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弄清楚谭震林为什么没有参与授衔,就要首先清楚1955年授衔的标准是什么?
朝鲜战争结束后,社会主义新中国建设被提上日程。为了更好地管理军队,梳理军队里每个人的职责,毛主席委托彭德怀进行授衔工作,在评衔过程中,留下来了一个大元帅的军衔,准备授予毛主席,毛主席听说此事之后,笑着说:“我就不参与评衔了,穿着军装我还怎么到群众中去,把这个大元帅取消吧,我看到了已经去地方工作的同志、不在军队任职的同志都不要参与评衔了”,随后毛主席又征求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的意见,三人纷纷表示不参与评衔,听到这个标准后,很多同志都纷纷表示不参与评衔,其中就有陈毅、谭震林、闫红彦等。
谭震林没有参加授衔有两个原因,第一是自己已经脱离军队,在地方工作,第二是自己不想参与授衔,把军衔留给自己的同志。
那谭震林为什么不愿意参加授衔呢?是因为谭震林的品格,谭震林在革命生涯中,表现出大公无私的精神,在与粟裕搭档期间,虽然也有分歧,但是终归是为了革命,为了人民,所以谭震林除了坚持认为对的事情,基本不与别人闹脾气。
如果他接受授衔,那么他会被授予何种军衔呢?小客为您分析一下。
自学成才、投身革命
1902年,谭震林出生于湖南省攸县城关镇一个工人家庭,家庭条件很穷,只上了几年私塾的他,不得不去做学徒谋生计,但如果谭震林就靠这样的道路,就能成长为共和国的副主席,那你就大错特错了,谭震林的学习能力很强,在做学徒工期间,他不忘记学习,自学成才并阅读了大量的进步书籍,经过一段时间社会的磨练,谭震林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在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前,他开始自发的从事工人运动和政治工作,做得极为出色,但是革命初期,有些人思想不够坚定,导致了谭震林被捕。
白色恐怖是非常危险的,谭震林有被杀害的风险,但是无巧不成书,毛主席组织秋收起义到了这里,顺便把谭震林救了,可以这么理解,毛主席是谭震林的救命恩人,更是一起革命的同志,这也是毛主席逝世,谭震林嚎啕大哭的原因。
1927年年底跟随毛主席上井冈山,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谭震林历任红四军第二纵队政委,第四纵队政治部主任和前敌委员会委员。红四军是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余部与毛泽东秋收起义余部在井冈山会师合编而来的,是红一方面军的前身,所以可以看出谭震林在大革命时期就已经非常出色的完成了政治和军事工作。
坚守游击斗争,配合主力长征
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谭震林参与了反“围剿”,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主力红军长征,谭震林则留在闽西南苏区牵制国民党军,为主力红军长征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与张鼎丞、邓子恢、方方一起领导闽西南苏区坚持3年游击战争。
在主力红军被迫开始长征之前,毛主席把张鼎丞叫了过来,告诉他现在中央苏区的情况及主力红军可能很快就要进行长征,让他回到闽西南建立苏区坚持斗争,因为张鼎丞比较熟悉闽西南,张鼎丞根据毛主席的意见回到闽西南,和张鼎丞一起回去的还有谭震林、邓子恢,方方,为了策应主力红军长征,张鼎丞、谭震林、邓子恢,方方带领根据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后来与主力红军完全失去联系,直到长征胜利之后。
编入新四军、抗战勇杀敌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开始后,抗日战争开始了,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改编为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张云逸任参谋长,袁国平任政治部主任、周子昆任副参谋长,邓子恢任政治部副主任。新四军下辖4个支队和一个直属特务营,第一支队司令员陈毅、副司令员傅秋涛,辖第1团、第2团;第二支队司令员张鼎丞、副司令员谭震林(后来由粟裕接任),辖第3团、第4团;第三支队司令员张云逸(兼)、副司令员谭震林,辖第5团、第6团;第四支队司令员高敬亭,辖第7团、第8团、第9团;全军仅1万余人。
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叶挺被扣留、项英被叛徒杀害,周子昆失踪、袁国平牺牲,新四军精锐部队损失了6000多人,后来新四军重新建立军部,坚持抗日战争,新四军代理军长陈毅、政委刘少奇、副军长张云逸、参谋长赖传珠、政治部主任邓子恢,下辖7个师和1个独立旅。
