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史上,有一个女子,不容忽视,那就是孝定李太后。

很遗憾,《明史》没有记载她的名字,我也不知道她叫什么,她是漷县人。当她出生之时,没人想到,她会有以后这样的荣华富贵。

李家有女初长成,貌美如花,后来的明穆宗朱载坖看中了她,选她入府。

朱载坖能当上皇帝,也是不容易,他父皇朱厚熜,在位时间45年。朱载坖当上皇帝后,改元隆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隆庆元年,李氏被封为贵妃。

李氏在历史上出名的原因,主要不是因为她是朱载坖的贵妃,而是因为她是朱翊钧的生母而出名,母凭子贵,朱翊钧就是明神宗万历皇帝。

在朱翊钧的一生中,对他的成长,有两个非常重要的人,一个是李太后,一个是张居正。

作为朱翊钧的生母,她对于儿子的教导,非常严厉。每当朱翊钧对于读书有所懈怠,她就把朱翊钧召来,罚他长跪。

其实我还挺难以想象这种画面。朱翊钧有后来的叛逆表现,和李氏以及张居正对于他的过于严厉的教育,是有一定的关系。

每当朱翊钧听完了臣子上课,李氏就会把朱翊钧叫来,让朱翊钧效仿上课的臣子,把所学的内容再复述给她听。

遇到朝期,李太后五更就来到朱翊钧的寝所,然后喊朱翊钧起床,命令左右侍从服侍朱翊钧起来,把水端来为朱翊钧洗脸,然后领着朱翊钧出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细节描写,是根据《明史》里的记载所写,从这些细节里,就能看出来,李氏对于朱翊钧,是抱有着很大的期望,所以她很严厉,但是她不知道的是,过于严厉的教育,是会让一个人叛逆的。

而当一个皇帝叛逆,那就不是他们家庭的事情,是一个国家的事情。

李氏的严厉教育,让朱翊钧对于李氏特别恭敬,再加上自古以来的孝道,朱翊钧对于李氏,就更为尊重与恭谨,这也让他身边的一些人,对于朱翊钧也比较严格。

朱翊钧曾经在西城曲宴喝酒,酒喝多了,然后他命令内侍唱歌,内侍不肯,朱翊钧听了,就很生气,盛怒之下,取了剑过来,攻击内侍。幸亏当时左右侍从劝解,最后割了那个内侍的头发了事。

第二天,这事让李氏知道了,李氏把张居正传来,命令张居正写谏言,并且还让张居正为朱翊钧写罪己御札。这还不算完,李氏又把朱翊钧叫来,一顿痛责,历数朱翊钧的罪过。

根据《明史》的记载,朱翊钧的反应是,“帝涕泣请改乃已”。

李氏是个非常聪明的人,从这些记载里,能看出来,这里面没有一个动作是多余的。

把张居正传来,张居正就算不想来,也不行,更何况,按照张居正对于朱翊钧的期望值,以及权臣的这种心理,他还是挺乐于来教导朱翊钧的。

而且,张居正的教导,更显正式,比一个母亲对于孩子的教导,更容易入心。

李氏还让张居正替朱翊钧写罪己御札,就更让朱翊钧印象深刻。最后再加上李氏自己对于朱翊钧的训斥,朱翊钧想忘记这些事都难。

你看,就算是皇帝,也得受到这么多的管教,更何况普通人。但是李氏的这些做法,也给朱翊钧埋下了对于张居正的怨恨的种子。

当朱翊钧长大,这颗种子对于朱翊钧的影响就越大。所以张居正死后,张家被清算,也不算是特别令人意外的事情,真正令人意外的是,万历的手段是如此残酷,丝毫不念旧日情分。

如果张居正地下有知,恐怕还会有对于自己曾经教育万历皇帝的方式的困惑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万历时期的争国本事件持续多年,朱常洛能得以被立为太子,这里面还真得感谢李太后。

这一天,朱翊钧来面见李太后,李太后询问朱翊钧迟迟没有立太子的原因,朱翊钧说了句,朱常洛是都人的儿子。

朱翊钧的言外之意是,朱常洛的生母的出身太低了。都人,就是宫人的意思。

朱翊钧的这句话,让李太后勃然大怒,李太后说了句,你也是都人的儿子。

李太后这是想到了她的过往,一瞬间,也是感同身受了。

李太后的这句话,也算是点醒了朱翊钧,再加上这么多年,和群臣之间,因为争国本事件,闹出的各种矛盾,朱翊钧也累了。

最终,朱常洛得以立太子。但是,历史就是这么无常。就算朱常洛被立为太子,等万历皇帝驾崩,朱常洛即位,就仅仅当了一个月的天子,也追随他父皇而去了。

朱常洛给明朝历史留下了三大悬案,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

明史上还有一个细节,能看出来,李氏的聪明之处。

万历二十九年,朱常洛被立为太子,朱翊钧偏爱的朱常洵被立为福王。

但是对于就藩之事,福王迟迟没有就藩。因为郑贵妃和福王都很明白,一旦就藩,就意味着要远离权力的中心了。

群臣希望朱常洵去就藩,就福王就藩之事,万历皇帝的案头的奏折都不少了。

郑贵妃希望推迟到明年,并且给出的理由是,为太后祝寿。

李太后说了句,福王朱常洵也是能给我祝寿的吗?

看见太后发话了,郑贵妃就不敢再留福王了。

万历四十二年五月十五日,福王朱常洵才到达藩王府邸。此时,李太后已经死去。这一年,距离万历二十九年,已经过去了十多年。

如果没有万历皇帝朱翊钧的偏爱,就算再给郑贵妃十个胆子,她也不敢强留朱常洵。

从这个细节里,也能看出来,李太后的强势地位。

李太后这人,还喜欢礼佛,并且因为她礼佛,花费巨资,张居正在的时候,还曾经进谏过,但是并没有什么用。

你说,一个喜欢礼佛的人,在张居正死后,张家被清算,从史料的记载看,李太后对于张家,是没有太多的怜悯之情,也没有过多劝阻,这就耐人寻味了。

按说,李太后在万历皇帝这儿,还是有一定的发言权的,并且,昔日张居正也为万历皇帝和李太后做了那么多事情,当张居正死了,曾经的情分就归零了?

所以我看后宫的故事,最多的感慨就是,后宫里的人,能活下去,而且还活得挺不错的人,都是不简单的人。

这些人,把什么时候能讲情分,什么时候不讲情分,火候拿捏恰到好处。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后宫能活下来的,没有傻白甜。

万历四十二年,李太后结束了她的一生,这一年,是公元1614年。

史料参考:《明史》《明实录》

图片来源于网络,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