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经的混动格局,是日系吃肉、德系喝汤、中国车企既没份额也没话语权。但是在舆论与行业都不看好的背景下,中国混动从2020年之后强势崛起,在性能、成本、规模方面都在赶超日系混动。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又有什么故事呢?

 日系混动的“神话”,是如何被中国混动一步步打破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日系混动的“神话”,是如何被中国混动一步步打破的?

也许大家听过一家传闻,就是因为某家公司的串并联混动专利到期,中国车企才一窝蜂地推出这种混动构型的产品。

事实是不是这样呢?

这家公司确实存在,是来自美国的NPE(Non-Practicing Entities,非专利实施主体)公司PAICE,从1992年申请第一项混动专利后,几乎把各种混动架构技术都申请了专利。

同时,PAICE也是一家打官司的“高手”。从2004年以侵犯其混动专利为由把丰田告上法庭开始,此后的16年间,PAICE分别与丰田、现代、福特、大众、本田、宝马、三菱对簿公堂,而且无一例外以车企赔钱告终。

在中国,PAICE也拥有20余项混动专利,其中就包含1999年在中国申请的串并联混动技术,从原理来看,与今天本田的i-MMD、比亚迪DM-i非常相似。按照20年的专利保护期,2019年这项专利就正式失效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2020年中国串并联混动架构井喷,其中势必存在有意识规避专利纠纷的考量。但显然,这和靠“抄专利”崛起,没有丝毫的关系。

从专利到造好车,中间有很长的路要走,有大量的工程问题要解决。专利很多时候只是想法,开放专利也只是省去了合规上的麻烦。真实的情况,应当是众多中国车企早先时候都瞄准了串并联架构的方向,并且为此进行了技术、工程、供应链的准备,待到专利保护期满后合规问题得以解决,就可以推向市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大家都选择了串并联方案呢?

一套好的混动系统,技术的核心有三点:足够高效率的专用发动机、足够高倍率充放电的功率型电池、足够精细的电驱变速箱控制。

丰田之所以选择功率分流方案,是因为在那个年代没有好的三电系统,必须要“以油为主”。甚至因为需要高倍率电池,丰田长期选择了偏科的镍氢电池,而不是综合性能更好的锂离子电池。

但是中国混动崛起时,国内发动机、三电技术与供应链正在全面走向成熟。加上中国对新能源汽车政策上的大力支持,“以电为主”的串并联方案就是中国混动必然的选择。

首先,欧洲老牌发动机设计咨询公司,比如奥地利AVL、德国FEV、英国Ricardo,由于欧洲车企油电战略反复摇摆,其主要客户都变成了中国车企,甚至一些发动机的核心技术都被中国车企买断,经过本土工程消化后,中国发动机迅速建立起了自己的know-how。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高倍率电池、功率器件、电驱变速箱等关键零部件,中国也已经形成了自主产业链。比亚迪弗迪、蜂巢易创、威睿电动等一批从车企事业部独立出来的混动核心零部件企业,除了向自家车企供应外,也开始逐步实现对外技术与产品的输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中国庞大的内需市场不仅推动了自主产业链的规模增长,也有了大量的资本、技术、工程积累,更有能力将成本降到海外车企难以企及的程度。

相反,不管是在混动技术路线上保守的日系车企,还是一直没有坚定投入混动的欧系车企,在研发方向不明确、投入力度不足时,技术迭代升级自然也阻碍重重。所以,在各种条件的推动下,我们在自主掌控的基础上,把日系混动多年的积累拉平了。

十多年前行业里很流行一句话:“补贴混动就是在补贴丰田”。但今天来看,我们不仅早已跨过要不要做混动、做什么混动的阶段,更是进入到怎么做好混动,怎么一步步击破跨国车企的垄断,怎么向全球输出中国混动的新时代。全球动力系统的创新高地,也正在来到中国。

如果你也和我们一样,对汽车行业的变革式发展满怀憧憬,欢迎大家到B站关注《童济仁汽车情报所》,我们会在每周五与探讨一个你可能感兴趣的新话题。大家有任何意见与建议,也欢迎留言与我们交流。

入驻媒体平台

商务联系人:Maggie

Tel:135-6413-6455

E-Mail:maggie@neuesmedia.com

版权声明: 本文为《童济仁汽车评论》独家稿件 。 欢迎任何形式的转载,但须注明出处为《童济仁汽车评论》和撰写作者。 如有任何侵权行为,侵权者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