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山有木兮木有摯文 | 山有木兮木有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书圣”王羲之的大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一提起他便让人想到魏晋风骨和博采众长。他的书法一直是从古至今书法史上暂未有人攀登上的高山。

王羲之这个书法界里程碑式的人物,他的传奇人生是怎样的?为什么可以被世人奉为“书圣”?

一、“王羲之其艺术人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羲之字逸少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他出身在琅琊王氏世家,从小就受到父亲王旷和叔父王廙的熏陶和启发,对书法产生了极为浓厚的兴趣和热爱。

十二岁时小男孩曾偷偷地翻阅父亲枕头底下藏起来的前代书法大著作《笔论》,潜心的学习了书法的笔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还从很多大师那里汲取了书法的精髓。他的叔父王廙极其擅长书画,而父亲王旷又对行书和隶书的造诣格外深厚。其又受业于卫烛的门下,学习钟繇的书法体系。

卫烛不仅将钟繇笔法传授给对方,还把自己的书法心得悉数教给了他。男人广泛学习魏晋以来众多书家的长处,又对隶书、草书、行书、楷书进行全面系统的学习和实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将名门书法家的书风进行融会贯通,开创出独属于自己的解放流畅遒劲挺拔的个人书风。

16岁时王羲之被郗鉴选为“东床快婿”。主要是当时郗鉴要为女儿选女婿,听说王丞相家有很多的儿子才貌双全,就到家里去相看。

王氏的儿子们没有不盛装出来迎接的,然而唯独他躺在东床上对此不为所动。郗鉴一看,便觉得他鹤立鸡群,决定立即选他作为女婿。这充分显露出了王羲之的个性如何的与众不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元353年他和文人雅士们一起在兰亭游憩,为大家的诗作写就了脍炙人口的《兰亭序》。

这是王羲之的一篇行书代表作,一共有28行324个字,二十多个“之”字各具风格,极富有神韵。

宋代的书画家米芾更是盛赞它为“天下第一行书”。这个成就凸显了男人的书法已经达到了化境,可以说是炉火纯青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一度出仕作官,但是王羲之晚年其实更为青睐隐逸的生活。355年他称病离开了官场,隐居在金庭专注于书法的创作。

这一时期他遍游了名山绝域还探访了古迹,同时亲自教导子弟们,并将自己一生的书法造诣全部传授给他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61年王羲之在金庭离世,享年近60岁。

王羲之的学习书法经历和人生历程已经被咱们所了解,那他的书法又有什么独特之美呢?

二、“刚柔并济和调和古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羲之的书法既有刚劲之气又富含柔媚的韵味,他能将两者调和统一而让书法兼具质朴和灵动。

他善于使用方笔和圆笔,行书中的笔锋时而缓慢时而湍急,含蓄中能看见张扬却又刚中带柔,显得刚柔并济。与同时代的书法大家相比,此人的书法不仅不偏颇于某一面,反而更显得和谐统一。

他还承接了魏晋用于体现隶书的笔法,却又有大胆的书写来形成流畅灵动的独特风格。他在传承古意的同时来开拓创新,同时做到了兼容并蓄,可谓既有古韵又有今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例如《姨母帖》中仍然有隶书的风骨,但笔锋却又转折而流畅,不仅保留古意还富有新意。

其儿子王献之发扬了父亲书风中的媚态,形成妍丽飘逸的“今体”,与父亲刚健质朴的风格形成对比。然而王献之更偏向于“今”,父亲王羲之则兼“今”和“古”。

这人每个字结构的错落,尤其显得气势多变不拘一格丰富多彩。他的书法淡泊中能见风骨,又蕴含着儒家的气质,自然中却又不失规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王羲之还将心境与气韵融入到了笔墨之间,让书法跟他的人一样温润中又显的刚健,柔美中还能看见力度,可以说达到了艺术的最高峰。

男人出生的东晋时期处在一个动荡多变的时代,当时正值晋室南渡之后,同时北方的战乱非常频繁,而南方的据点又非常多,统一的国家正在面临分崩离析的局面。

这种动荡的局势为他的书法创作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灵感来源。他一生云游在各地,致使其见识广博,而这些阅历都化作了流淌的墨韵,铺展在宣纸之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并且他还常常和当时的文人墨客们互相切磋和求教。某次他与好友谢安醉酒作诗,第二天却梦见自己到了琼林仙境,高立在芙蓉台之上。

王羲之还书写下了许多遒劲的景观诗词。比如说《平秋词》《黟县王屋山神禹庙记》等,他将旅途中所看到的山河湖海尽收眼底直抒出胸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用笔墨传递的不仅是字的形态,更是一种气韵,从而让人心驰神往。

王羲之的书法灵韵确实值得后世的众人学习,但为什么独独是他的书法能广为流传呢?

三、“书法称圣的历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羲之的书法充分展现出一个超脱尘世高洁儒雅的贵族学者的内心世界,这与当时士大夫推崇的个性解放重视情操养成的文化思潮不谋而合。

他去世后南北朝的梁朝君主和文人们极为推崇王羲之这一代表南方文人画风的大家。他们不仅收藏研究他的书法作品,还效仿他的创作风格来进行创作。

在南北对立的政治背景下,其书法成为了南方文人的共同精神寄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隋唐年间,为了笼络人心维护统一,皇室想方设法的推广他的的书风,用来抚平南北文化界的隔阂。

当时唐太宗更是亲自题词褒扬王羲之,让他的声名远播。同时唐代书法家也大多有意识地学习男人的行草,将他的风格与北的朝规范笔法相结合,推动书法的融合发展。

宋代以后,王羲之的书法逐渐成为了历代书法家们学习的典范。无数书法家试图通过临摹他的作品来提高自己的书法造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明清时期,学者们更是围绕他的书法理论来展开广泛的讨论,同时逐渐确立了其在书法发展史上的核心地位。并且男人高洁的人品也是被后人所称颂的,这让他的书法声望越发的名扬四海。

笔者认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过数百年时间的积淀,王羲之终于在书法史上被推为“书圣”,使他对后世的影响源远流长。这一称号的确立,却也并非他一生所能完成的。

个人与时代和社会的互动,共同推动了王羲之成为千古书圣的历史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