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朱元璋征战的这些人里,建功立业的人不少,尤其是一些后来封公封爵的人,位居高位之时,可能都没想到过,他们的下场会是那样。就像李善长,1370年,他被封为韩国公的时候,他也没想过,他竟然会被诛杀。但是这些位居高位的人里,也有得以善终的。
吴复,此人单独在《明史》列传部分有篇幅,今天我们回顾下他的一生,以及他死后的一些事情。你会发现,历史不仅仅是一些故事,还有故事背后的复杂的人。
吴复是合肥人,少年之时就勇略过人,元末之时,他看到局势这么动乱,他就聚集了乡里的人,团结众人,结寨自保。
但是毕竟乡里的人比较少,等到了朱元璋起兵后,他果断投靠了朱元璋。他征战的过程中,立下了很多功劳。跟随徐达攻克镇江,斩杀了元平章定定。
在守常州时,张士诚大举进攻,吴复等人奋力抵抗,击败张士诚,后来大军追奔到长兴,又连败张士诚于高桥、太湖、忠门节。这些失败,挫伤了张士诚的锐气,也让张士诚重新估量应该怎么和朱元璋的队伍作战。
1363年,吕珍率领士兵攻打安丰,刘福通向朱元璋求救。吕珍这人,其实在元末的历史记载中,出场的频率还挺高,他是张士诚手下的重要将领。
朱元璋接到刘福通的求救后,对于是否出兵救援安丰,他有自己的考量。尽管刘基反对出兵,但是朱元璋还是出兵了,因为朱元璋担心张士诚的队伍攻下安丰,会让张士诚的势力过于庞大。
救援安丰的队伍里,就有吴复的身影。
1363年是关键的一年,从救援安丰开始,历史的走向对于朱元璋、张士诚、陈友谅都非常关键。陈友谅走错了一步,就万劫不复。
陈友谅选错了攻击的地方,如果他选择攻击应天,趁着应天兵力空虚,是有可能对于朱元璋造成沉重打击。
但是陈友谅选择了攻打洪都,并且偏偏遇到了朱文正的顽强抵抗,后来的鄱阳湖之战,陈友谅结束了他的一生。
洪武元年,吴复被授予怀远将军、安陆卫指挥使。
洪武二年,朱元璋建立功臣庙,按照次序论诸位功臣之功,徐达居首,常遇春次之,李文忠再次,这功臣庙里总共21人,其中吴复名列第19。
元末名将辈出,吴复能名列19,可见吴复在这一系列的战争中,立下的功劳是非常大的,而且,朱元璋对于吴复所立军功非常认可。
洪武三年,他随军出征陕西,取得胜利,后来又跟随傅友德出征蜀地,然后又随邓愈平九溪等地。
此后的日子里,吴复又立下了一系列军功,洪武十二年,朱元璋封吴复为安陆侯,食禄2000石。
被封侯,荣华富贵于一身,对于吴复来说,这些都是褒奖,但是他仍然在征战的路上。
洪武十五年,发生了一件事情。吴复的女儿被册封为齐王朱榑的王妃。
其实在《明太祖实录》里,洪武十二年十一月十三日的记载里,提到了之前朱榑曾经与吴良家结姻,《明史》也记载了,吴良的女儿嫁给了朱榑。
但是到了洪武十五年《明太祖实录》的记载里,却提到了吴复的女儿被册封为朱榑的王妃。
吴良是江阴侯,吴复是安陆侯,虽然都姓吴,却是两家人,吴良在洪武二年所立的功臣庙里,排名15,所以,不存在说史料的记载把这两人混淆了。
但是为什么短短三年后,吴复的女儿成为了齐王的王妃,这里面的细节,还真是很难得知。
齐王朱榑这人,行事也是多有荒唐,后来建文帝削藩,齐王就被削爵,待朱棣当上皇帝后,朱棣恢复了他的爵位。
你以为从此之后齐王就老实了吗?他还是放纵他自己,行事越发嚣张,此人死于宣德年间,至于他的死因,又是一个谜团。
明朝皇室子弟里,多有骄纵之人,朱元璋为数不多的温柔,多是给了他的亲人,这也让他对于他的儿子们的恶行,他宁肯写进《御史纪非录》里痛斥一番,也不忍心对于他的儿子们下杀手。可惜他的那些儿子,很难体会到作为一个父亲的良苦用心。
说回吴复,既然他的女儿在洪武十五年被册封为齐王妃,那么他就是和王室联姻的勋贵之家了,但是他还是没有停止他的征战脚步。
洪武十六年十月,他金疮发作,死于普定。他被追封为黔国公。
《明史》给吴复的评价里,有两句是“复临阵奋发,冲犯矢石,体无完肤。平居恂恂,口不言征伐事。”
作战勇敢,把生死置之度外,留下了一身的疤痕,而且为人谨慎,也不会把自己所立的军功挂在口头上,这就把吴复能善终的秘诀写出来了。
哪个领导不喜欢这种人?就算是朱元璋,也会对他降低戒心。不居功自傲,干活的时候埋头苦干。这是能在朱元璋手底下活下来的重要秘诀。
吴复的妾杨氏,年仅17岁。在吴复死后,她也自杀了。她被封为贞烈淑人。说句题外话,其实写到这里,多有不忍心。如果你看《明史·烈女传》,你就会更加不忍心看。
吴复的儿子吴杰袭爵,洪武二十八年,他因罪,从征龙州,建功赎罪。因为什么获罪,《明史》没有记载。靖难之役里,吴杰率师援真定,但是白沟河之战里,他不守军纪,被贬为南宁卫指挥使。
靖难之役后,朱棣当上皇帝。永乐元年,吴杰的儿子吴璟请求袭爵,被朱棣拒绝,正统年间,吴璟又请求袭爵,被朱祁镇拒绝。弘治六年,吴璟的孙子吴铎请求袭爵,这次被朱祐樘拒绝。
这吴家的袭爵之路,是真挺难。靖难之役,改变了很多人的人生。尤其是这些勋贵之家,有的人也许还真没意识到,他们当时的选择的重要性。
史料参考:《明史》《明太祖实录》
图片来源于网络,谢谢。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