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伯伯今年68岁,退休不久就查出罹患了多发性骨髓瘤。听到这个诊断结果,他整个人都垮了。骨髓瘤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血液病,会导致患者免疫力严重下降,更容易感染各种病菌。张伯伯做好了最坏的打算,顽强地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做化疗、移植等一系列治疗。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张伯伯的病情有所好转。可就在这时,一种意想不到的病魔开始缠上了他——带状疱疹。从腰部开始,疱疹慢慢蔓延到全身,疼痛剧烈,皮肤上密布着丑陋的水疱。为了控制病情,医生不得不加大抗病毒药物的剂量,严重影响了骨髓瘤的正常治疗。张伯伯痛苦不堪,情绪也一落千丈......

事实上,像张伯伯这样的免疫缺陷患者一旦罹患带状疱疹,病情就会异常凶猛。那么,带状疱疹为何如此难缠?它为何偏爱免疫低下的人群?我们又该如何护佑这些弱势患者,为他们筑起抵御病毒的"免疫城墙"?本文将为您一一解答。

带状疱疹到底是什么病?

带状疱疹到底是什么病?

带状疱疹听起来好像一种普通的皮疹,但它其实来路不凡,起源于我们小时候遭遇的老熟人——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大多数人在幼年时期就会被这种病毒感染,并在痊愈后形成终生免疫。然而,水痘病毒并没有就此退场,而是会在某些时候重新苏醒、疯狂滋事,到那时它就变成了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的发作过程非常有戏剧性:水痘病毒在身体某处神经节上睡了很久,突然有一天它就卷土重来,顺着神经纤维一股脑蔓延至皮肤表面,在沿途肆虐破坏,导致神经痛和皮肤红斑、疱疹等症状。可怕的是,病毒如果继续侵袭,还可能波及眼睛、耳朵、肺部等重要脏器。

不过,带状疱疹发作的症状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一般来说,疱疹都会沿着某一神经节的支配范围分布,出现带状或半周形状,因此得名"带状疱疹"。比如,如果病毒在胸部神经节重新激活,疱疹就会在患者的腰腹部一侧蔓延;如果是三叉神经受到波及,则会引发眼疾和面部疱疹等。

多发性骨髓瘤为什么易患带状疱疹?

作为一种骨髓恶性肿瘤,多发性骨髓瘤最大的杀手锏就是让患者的免疫功能严重下降,更容易感染各种病毒和细菌。

首先,多发性骨髓瘤本身就会造成患者的免疫细胞无法正常发挥作用。比如,帮助杀灭病毒的T细胞和B细胞数量会明显下降;负责免疫监视的NK细胞也会变得萎靡不振。

其次,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通常需要接受化疗、移植等复杂治疗,这些治疗本身就会进一步破坏免疫功能。比如广泛使用的硼替佐米药物,虽然能有效杀伤肿瘤细胞,却也会"误伤"正常的免疫细胞,尤其会使T细胞和NK细胞数量暴跌。

可以说,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身上"内忧外患"并存。一方面是疾病本身就能摧垮免疫力,另一方面治疗又进一步加重了免疫抑制。患者的这种严重免疫缺陷状态,为带状疱疹病毒的卷土重来创造了天时地利。

我们以一位63岁的骨髓瘤患者张伯伯为例,他在接受了化疗和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后,免疫功能完全垮掉。实验室检查发现,他的T细胞和B细胞都处于严重缺乏状态,辅助型T细胞仅剩124个/微升,B细胞更只有可怜的3个/微升。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也只剩下36.7%。总的来说,张伯伯的免疫系统就像是许多将士尽失、元气大伤的老军团,完全无力对抗侵袭的带状疱疹病毒。

果然,在治疗的几个月后,张伯伯就患上了罕见的"播散性带状疱疹"。不同于普通带状疱疹,这种疱疹分布范围十分广泛,疱疹状皮损甚至出现在躯干、四肢等多个身体部位。张伯伯全身疼痛难耐,皮肤上布满水疱和溃烂,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

因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更容易感染带状疱疹。当然,除了免疫功能低下,高龄、并发症等因素也可能增加了患者的风险。

带状疱疹的防治有哪些新招式?

