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平按:此文系我的朋友、评论家阿一女士为我的新书《寻秦记》所写书评,已由川观新闻推送,本公号再转发一次。

《寻秦记》由中华书局出版,各大平台均有售。我处有少量签名本,每册70元,需要的朋友可加我微信:zpn9999

作家聂作平以写人文地理、历史文化类作品而著名,新近又出了新书《寻秦记》(中华书局2023年11月第1版,20 万字),这本适宜大众阅读的书,果然是好看有趣、开眼界长见识,行笔劲健,庄谐并重,他要探寻的是——在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国里,最卑微、最不起眼,甚至一直被其他诸侯看不起的秦国,最终消灭诸侯,结束分封,建立起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这几百年中间,一定有深刻的内因和外因。而统一之后,短短的十四年就亡国了,这个速度之快也让人匪夷所思——这正是本书的重要内容及核心价值。

确然,秦的统一,是中国史的大事件,也是东方史乃至世界史的大事件。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对于后来以汉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文化的发展,对于统一政治格局的定型,秦的创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秦是值得每个有思想的人去了解的朝代,没有秦,也就没有今天的中国。

至于秦朝十几年间发生的一系列历史事件,诸如焚书坑儒,诸如书同文、车同轨,诸如废除分封、全面推行郡县,等等,至今还是人们关心且津津乐道的话题,这方面学界和坊间著述甚多。而《寻秦记》则另辟蹊径,锐敏于生变的历史进程中的内因外因、因果定律。

聂作平骨子里是个文化人、思想者,同时也是个自驾漫游的独行侠,他写的地理及历史文化之所以好看,之所以动人心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我以为即是文章具有真实的、身临其境的代入感,具有“案发现场”的稳笃和鲜活,具有作者与所见所闻之切近摩擦的血肉体温。如他所说“既是用手写成的,也是用脚写成的。它的构成元素,一半是田野,一半是文字。它的完成方式,一半在荒原,一半在书斋”。

早在写作本书之前好些年,聂作平就对秦国的成功“逆袭”抱有浓厚兴趣,并企图弄清其间的来龙去脉。因缘际会,机缘巧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邀请他写秦人在甘肃的文章尔后促进了这本完整版的寻秦记述。从2015年始,从成都出发,驱车北上,数次踏访甘肃、陕西、山西和河南,在田野间寻找秦人的蛛丝马迹。案头潜心研读,行走步履也相当踏实有效,为探寻秦人之根,他又去了安徽和山东,因为那里曾是与秦人关系密切的东夷的地盘,埋葬着秦人的远祖皋陶。

《寻秦记》以“秦人九都八迁”为线,即: 秦人建了第一座“首都”秦邑、埋葬了多位秦君的西垂,以及汧邑、汧渭之会、平阳、雍城、泾阳、栎阳、咸阳——有些地名依旧,有些地名如今已更名。作者以秦史演进中之“首都”搬迁为依据,书中八大章节也正是循序渐进而依次记叙书写,脉络清晰,豁然贯通,且越读越有意思,出彩故事不断。

当然远不止于此,这部书还紧紧抓住历史季节中那些幽微的、暗合的、潜在的、不为人注意的“点”,以及对历史进程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最为致命的“点”——囊括家世、地域、人际关系、婚姻关系、秦人与戎人的关系、秦国与诸侯国的关系,从这些关系进入,之后进入历史的制度与事件之中,人的际遇与命运嵌入了这些纷繁复杂的关系里面,那些改变历史走向的事件很大程度上都来自这种关系内外的波动;地形地貌特征、当时技术条件及技术革命、生产力状况、社会人文和经济状况、交通运输、城市特色、人口素质、兼涉天文、生物等领域。

秦要统合这么一个跨越不同地形和族群、内部和外部充满矛盾张力的辽阔国度,其难度可想而知——将这些扑朔迷离而又实打实(“事实的真实”和“逻辑的真实”)的“点”与“点”连缀起来,以新颖的趣味化的方式带我们切片式跳进历史运行之中,让我们看到秦王朝发展演进的历史周期、历史全貌。