第1师,师长粟裕、政委刘炎,下辖第1旅、第2旅、第3旅;第2师,师长张云逸(兼)、政委郑位三,下辖第4旅、第5旅、第6旅;第3师,师长兼政委黄克诚,下辖第7旅、第8旅、第9旅;第4师,师长兼政委彭雪枫,下辖第10旅、第11旅、第12旅;第5师,师长兼政委李先念,下辖第13旅、第14旅、第15旅;第6师,师长兼政委谭震林,下辖第16旅、第18旅;第7师,师长张鼎丞、政委曾希圣,下辖第19旅和挺进团,这就是新四军从1941年到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配置,此时谭震林任一个主力师长兼政委。
在抗日敌后,谭震林指挥大大小小的战斗几十次,打击日军和伪军的气焰,另外开展政治工作、经济工作、整风整顿和生产自救,扭转了抗战军民的被动局面。
代号503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投降,解放战争开始,新四军第3师在黄克诚的带领下进入东北,与东北国民党军进行决战,归于东北野战军编制,剩下的新四军其他6个主力师基本编入华东野战军(后来)。
罗荣桓率领山东军区军部全部北上,参加东北野战军解放东北,归入东北野战军编制,陈毅率领新四军一部分发展到山东,巩固山东的解放区,成立山东野战军,留在华中的新四军成立华中野战军,粟裕任司令员、谭震林任政委。
后来,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合并为华东野战军,华东军区包括6个军区,分别是山东四个军区:鲁南军区、鲁中军区、胶东军区、渤海军区,江苏两个军区:苏中军区、苏北军区。
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陈毅、副司令员粟裕、副政委谭震林。作为华野三巨头,陈毅和谭震林主要负责战略规划,军事指挥由粟裕负责,不是陈毅、谭震林不会打仗,只是粟裕更擅长大兵团作战,在大规模作战中,大量消灭敌人有生力量。
1948年5月,陈毅调任中原野战军,粟裕任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但是粟裕坚决不同意,最后毛主席同意陈毅仍兼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这件事之后,大家都叫粟裕粟司令,但是粟裕并不同意底下人的叫法,说陈毅还是华东野战军最高指挥,最后大家没有办法想出了一个主意,陈毅代号“501”,粟裕代号“502”,谭震林代号“503”。
之后,谭震林一直配合粟裕作战,粟裕负责攻,谭震林负责守,谭震林负责“围点”,粟裕负责“打援”,粟裕负责西路军,谭震林负责东路军,就这样谭震林和粟裕配合的非常默契,谭震林也很出色的完成粟裕交待的军事任务,粟裕打仗喜欢反着来,很多时候走了险棋,谭震林都能很好的配合,直到打到淮海战役。
淮海总前委、渡江作战
为了便于统一指挥华野和中野,在淮海地区进行淮海战役,也就是同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特成立由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组成淮海战役总前委,统一指挥华野和中野。
谭震林在淮海战役中,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亲率3个纵队,迫使冯自安起义,全歼黄百韬兵团。
综上所述,通过谭震林以上的斗争经历,如果授衔,那么在史迷心目中应该是授予何种军衔,大家应该有一个大致的猜想了。
在土地革命时期的战友有张鼎丞、邓子恢、方方,他们分别被授予张鼎丞(无授衔)、邓子恢(无授衔),方方(无授衔)。
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战友有叶挺(牺牲)、项英(牺牲)、张云逸(大将)、袁国平(牺牲)、周子昆(牺牲)、邓子恢(无授衔)、陈毅(元帅)、傅秋涛(上将)、张鼎丞(无授衔)、高敬亭(牺牲)、粟裕(大将)、刘炎(病逝)、郑位三(无授衔)、黄克诚(大将)、彭雪枫(牺牲)、曾希圣(无授衔)。
在解放战争中的战友有陈毅(元帅)、粟裕(大将)、张云逸(大将)、陈士榘(上将)、唐亮(上将)、叶飞(上将)、韦国清(上将)、何以祥(少将)、丁秋生(中将)、陶勇(中将)、王集成(少将)、王必成(中将)、成钧(中将)、赵启民(中将)、王建安(上将)、许世友(上将)、林浩(少将)、宋时轮(上将)、陈锐霆(少将)。
从上述所说,谭震林的 同 资历同志和下属所得到的军衔,可以看出谭震林应该被评为“大将”或者“上将”,只有这两种可能,而且大将的可能性极高。
一种说法是,军史上有记录记载,李先念、谭震林、邓子恢、张鼎丞四人也被评为“大将”,只是他们拒绝接受军衔,所以才没有授衔成功。但是我觉得应该是他们自己主动让贤且已经参加了中央和地方的工作,所以才没有授衔。
他们愿意把这些荣誉留给自己的同志,他们更愿意把更多的精力花在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上来。
小客说史,叹为观止。缅怀过去,铭记历史。欢迎评论、转发、关注、点赞!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