带状疱疹的防治有哪些新招式?

虽然带状疱疹给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带来了巨大痛苦,但我们并非完全无计可施。相反,现代医学已经研发了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新策略,为解决这一顽疾贡献了新思路。

首先,预防是防患于未然的关键。对于骨髓瘤等高危人群,医生们往往会在治疗开始前就预防性地服用抗病毒药物,例如阿昔洛韦或伐昔洛韦。这些药物可有效抑制带状疱疹病毒的活化和复制,为患者筑起免疫屏障。

那么,具体该使用哪种药物?剂量又该如何把握?目前虽然仍存在一些分歧,但多数专家认为,每日200-400mg的阿昔洛韦或500mg的伐昔洛韦是较为合理的预防剂量。关键是要保证药物血药浓度的有效性,同时又要避免过量耗牢患者的肝肾功能。

此外,在抗病毒药物的基础上,疫苗接种也被视为带状疱疹预防的新武器。不同于预防水痘的减毒活疫苗,这里使用的是灭活疫苗,即将带状疱疹病毒完全杀死后制成。尽管安全性更高,但灭活疫苗的免疫效力往往比活疫苗差一些。

不过,研究人员发现,即便是在严重免疫缺陷的患者身上,灭活疫苗也能产生不错的保护效果。在一项针对132名骨髓瘤患者的试验中,80.2%的接种者产生了抗体免疫反应。另一项大规模研究也显示,骨髓瘤患者的疫苗有效率可达72.4%。

由此可见,预防是多管齐下的。专家们建议,高危人群可以在化疗开始时首先服用抗病毒药物,等到免疫重建一定程度后,再适时补充疫苗接种,这样抗病毒的"双重盾牌"就能最大限度保护患者。

当然,对于已经不幸感染的患者,我们仍有一些治疗的新招数。首先,在确诊带状疱疹后,患者需要尽快服用更高剂量的抗病毒药物,以控制病情。与预防剂量不同,治疗剂量通常需要800mg的阿昔洛韦或1000mg的伐昔洛韦。

其次,可以适当联合使用一些创新药物,如新型神经营养药物甲钴胺片。它具有双重功效:一方面能促进受损神经的修复,另一方面也可减轻带状疱疹所导致的神经病理性疼痛。这种"疗疼并举"的作用,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很有帮助。

再次,对于严重病例,我们还可以考虑静脉注射更强力的抗病毒药物,比如阿昔洛韦等。毕竟,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往往身负其他基础疾病,口服药物可能难以奏效。而静脉注射则能确保药物直达病灶,发挥最大杀伤力。

最后,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及时诊断和分类治疗带状疱疹的重要性。如果发现患者出现视网膜病变、脑膜炎等并发症,那就要针对性地采取积极措施,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总之就是要早发现、早治疗、分类施策。

或许有人会觉得,对一种"小疾小恙"如此兵家必争,未免有些大动干戈。但事实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一旦感染带状疱疹,后果往往异常严重。因为它不仅会直接加重患者的痛苦,还可能干扰正常的骨髓瘤治疗进程,进而影响疗效和预后。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医学界正在为多发性骨髓瘤等免疫缺陷患者量身定制带状疱疹的预防和治疗新策略。毕竟,保护好这个特殊群体的健康,也是对抗重大疾病的一个关键战役。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新药新疫苗的问世,带状疱疹这个顽疾未来将不再如此难缠。

参考文献:Bo Y, Zhong X, Xiang Y, Ren Q, Hao P. Death Caused by Disseminated Herpes Zoster in a Patient with Multiple Myeloma: A 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 Clin Cosmet Investig Dermatol. 2024 Apr 27;17:941-951. doi: 10.2147/CCID.S464039. PMID: 38707610; PMCID: PMC11066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