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国民党名将李默庵,就不得不说粟裕的苏中七战七捷。在党史之中,苏中七战七捷是粟裕最出名的战例之一,备受毛泽东的欣赏和推崇。而李默庵,却完全成了粟裕的背景板。他所率领的12万大军,竟被粟裕的3万人歼灭了5.3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0年,李默庵从美国返回北京定居,担任中央政协第八届常委、黄埔军校的同学会会长。同年,李默庵开始着手撰写自己的回忆录。时隔46年后,李默庵回忆起了这场令自己分外难堪的战役。他的结论让人颇感意外,在他眼中自己实际是“赢了粟裕”。明明丢了那么多兵力,却说自己赢了,李默庵的理由到底是什么呢?

首先,就让我们回到70多年前,回顾那场著名的七战七捷。

1945年10月,抗日战争已经胜利结束,粟裕带领新四军主力渡江北上,驻守于苏中根据地。而这个苏中根据地,也成为蒋介石最为忌惮的一枚钉子。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苏中根据地拥有长江以北、京杭大运河以东、北至斗龙港、东至黄海的大片地区,面积达到了23000多平方公里。这里人烟稠密,达到800万人口,而且盛产粮食、棉花、食用油、海盐等重要的战略物资。

此地是新建的华中野战军最重要、最富庶的根据地,而且临近蒋介石的核心地区——苏浙两省,与南京隔江相望,因此成为蒋介石的心腹之患。当蒋介石彻底准备和共产党翻脸之时,苏中也成为国民党重点进攻的地区。

考虑到苏中根据地地靠南京,因此连毛泽东对这里也做好了最坏的打算。1946年6月25日,毛泽东给华中分局去电:

“苏中地区在蒋优势兵力进攻下,有暂时失陷的可能。你们宜作事先准备,以免临事仓促,受过大损失。”

事实上,毛泽东已经默许粟裕将部队撤至淮南,保存有生力量。接到电报后,粟裕立即赶到淮南,与邓子恢、张鼎丞、谭震林等人一起分析形势,商量对策。大家一致认为将苏中撤退到淮南,苏中必然不保。唇亡齿寒,淮南也有可能保不住。敌人最希望的,就是我军不战而放弃苏中,而我军就是不能让他如意。

虽然道理很简单,但毛泽东的顾虑也不是没有道理的。苏中过分靠近国民党的核心区,相比于新四军,敌军的实力太过强大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苏中,粟裕和谭震林所率领的部队有第一师、第六师、第七纵队和第十纵队共19个团,总兵力三万余人。

反观国军,却拥有整编83师、整编49师、整编25师、整编21师、整编65师、整编69师第99旅、整编第七旅,还有第七、十一交通警察总队,总兵力12万人。相对于我军拥有4:1的数量优势。从装备来看,我军更不能与敌相提并论。

值得一提的,是国民党方面的统帅李默庵。此人与我军也颇有渊源。李默庵是湖南长沙县人,出身穷困。青年时期,他受共产党影响,在黄埔军校时期便加入了我党的外围组织——青年军人联合会,并成为了积极分子。毕业后,李默庵秘密入党,与周恩来、包惠僧、叶剑英等人的关系都相当好。

但正是这样一个阶级成分极好、入党较早的好苗子,最终却和人民走向了反面。中山舰事件爆发后,李默庵退党了。表面上看,李默庵退党是因为恋爱。当时他和女生队的一个女生恋爱了,并经常因故不参加党组织会议。因此,党支部书记许继慎狠狠地训了他一顿。从此,李默庵开始对党组织心存芥蒂,最终渐行渐远。

事实上,这不过是李默庵的借口。因为他非常明白,加入较为弱势的共产党,就意味着要流血和牺牲。相反,加入国民党一方,却更能光宗耀祖。黄埔一期有“文有贺衷寒,武有胡宗南”的说法。自视甚高的李默庵则添上一句“能文能武李默庵”。

