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童读史

书童读史

关注
132粉丝
0关注
165被推荐
IP属地:山东

优质娱乐领域创作者

6枚勋章

希望是永远不会死去的。

  • 时间过得真快,这一年都快结束了,读了一些书,写了一些文章,在一些快乐或者不快乐的日子里,总算这一年快结束了。
  • 有时候看一些人,真很难想象,人为什么会变成那个样子,人类的劣根性在一些事情上,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 读书是真得会让人获得宁静,感谢我自己读过的书,让我终于释怀了一些东西。
  • 最近在读《明英宗实录》,而且是点教版,已经排版好了,看这种排版好的《明实录》,真是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庆幸能顺利读到。
  • 最近读了一些书,也是学习怎么提高下写作水平,从别人的书里,看看怎么更好地写文章。
  • 有时候这心情,也是真得一言难尽。累了。心累。
  • 最近在读书,读了不少书,其实你说读书有用吗?应该是有,最起码我自己通过读书受益很多,但是我觉得我很多时候都不快乐的很大原因,也是来自读书。知道得越多,越觉得自己无知。越无知,又越想读书。
    后面应该会再多读一些枯燥的书吧,我还是喜欢那些有深度的文字。除了文字,我在这个世界上,还能拥有什么呢?
  • 时间过得真快,这都已经八月底了,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我得加油了!
  • 这段时间读了不少书,这也是这段时间我的收获吧。
  • 还好这段时间也读了不少书,时间没有虚度,虽然有时候读得不那么平静,但是也让自己,在这些天,思考了很多。加油吧!
  • 今天难得早起了,人真是好习惯难养成,前段时间早睡早起,结果过了一阵,又熬夜了。我想,还是要早睡早起的,再调整一下心情和状态。活下去。
  • 一转眼又过去这么久了,希望下半年可以多更新一些文章。
  • 上半年结束了,下半年的开始,还是挺糟糕。
    人生真挺无奈。
  • 现在觉得早睡早起,是个挺好的习惯,早上还是会让人感觉精力充沛的。
  • 这段时间好忙,都顾不上更新了,等过几天稍微闲一些,继续写文章。
  • 快速阅读对于阅读质量有什么影响?
    这个问题还真要根据不同人的阅读习惯来看待。阅读不是越快越好,也不是越慢越好,过快或者过慢阅读,都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出现一段字反复阅读的情况。 快速阅读,其实有时候对于一本书的整体理解还挺有好处,快速阅读可以对一本书有一个大体了解,确定下这本书是否值得读。 但是有的需要精读的书,快速阅读,就可能造成对一本书的理解囫囵吞枣。这还是看一个人对于一本书的阅读需求。 其实如果一个人读的书比较多,有时候快速阅读,是有惊喜的。就我个人来说,我的阅读速度,其实整体是偏快的。我也习惯了这种阅读速度,过慢地阅读,让我自己反而更不适应。 如果你集中一段时间读一类书,那么这时候其实还真是挺适合用快速阅读。我有时候会对明史的某一个时间段上的历史感兴趣,然后我就会在这一段时间里,就看关于这段时间的历史类的书。 读着读着就会发现,其实很多内容,都是在换个表达方式,写着类似的主题,那么这时候,就特别适合用快速阅读,如果都逐字逐句地阅读,浪费大量时间,阅读效率也显得低下。 在我看来,主题阅读和快速阅读搭配着读,是一种非常高效的阅读方式,既能在短时间内,加强对于这些内容记忆,又能对这类主题的内容有比较深的了解。 所以,快速阅读,也有它的用处。
  • 做一个在历史上留下痕迹的人有多难?
