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工作后,我学到了最精髓的理念“以结果为导向”。老板说:“别和我讲工作过程有多辛苦,没有结果等于0!”

很多人对这个理念已耳濡目染,他们凡事拿结果衡量自己工作的价值,犹如条件反射一般,如果不是最完美的结果,不等老板批评,就自我先行否定了!
“觉得自己做的啥也不是!怎么总是做不好工作?是不是不适合做这个工作?”

以结果为导向,没什么不好?但将其作为唯一的标准,很容易把自己“机器化”,像机器一样,把工作任务当成输入程序,输出结果的正确与否作为评价一台机器的好坏的唯一标准。

想象一下,当人活成一台机器,会是一种什么体验?

老板安排了工作,自己如临大敌一般,一方面为了结果疲于奔命,一方面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如果输不出正确的结果,会被认为是故障设备而遭到遗弃!”

人一旦“机器化”,自己变得没有情感,工作做的麻木,看似表面的疯狂忙碌,其实已走到了心理崩溃边缘。

近年来,因为承受不了工作的压力,有越来越多的人心理出现了问题,严重的得了抑郁症,甚至采取轻生的极端做法。

职场有这么恐怖吗?工作真的是“唯结果论”?以结果为导向是很普遍的绩效考核理念,难道让我们不追求结果?那岂不是要被职场淘汰?

工作不是非此即彼的是非题,而是有N种方法的选择题。以结果为导向是对的,但我们要正确地理解3个“结果”,才能让自己避免被机器化!

1.最好的结果不一定是预期结果

一台机器,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输入任务程序,正常运行后,得到的必然是预期的结果。

但人的工作是如此运行的吗?很显然不是。因为多数的工作,尤其是复杂、时间周期较长的任务,外界的不可控因素对结果是有一定影响的。

比如你找客户谈业务,原计划签5000万的单子,但随着市场的变化、竞争对手的介入、我方产品及价格等因素影响,你个人能力再出色,最后拿下了2000万的合同。难道这个结果就是0吗?

事实上,这个结果是当时情形下最好的结果。

所以,我们必须改变一个观念,工作结果达不到预期,不代表你的努力没有价值。

2.结果靠进度条评价更科学

工作的付出,总会有回报的。如果你看不到回报,是因为你总用对错的角度去评价结果,只要和预期的结果有一点差距,你就否定自己,这显然是不科学的。

追求完美没毛病,但过度追求完美则是一种不灵活的偏执表现,如果不及时作出改变,你会变得性情暴躁、自信心受挫,越活越累。

我们要学会用进度条去评价结果的完成度。比如数量类的结果,月指标是1000万,月实际销售800万,有20%的未完成值得反思,但仍有80%的完成值得肯定呢。

3.结果不总是一个人完成的

如今的职场,光靠单打独斗的英雄主义是玩不转的,因为更多的工作任务是需要多人协作完成的。

这就意味着,你承担了一项任务,可能需要协调多人来匹配资源,才能推动事情的完成。如果你选择闷不吭声,一个人硬扛,可能你累的声嘶力竭,但最后的结果却差强人意。领导安排小王做一份公司年度销售分析报告,期限3天,而小王总喜欢单干,光搜集数据就用了2天,只留1天用于写报告,可想而知,小王交付的报告质量是不高的。其实,他本可以找销售支持模块要一份数据的,而且只需要一分钟。

有些人喜欢单干,原因很简单,认为独自完成的结果,更能得到领导的赏识。这种想法大错特错,能独自完成的工作,一般属于事务性的工作,而一个人主导,协调多人配合的工作,才能体现真正的本领。

所以,不要总选择一个人单干,否则你的职场天花板只能是一个普通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