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中央美术学院的毕业展上,一件名为《超级蜂巢》的作品引起了网络热议,有普通观众表示看不懂,也有专业人士给出了鼓励的评价。这一堆由“废纸壳摞起来”的作品,再次引发大众对于当代艺术的审美思考。

艺术大不同

央美毕业展作品《超级蜂巢》又名《这也将会过去》,从外观上看,是一大摞经过裁剪的纸板和通过机械装置能够简单动一动的纸壳箱,高高一摞纸板堆叠在一块屏幕上,屏幕上播放有纸箱制作、回收和搅碎的视频。纸箱上还有向上攀爬的手的投影。在作品简介上,作者这样写道:“纸箱作为消费社会的一种速朽品,常常被很快地投入使用、运输、丢弃、回收,碾碎成新的纸箱,随即迅速进入下一轮奔走运送。它并不知道自己将被配送至何方,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被珍藏存留,它只知道,它的一切是终将过去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外观上看,央美的这件毕业设计是“一摞用废纸壳摞起来”的作品。有网友说,“这样的‘艺术创造’我家小区外天天可见”。对于作者阐释的作品价值和意义,网友们并不买账。在议论之下,5月23日,作者发布了致歉视频:“我只是想向大家道个歉,作品给大家误会,让大家对当代艺术产生误解。”而这个致歉又再次引起“专业无需向非专业道歉”的新一波争议。

《超级蜂巢》的作者确实无需对其作品引发的争议进行道歉,毕竟当代艺术品总是伴随着争议,从巴奈特·纽曼的“一条直线”价值上亿元,到2019年的巴塞尔艺术展一根香蕉被用胶布贴在墙上,成为价值约84万人民币的艺术品,当代艺术不断挑战人们对艺术的理解。这种“挑战”从1917年杜尚将小便池命名为《泉》放进艺术馆,便开启了“潘多拉魔盒”,一些废料的随意堆砌、一些色彩的胡乱涂抹,甚至是一些稀奇古怪的行为,当代艺术总让人有一种不觉明厉的感觉。1972年,美国极简艺术家卡尔·安德烈创作的雕塑《等价物8》因被伦敦泰特美术馆高价收购,引起轩然大波。作品共由一百二十块砖组成,矩形排列平铺。面对这种令人震惊的极简,曾经也有不少人质疑过这一堆砖头到底是不是艺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多当代艺术作品总是让人忍不住疑惑:难道这也是艺术?在威尔·贡培兹的《现代艺术150年》中可以发现,这些疑问是很普遍的,无论是在当代艺术还没有被广泛接受的那段时间里,还是在百年之后的今天。这些作品呈现形式丰富,充满艺术家的个性思想,却并非所有的当代艺术都让人“看不懂”。比如加拿大艺术家Guy Laramée,擅长改造书本制作雕塑作品,以此表达自己想要纪念一个时代的消失。在他的创作中,常见的百科全书和字典,都是绝佳的创作材料,通过精妙地裁剪和切割,这位艺术家将厚厚的书本变成让人叹为观止的风景雕塑,这些风景雕塑作品有山谷、洞穴和丘陵,还有山峰上的寺庙,路边的房屋等许多人为制造的景观。废弃的旧书经过艺术家的创作得到循环,让人一眼能够感知到知识的浩渺。

“叛逆”且“颠覆”

当代艺术如此抽象,普罗大众如何更好地欣赏、理解它?威尔·贡培兹说,欣赏和享受现代艺术,最好的起点不是去判断它好还是不好,而是去理解它何以从达·芬奇的古典主义演变成了今天的腌鲨鱼和乱糟糟的床。那么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当代艺术鼻祖——杜尚的名作《泉》,正是它带着“叛逆”的出现,重新定义了什么是艺术和艺术可以是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杜尚认为,当代艺术其实就是思想的表达。杜尚在当时相信自己发明了一种新的雕塑形式,即艺术家可以选择任何已有的、批量生产且不具明显美感的物件,通过解除其实际功用,通过给他命名,改变其通常被观看的角度和背景,从而使它成为一件事实上的艺术品。他把这种新的艺术制作形式称为“现成品”:一件原本已经制成的雕塑。

从1913年杜尚的“现成品”艺术开始,人类艺术史就进入到以表达思想为核心的观念主义时代。而观念主义的基本逻辑是,既然艺术作品出自艺术家的观念,那么观念本身就是艺术。理解了这一点,央美的毕业设计作品《超级蜂巢》当然是存在即合理,它不应该被人讥讽为“垃圾”。不过,《超级蜂巢》虽然有作者对环保话题的思考,意在打破某种固定认知, 不可否认的是,它确实是一件不成熟的作品,由于作品在艺术语言上相对匮乏且不够精准,难以向大众传递作者要表达的信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欣赏将艺术与社会、经济等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代艺术,可以先了解艺术语言十分丰富的装置作品——徐冰的《烟草计划》。作品以烟草行业为切入点,通过一系列复杂的装置和表演,揭示了烟草行业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和危害。在表现形式上,艺术家将举凡香烟、烟叶、香烟盒到画廊的展墙、展柜、地板、窗台乃至整个空间,都形成了艺术媒介,作品从视觉到嗅觉,充满了作者对文化、历史的思考,甚至作品本身与所选择的展出地点也发生着不可割舍的关联,这些细节都有利于大众更好地去理解作品本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徐冰曾在访谈节目中提到,自己的艺术就是制造愉快的“圈套”,他想让人们踏进这个圈套,得到一些启示,再愉快地走出这个圈套。他的解读不仅适用于人们如何去欣赏一件当代艺术品,也是当代艺术创作的某种方法论。创作者通过最日常、最身边的事物,先是把艺术与观者的日常经验拉平,在观者有自信、放松、熟悉的范围内,做颠覆的工作。从这点来看,《超级蜂巢》需要更好的艺术表达法,想要实现“颠覆”还需作者去注入更多的力气。

当代艺术应该从一个宽广的视角去审视和理解,给予不同艺术形式和创作理念应有的尊重和包容,让艺术创作在多元共生的土壤中茁壮成长。这次由《超级蜂巢》引起的广泛争议,提醒人们如何去欣赏当代艺术作品;同时也提醒当代艺术家如何更好地介入公共议题并和大众对话。艺术不一定非曲高和寡、标新立异不可,当代艺术需要时间和空间,需要追求实验性和前卫性,但在实现的过程中离不开更扎实的基础,在表达的过程中也应更好地兼顾个人和大众接受度,才能让一件艺术作品站得住脚,展现其应有的价值。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