变化。

2、粉碎刘湘的围剿

川陕苏区的建立,是在鄂豫皖苏区丢失的基础上。而鄂豫皖苏区和中央苏区其实是互相扶持的关系。白军占领鄂豫皖苏区以后,中央苏区处于孤立状态。并且,老蒋在第五次对苏区发动围剿的时候,也出动了大量的坦克部队和轰炸机,很多军队都是德械装备。在多重不利因素综合下,中央红军不得不在1934年的10月,从中央苏区撤离,开始长征。

当然其他地区的红军也受到白军大规模打压。很多苏区最终演变成游击区:势力大一些的可以突围,找到中央红军然后一起长征,而势力弱的只能就地打游击——毕竟红军的根据地多数是山区,打游击相对容易一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川陕苏区当时倒是另一种景象。当时四川军阀刘湘认为红军几乎都要被消灭了,所以他也要消灭川陕苏区的红军。于是刘湘出动大军进攻红四方面军。徐帅指挥红军反击,最终刘湘损失数万川军。四方面军士气大振。但是,即便这样,红四方面军也还是在1935年选择放弃川陕根据地,开始长征。

3、放弃川陕苏区

后世很多军史爱好者对于四方面军的长征很不理解:那就是中央红军长征是因为洋顾问瞎搞所以导致中央红军不得不长征。但是四方面军既然暴打刘湘的武装,为何还要长征?

其实四方面军也有自身的无奈。因为武装斗争从来不仅仅是军事方面的斗争,而是全方位的斗争,这其中也包括经济等因素。

比如三国后期,西晋和吴国之间的交州争夺战:当时吴国从西晋手里夺取了交州地区,但是代价却是吴国因为大量的社会财富和战争资源都投放到了交州战场上,导致吴国本身元气大伤,处于崩溃边缘。实际上后来西晋能相对轻松灭掉吴国,也和交州战役吴国消耗了太多实力有关。所以战场的胜利,未必真的就代表军事上取得了胜利。

四方面军虽然打败了刘湘,但是当时四方面军也损失两万多人,而且经济方面也处于崩溃边缘:不论是子弹供应还是粮食供应,都处于断裂状态。

所以此时的红四方面军如果继续死守川陕苏区,那么等下次刘湘再来围剿的时候,只怕四方面军还真的会成为川军的活靶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老蒋也看出了川陕苏区的问题所在。所以在刘湘围剿川陕苏区失败以后,老蒋又责令刘湘:要比照上一次对川陕苏区的围剿,发动规模更大的围剿。按照老蒋的安排,刘湘此次围剿可以动员200个团,其军力也是红四方面军的数倍。

就在徐帅等人为四方面军下一步的发展而寻找出路的时候,中央苏区也爱1935年的1月要求红四方面军派兵到嘉陵江一带辅助中央红军作战。而四方面军也以此作为契机,决定放弃川陕苏区,配合中央红军进行武装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