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是世界三大饮品之一,全球产茶国和地区已达60多个,茶叶产量近600万吨,贸易产量超200万吨,饮茶人口超20亿。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茶叶作为重要的经济作物,是很多不发达国家数百万贫困家庭主要的谋生手段,也是贫困国家主要的收入和出口创汇来源,并成为发展中国家农业支柱产业和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因此也引发各国纷纷投身茶产业的生产与贸易,尤其以中国与印度的竞争最为激烈。两国各界人士在调动茶农、生产效率、扩大规模等方面绞尽脑汁,在西方政治经济学的影响下,试图找寻从茶叶中挖掘出可无限制造“黄金”的经济底层逻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茶业战争》分享会现场

5月18日下午,在第五届“国际茶日”5月21日来临之际,《茶业战争:中国与印度的一段资本主义史》的两位译者——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黄华青、上海政法学院讲师华腾达来到上图东馆,共同探讨了20世纪初中国与印度茶叶生产的异同、两国茶业贸易背后的经济推动力,以及现今茶产业与消费的趋势,本场活动也是第六届上海图书馆悦读季的活动之一,在场的百来位读者与线上数千位读者同时深入地了解了茶叶背后的历史、文化与经济价值,也对“国际茶日”的节日意义进行了传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茶业战争》的译者向读者分享茶叶背后的历史、文化与经济价值

黄华青通过结合自身到海外茶区调查的经验与《茶业战争》的主题,向读者讲述了茶叶在全球的流动。当初英帝国派福琼到中国内陆盗茶种,并引入华人栽茶师至阿萨姆。后来印度引入大量机械制茶机,从讲求效率、卫生、品质等宣传口径上对华茶进行贬低,由此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取代中国成为全球出口茶叶市场的霸主。清朝不得不派出考察团,前往锡兰和印度的茶产区的考察可移植到中国茶产区的海外制茶方法。然而,历史是个轮回。现今,我们可以通过《茶业战争》中印度茶业界一位发言人的发言,感受到他们对中国茶的钦佩:“中国人在农业实践、机械、加工单元和产品方面比我们要好得多,印度在很多地方需要向中国学习,而中国没有需要向我们学习之处。”

华腾达结合《茶业战争》与自身的专业背景,从财政学的视角,给在座的读者做了一些关于16—17世纪茶叶贸易的补充讲解,对茶叶战争北欧的财政渊源做了分析,并与15—17世纪“东西大分流”的宏观主题进行联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茶业战争》出版物展示

在《茶业战争》分享会的互动环节,读者及茶叶爱好者踊跃提问。两位嘉宾回应现今中国国内茶叶市场又掀起了以“手作”制茶为贵的风潮,甚至流行起了以原叶泡茶加奶的新中式茶饮,这不仅让年轻人开始关注起中国茶叶生产的源头,也促使诸多新茶饮企业纷纷“出海掘金”,进一步推广了中国茶文化。据东方出版中心介绍,将有两本与中国茶饮相关的新书《新中式奶茶的全球征程》《中国咖啡进化论》出版,将于今年下半年出版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