土地革命爆发后,李默庵从来不顾及往日同时党员的情面。他积极参与“剿共”。在第五次“围剿”中,李默庵更是带领本部军队杀入了红都瑞金。真没想到,攻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首都的,竟然是一个1925年就入党的前共产党员。

此时的李默庵,已经成为第一绥靖区主任,他兵力雄厚、位高权重,发誓要为党国再立新“功”。而他所要面对的,却是一天军校也没上过的“小辈”——粟裕。然而是否经受过军校教育,并不意味着军事水平的高低。在苏中,李默庵将充分领教粟裕的厉害,明白到底什么才是真正“能文能武”的军事天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6年,蒋介石对中原解放区发动围攻的同时,发动了对华中、苏中根据地的进攻。蒋介石得意忘形,扬言:“三个星期足以收复苏北,再三个星期结束苏皖会战。”作战部署完毕后,就悠哉悠哉地带着宋美龄到庐山避暑了。但是他万万也想不到等待他的,将是粟裕的当头一棒。

对于古今中外的军事家来说,以少打多都是相当艰难。而这些伟大的军事家们也给了解题思路,那就是集中兵力,在运动中歼敌。就如拿破仑所说:“在局部战场,我永远能集中比敌人更多的兵力”。

而毛泽东更是集中优势兵力,在局部歼灭对手的大师。在前四次反“围剿”中,毛泽东都是运用运动战的打法,集中优势兵力,最终将敌人一口一口吃掉。

作为我军最杰出的“新秀”,粟裕充分领会了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在敌军尚未集结完成之时,粟裕决定来个先发制人,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按照我军以往的打法,都是将敌人引诱进根据地,进行内线作战;在对手的选择上,一般也是先打弱敌,后打强敌。但是粟裕却偏不,他将战场选在了外线,对手也是战斗力较为强大的83师。83师原为第100军,曾作为远征军到缅甸作战,半美械装备,战斗力很强,也相当骄傲。他们狂妄地说:“如果共产党打下宣家堡(83师驻扎地),那我们可以倒扛着枪,一弹不发进南京。”

粟裕深谙骄兵必败的道理,打得就是你这个骄兵。况且83师还秉承着老思想,压根也没想到新四军会先打他们。因此粟裕这番用兵也起到了出其不意的效果。后来的事实证明,粟裕的决策完全符合实际。

为了打痛83师,粟裕集中了12个团的兵力,而驻扎在宣家堡的国军,是83师的2个团又两个营的6000多人。相对于敌军,我军拥有6:1的兵力优势。就这样,苏中的第一战爆发了。

听说宣家堡方向有战斗,83师师长李天霞一开始还满不在乎:“敌驻我扰嘛!这不是游击战的老一套吗?人马不多,可以放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谁知这不过是粟裕的计策,一开始粟裕确实投入的兵力不多,目的在于麻痹敌人。到了傍晚,粟裕将12个团的兵力宣布投入了进去,全歼敌军3000余人,创造了首次歼灭拥有美械装备的蒋介石嫡系部队的纪录。

这便是苏中第一捷。据李默庵回来回忆说,此战之所以失利,是因为国军作战计划不知道怎么就暴露了。正所谓“泄露天机,就地受挫。”

就在宣家堡战役还在进行之时,粟裕的腹中已经有了第二场战役的作战方案。李默庵听说83师在宣家堡受挫,于是立即调整兵力,命令江南的65师,靖江的79旅向泰兴方向进发,同时命令整编49师昼夜疾行,趁虚占领黄桥,从而截断华中野战军的去路;命令83师由泰州东进,企图三路夹击华中野战军于如皋、黄桥之间。

然而李默庵的动向很快就被粟裕手下高效的情报部门侦知,粟裕当即决定转兵东向,长途奔袭,歼灭正在运动中的49师。为此,粟裕命第六师的一部继续在泰兴作战,伪装主力仍在此地的模样。实际上,华中野战军的一、六师和七纵主力,已经在向49师方向进军的途中了。

