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代人想要修改错字十分简单,可以使用擦布、立可白或立可带,但古代没有这些东西,如果古人写错字怎么办?事实上,古代许多文书都记录在竹简和木牍上,因此文官们总会随身携带一把「削刀」,用来刮除竹简、木片上的错字。

现代如果处理文书有误,经常会使用「删除」一词,而从「删」字其实能够看出古代刀的真正用途,东汉时期由学者许慎编着的文字工具书《说文解字》中解释,「删,从刀册。册,书也。」其中「册」竹简、木牍的象形,中间的一道横线就像是一条细绳,将一片片竹简系在一起,因此用刀去掉竹简上的错误,即为「删」字的本意。

秦汉时期,人们普遍使用竹简、木牍作为文献载体,毛笔作为书写工具,而竹简等物品的宽度较窄,不方便在旁边补充、备注,因此当书写错误、需要修改时,就会使用刀将错误的地方削去,在写上正确的文字。

除此之外,「刊」除了表示发行的出版物或排版印刷的行为,还有其他的字义,《说文解字》中解释,「刊,剟也,从刀干声。」原本的意思是用刀砍削,后来衍生出修改、删除的含义;比如成语「不刊之论」经常被误会是「不能刊登的言论」之意,但其实原本是指不能被修改或无法磨灭的言论。

央视节目《简牍探中华》也曾介绍,秦始皇的兵马俑中,有一类称作「文官俑」,是秦朝时期的文官形象,这些兵马俑会在腰带附上一把「削刀」和一颗「砥石」,削刀用来刮去简牍上的错字,砥石则用来磨钝了的削刀,因此文官又有「刀笔吏」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