    我写一个千户的故事,你可以通过这个千户的故事,看看在历史上留下痕迹的人有多难。 洪都之战,陈友谅率领大军围攻洪都,守军将领朱文正,此人的另一个身份是朱元璋的侄子,他率军守护洪都。 陈友谅采取围攻的策略,他实力占据优势,洪都守军需要寻求援军,得把消息传递给朱元璋。 完成这个任务的是张子明,他躲避开陈友谅军的围追堵截,到了朱元璋那里,把消息传递给朱元璋后,朱元璋决定派兵救援洪都,并且让张子明把消息传递回去。 但是在回去的路上,张子明被陈友谅军捉住,张子明假装答应,帮陈友谅劝降守军,但是当张子明站在洪都城下,却不是劝降,而是让洪都守军再坚持一下,援兵很快就到了。 气急败坏的陈友谅,把张子明杀了。此后,洪都守军等到了朱元璋的队伍的救援,在后来的鄱阳湖之战里,陈友谅和朱元璋决战,陈友谅命丧鄱阳湖,元末形势发生巨变。 史册上留下了张子明的故事,我们也得以在几百年后,知道了一个千户付出生命,让战场上发生改变。 他官职不高,以生命为代价,在史册留名。其实从元末的征战里,朱元璋的队伍里名将辈出,他们参加了很多场战争,《明史》的列传里,留下了他们中的一些人的故事,但是,元末更多的人,其实是在史册上,没有留下名字,然后在战争中失去了生命。他们有的人是小人物,默默无闻的小人物。
  • 作为一个皇帝,他为什么禁止百姓养猪?
    2024-06-02
  • 晚上还是适合写文字的,心里也比较复杂,但是真正想用文字去表达,一时之间也找不到合适的词语。
    我有时候会挺困惑,这种困惑,甚至来自于一些非常宏大的话题上,例如对于人类的困惑。 我看到大礼议之争,杨廷和等人,认为朱厚熜应该入明孝宗嗣,为了说服朱厚熜,杨廷和拿出来汉代定陶王、宋朝濮王的故事,来增加说服力。 我想说的是,杨廷和的这种行事方法,严格恪守礼制,从历史上找出个类似的故事,证明这不是他瞎编的,而是历史上,是有过先例的。 杨廷和试图从历史上证明他的观点,但是按照正常人的逻辑,就算当了皇帝,那也不能这父母说改就改,真要找依据,这明显也不符合孝道。 所以,你说杨廷和他自己在上奏的时候,是欢喜于他终于找到了理论依据,还是会觉得,他的说法比较勉强?其实我倾向于前者,因为礼制在这些明朝臣子的心里,牢不可破,为了礼制,他们甚至愿意殉亡。 明朝的很多事情,如果用我们现代人的逻辑,其实很难理解,但是这就是他们坚持的东西。 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的人,差异实在太大了。
  • 最近读《摇曳的名分:明代礼制简史》,看到一个有意思的故事。
    洪武年间,叶砥在《告太原府城隍庙文》里,给城隍神下了一个通告,大体意思就是既然已经按照朝廷的旨意给你封了诰命封爵,城隍神就应该守护土地和百姓,但是你城隍神做到了吗? 最近八九年,五台山附近到处都有寇虏,他们洗劫百姓,你怎么无动于衷?你怎么不动用你的神能去警告他们? 通告里除了对于城隍神的一番指责,然后还祈祷城隍神赶紧显灵,让明军所向披靡。并且还劝城隍神,不要成为众神中的羞辱。 你看,这世界上真的什么事都有,太原在明朝也确实是北部重镇,但是你把军队失利的原因,怪罪到城隍神头上,城隍神也很难。 如果城隍神保佑这事靠谱,那朱元璋征战天下,也就不用他自己率领队伍征战了,他天天祷告就行了,但是话也说回来,城隍神怎么区分应该帮谁? 如果城隍神都享受了大家的供奉,那城隍神也很为难,到底帮谁? 当我看这段指责城隍神的故事时,真觉得,历史上的这些事,只有想不到,没有他们干不出来的。 朱元璋大张旗鼓地让各地祭祀城隍神,还在洪武二年,把各地城隍神分品级,最高的几位城隍神位居正一品,也难怪这帮人能把军队的失利,怪罪到城隍神的头上。 既然供奉了你城隍神,他们也想这是有用的吧。可惜很多时候,都是天不遂人愿。
正在载入...
正在载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