于是,我们得见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及其压轴珍品;得见重达千近的上古重器石鼓及其溯源;得见秦宪公时期,一种叫鱼丽阵的新阵法出现并经过了实战检验;得见秦穆公与野人坞的传奇故事,穆公的宽恕仁厚得到意想不到的丰厚回报;得见“泛舟之役”,这场载入史册的大规模水上运粮行动;得见秦晋之好到彻底撕破脸皮的诘究本末;得见中国乃至世界迄今发掘的最大墓穴: 秦公一号大墓,创造了中国考古史的五个之最,墓内共有一百八十六具殉人的残酷血腥,大墓深度相当于八层楼,面积相当于十几个标准篮球场,着实惊世骇俗,让人唏嘘慨叹、目瞪口呆。

《寻秦记》还有几方面的文本优势值得说说:

一是,以文学手法,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讲述历史人文,把纷繁复杂的事情梳理得明白晓畅,这是本事。作者会讲故事,且故事讲得生动活泼,里面交织互汇了神话、传说、典故,援引司马迁《史记》、左丘明《左传》、刘向《战国策》、《诗经》、《三秦记》等诸多文献典籍及其解读,既是对相关话题的佐证,亦让读者获取知识和见解。

好的作家不仅讲故事,他也思考故事,让读者在消遣、娱乐的同时,也获得精神启悟。夹叙夹议的运用乃一写作特色,言简意赅的总结,在书中比比皆是。从中可见作者思想及行文的整合力。

二是,文学与地理与文化的嫁接,本质在于关注人在地理空间中是怎样以审美想象的方式来完成自己的生命的表达,物质的空间是怎样转化为精神的空间。这种写作类型的兴起,既扩大了文学的边界,也使我们思考文学与读者、文学与商业之间的关系。

《寻秦记》中对山川河流、对地形地貌结构与特征的精准而优美的描绘,融入个我灵慧的感知,让我们停下来流连玩味。俯瞰、远景、中景、特写镜头,皆有,很有画面感,见出作者专业素养和文字功力,具文士情怀和雅人清致,老实说,其间我获得审美趣味和精神认同。历史上那些著名古迹和景点,其实我们仍然很少涉足,大漠平畴、江河浩荡、悬崖峭壁、乡野古道,就更是无缘观赏了——跟随作者笔端风景,完成了一次安逸的纸上旅行。

三是语言。作者语感好,语言节奏跟随思绪行走,善用短句子,洗练而放达,读着舒服。文字的快意利索与沉潜悠游、紧张感与松弛感,适时适境生发。

四是,既为当下的游历寻访,现世的风情风物、民间俚语俚俗、地方美食和草根百姓情状,自是少不了的。社火,秦腔,豆花泡馍,麦粑,凉粉,面皮等等,这些刚猛或柔软的场域及体验滋味,引出切身的思绪萦绕,这是一个有情义的世间,当然有着分享价值了。这些日常生活的信息在地理格局的变迁与人文环境的变幻中不断丰富与定型,也因此带有时空累积与更替的痕迹,并展现出特定的类型和风格。

聂作平说,“我不希望自己对秦人秦史的解读,仅仅从文字出发,又到文字结束。我希望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现场感,有一种时空交错的穿越感,有一种今昔同在的沧桑感”。诚如斯言。是的,在我看来,生活比历史更永久,更有触摸得到的粗粝扎手或细腻温润的质感,因为生活是活着的历史,是正在进行的历史。

最后来到本书的重要内容之一: 商鞅变法。其在书中分量足、分量重。辑录书中一段,文字诙谐而爽利,内里却深沉——

“商鞅的改革措施,可以使一个国家在短时间内富强,但如果把它作为长期国策,就会把这个国家引向灾难。这就好比一个重症病人,要想挽救他的生命,可以用猛药,然而长期用猛药,就不但不能治病,反而会害命。秦始皇时代,秦国施行的仍然是商鞅当年的基本国策。商鞅的改革使秦国最终统一了天下,却没能使秦朝逃过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短命怪圈。究其原因,就是商鞅变法这剂药过于生猛,一个正常国家,不可能承受住这样的猛药。”

作为秦国都城,秦孝公至秦始皇七代秦君在这里运筹帷幄,经过多年浴血奋战,终于一统天下。六百多年的崛起与十四年的崩溃,其原因,古人早就总结得很透彻: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这是对历史的冷静思考,对古代政治兴衰与文化积弊的慎思明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