7月18日,在如皋东南,华中野战军以优势兵力撞向了第49师。经过4天4夜的激战,我军全歼49旅一个半旅和整编65师、第99旅更一部共1万余人,生擒少将旅长以下6000多人,整编49师师长王铁汉本已被擒。结果他化装成普通士兵,被不明真相的我军给放走。

这便是苏中战役的第二场大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默庵的连续惨败让蒋介石、陈诚十分震惊,于是陈诚赶忙到南通召开联席会议,下令第二梯队6个旅10余万人渡江北进,向苏中根据地的海安进发。从而打开苏中通往淮北的门户。

粟裕认为,海安固然重要,但敌军势大,理应在适当时机撤出海安。但是在此之前,仍应以少部分兵力进行运动式的防御作战,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从7月30日到8月3日,我军第七纵队以3000多兵力抗击了5万国军的轮番进攻。我军在人民的帮助下,巧妙运用防御工事和地形,以伤亡200多人的代价杀伤敌人3000多人,创造了敌我伤亡15:1的新纪录。达到预定杀伤目的后,第七纵队主力便撤出了海安。

这是苏中的第三次大捷。

海安沦陷后,国民党上下又开始得意忘形,说什么“歼灭共军主力三万人。”李默庵没有亲自去前线视察,轻信了部下的谎言,认为华中野战军大势已去,以后就是分散进剿的问题了。于是李默庵将部队变为一字长蛇阵,准备对我军进行横拉式清剿。

然而令李默庵想不到的是,我第一、第六两个师的主力部队3万多人已经在海安东南稳稳当当地休整了两个星期,并且还将大量俘虏补进了我军。

对于我军来说,最好打的就是一字长蛇阵。根据情报,整编六十五师的105旅正在从海安向李堡进犯。粟裕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歼敌良机。

当我军优势兵力赶到李堡时,蒋军正在组织换防,连电台、电话都没有架好。华中野战军突然发动攻势,蒋军新七旅的一个团以及105旅的314团相继落入我军的口袋。20小时后,我军歼敌一个半旅的9000余人,生擒少将旅长金亚安、少将旅长田从云。

这是苏中战役的第四场大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堡惨败后,李默庵大受震动,他命令江北各部队采取守势、稳扎稳打,不再主动进攻,使我军没有在运动中歼敌的机会。

然而敌人的消极防御难不倒粟裕,粟裕和谭震林当即决定主动出击,在敌人肚子里去打。苏中本就是新四军的老根据地,群众基础极好,根本不会向敌军通风报信。

8月20日下午6点,华中野战军悄悄通过敌人的封锁线,摸到了丁堰、林梓附近。21日夜里,第一师、第六师、第五旅的主力部队,一齐向敌军的一字长蛇阵的腰部砍去。

在林梓,驻扎有交通警察总队的6个大队和第26旅1个营约3700多人。交通警察总队,虽然号称警察,但其前身实际上是大特务戴笠在抗战期间组织的特种部队——“忠义救国军”。他们拥有全套美械装备(主要是轻型装备),政治立场十分反动,因此有“袖珍王牌军”的绰号。

然而在我军3万多人面前,特种部队根本不够看。经过一天一夜的激战,六个交通大队报销了5个,附属的26旅1个营也全军覆没,仅有200人逃脱。胜负少将总队副以下2000多人。不仅如此,我军还缴获了大批美械武器,真恰似如虎添翼。

这是苏中第五场大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林梓被克复后,粟裕命第六师向西疾进。并于8月25日在黄桥地界,与守军第99旅相遇。李默庵发觉这一点后,立即命令如皋守军第187旅加79旅1个团、九十九旅1个营前往增援。然而让他想不到的是,粟裕早就布下了打援兵力——第一师,并死死地将这支援军拉住。

