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故事背景

故事背景

在古代的襄州,有一位名叫谷隐的和尚,他承继了投子山大同禅师的法嗣。

一天,谷隐和尚和昙颖禅师一同参与了集体劳动,也就是普请。

在劳动的间隙,两位禅师展开了一段关于禅宗哲学的对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白话文解析

白话文解析

谷隐和尚问昙颖:“咱们今天是不是要搬柴火?”

昙颖回答说:“是的。”

谷隐接着提出了一个禅宗中常见的问题:“云门禅师曾问一个僧人:‘是人搬柴火,还是柴火搬人?’这个问题你怎么想?”昙颖一时语塞。

谷隐和尚解释说:“这就像学书法,如果能够模仿笔画,那还算是有技巧;如果不能模仿,就显得笨拙。

这是因为还没有达到忘记技巧的境界。只有当你忘记了笔的存在,手的动作和心的思考融为一体,才能达到真正的境界。”

昙颖禅师听到这里,突然有所领悟,说:执着于事物本身是一种迷惑,而仅仅理解事物的道理也不是真正的悟道。”

谷隐和尚反问:“你认为这是治病的话还是诊病的话?”

昙颖回答说:“我认为是治病的话。”

谷隐和尚说:“你把病症当作药物,这怎么可以呢?”

昙颖禅师说:“事物就像一个盖子,能够覆盖住真相;道理就像箭一样直指核心,这是非常巧妙的,难道还有比这更好的吗?

如果还认为这是病症,那说明还没有真正理解其意义。”

谷隐和尚说:“即使你认为这是非常巧妙的,但这也仅仅是事物和道理的层面。祖师的真正意图,是智慧和知识所不能达到的,更何况是事物和道理所能完全表达的呢?

所以佛陀说:对道理的执着会阻碍正确的见解,对事物的执着会继续导致生死轮回。”

昙颖禅师听了之后,仿佛从梦中醒来,问道:“那如何才能真正领悟和应用呢?”

谷隐和尚回答:“如果你的言语还停留在常规的思维模式中,怎么能摆脱束缚呢?”

昙颖禅师感叹道:“一旦涉及到语言,就落入了思维的局限。这些都是死胡同,永远不是通往真理的道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幽默解读

幽默解读

想象一下,两位和尚一边搬着柴火,一边讨论着“人搬柴火还是柴火搬人”的哲学问题。

这画面是不是有点像两个哲学家在咖啡馆里讨论存在主义?不过,这里的“咖啡”换成了“柴火”,而“咖啡馆”变成了“禅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文

原文

襄州谷隐和尚,承投子山大同禅师法嗣。

一日普请(集体劳动),谷隐禅师问昙颖禅师:“今日运薪耶?”

昙颖禅师道:“是。”

谷隐禅师又问:“云门问僧:‘人搬柴?柴搬人?“如何会?”

昙颖禅师无语。

谷隐禅师道:“此事如人学书,点画可效者工,否者拙,盖未能忘法耳。当笔忘手,手忘心,乃可也。

昙颖禅师于是言下领悟,道:“如石头云,执事原是迷,契理亦非悟。’

谷隐禅师便反问道:“汝以为药(治病)语?为病(诊病)语?”

昙颖禅师道:“是药语。”

谷隐禅师道:“汝以病为药,又安可哉?”

昙颖禅师道:“事如涵得盖,理如箭直锋者妙,宁有加者?而犹以为病,实未喻旨。”

谷隐禅师道:“妙至是,亦只名理事。祖师意旨,智识所不能到,况事理能尽乎?故世尊云:理障,碍正见知,事障,续诸生死。” 昙颖禅师一听,恍如梦觉,便问:“如何受用?” 谷隐禅师道:“语不离集臼,安能出盖缠?’ 昙颖禅师叹道:“才涉唇吻(语言),便落意识。尽是死门,终非活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结语

这段禅宗公案,不仅让我们领略了古代禅师们的智慧和幽默,也启发我们在现代生活中,如何超越语言和思维的局限,去体验和理解生活的真谛。

让我们以一颗轻松写意的心,去探索那些智识所不能到达的境界,享受那份宁静与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