就这样,两场战役同时进行,一时间谁也奈何不了谁。就在这时,粟裕使出自己的绝招——转用兵力。首先,他抽出第一师的一个旅,配合第六师猛攻被围的第99旅。

在绝对优势的兵力下,九十九旅的两个团被歼灭3000多人,少将旅长朱志席和少将副旅长刘光国被擒。战斗结束后,第六师和第一师第一旅不顾疲劳,立即向东转战,形成了15个团对3个团绝对优势。

在短时间内,敌军大败亏输。此战之中,我军歼灭敌军两个半旅共1.7万人,创造了解放战争以来一次作战歼敌数字的新纪录。

这是苏中战役的第六次大捷,也是胜果最大的一次。

在邵伯,粟裕以第十纵队和第二军分区的两个团,利用水网的有利地形,阻击了黄百韬的第25师,毙伤蒋军2000多人。黄百韬听说99旅已经覆灭,担心自己侧翼被威胁,于是赶忙撤回了扬州。

苏中战役,从7月13日到8月31日,华中野战军以3万多人对战国民党12万多人,七战七捷,歼敌5.3万,歼敌总数为华中野战军兵力总数的1.76倍,创造了军事上的奇迹。

随着两淮的失守,苏中根据地有被敌军隔断的防线。于是中央决定,将华中野战军调往华东,和山东野战军组成成为华东野战军。由此,苏中暂时落入了蒋介石手中。

李默庵损兵折将,其后他退出了一线战斗。1948年9月,李默庵转赴湖南随程潜一起工作;1949年,他和数十名国民党将领一起通电起义。然而李默庵由于害怕被清算,因此出走香港。1950年,他先是奔赴阿根廷,随后在北京定居。到了晚年,李默庵最终选择叶落归根,从美国返回北京定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大陆,李默庵一边从事对台湾方面的统战工作,一面撰写回忆录。在谈及苏中战役时,李默庵一面承认了自己在战术上的一些失利。但同时,他也认为,自己其实也赢了粟裕。在书中,李默庵表示:

“双方目的不一样,各自评价也不一样。我当时奉命作战的目的主要在于收复地盘,以占领城市,驱逐解放军,维护占领区的安全。所以,尽管损失了一些部队,但最终收复了盐城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保障了浦口至南京的铁路以及长江下游的交通,解除了解放军对南京政府的威胁。从这点看,我部达到了作战目的。由于我指挥的部队较多,损失一些,也属正常,南京从来没有怪罪我什么。”

在李默庵看来,自己主要目的是夺地盘,损失点兵力算不了什么;粟裕虽然歼灭了他的一部分兵力,但丢失了根据地,在战略上是“失利”的。因此李默庵认为自己赢了粟裕,至少也是“双赢”。

然而粟裕和李默庵的对决真的是双赢吗?我认为是绝对不正确的。毛泽东有句名言:“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我军作战,从不讲究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专注于歼灭敌军的有生力量。敌人被大量消耗了,机动兵力不足了,就可能收复失地,并解放更多的区域。

相比于毛泽东,蒋介石却极端注重于攻城略地,妄图利用攻占城市和交通线,阻隔各大解放区的联系,最终将我军各个击破。然而蒋介石却忽略了一点,他们占领城市之后,是要留兵驻守的,这些兵就会完全成为没有机动性的“呆兵”。占领的城市和交通线越多,他的“呆兵”也就越多,最后只会被解放军一口口地吃掉。

直到辽沈战役后,蒋介石才意识到自己作战方针的荒谬,也开始“不复争一城一地的得失”。然而到了这个时候,一切都太晚了。

李默庵虽然起义了,回国了,但他的战略思想却依然没有转过弯。他所占据的地盘,不过是让国民党背上了更多的报复。粟裕失了地,却歼灭了敌人有生力量;李默庵得了地,却失了人。得地失人的李默庵,输得彻彻底底。粟裕和李默庵的得与失,实际就是毛泽东和蒋介石两种战略思想的成与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