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发行特别国债这事,来得很突然,很大程度上是因货币供应与商品供应出现了背离。

这是中国经济特有的现象。

理论上货币供应不足,而商品生产气场全开,才会出现产能过剩,或者换个说法是需求不足;中国却不是变个情况,货币供应很充足,M2一直以两位数在增加,高达300万亿,却到处缺钱在背债。问题出在哪?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背离?这个问题清楚了,也就清楚了为什么突然开始大规模长期地发行特别国债,而且强调超长期特别国债?也就清楚了,为什么说,债务增加将没有悬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是需求不足。

需求不足的相对关系就是产能过剩。

现在很麻烦,由于耶伦老太太想加征关税,指责中国电动车靠补贴低价倾销,是拿中国在消化国内产能过剩为由;于是,经济工作会议谈了两年的产能过剩这事,不能说了。凡是耶伦支持的,我们必须反对,国内的学者清一色地在证明中国没有产能过剩,此产能过剩非彼产能过剩,那么,过去的两年中学者都在打自己的脸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什么产能过剩,什么需求不足,都不谈,就谈这个生产者价格指数为什么上不去?

如果都是稀缺商品,怎么会都在降价竞争,裁员降薪,优化人力资源,疯魔般地在降低成本?只有一个原因,东西不好卖,相对于市场需求,是过剩了。

这过剩在中国特定的环境下,又是一个伪过剩,因为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关键是缺少有效需求。说房子盖超了,过剩了,不是真的缺少刚需,主流媒体说了,有二亿多入城打工的农民还没房子,这得多大的需求?一人一百平的房子,就有200亿平方米的需求,房子2021年是销售的天花板,也只有18亿平方米,但是,这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需求,经济学意义上的需求是指有效需求,要有收入做支撑,二亿农民工收入不足以支持购买100平方米的房子,那么,一年盖17亿平方米的供应就决定了需求不足的必然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经济学的概念永远是相对的,任何原理都是平衡,用绝对观点谈经济,毫无意义。如果个个都是曹德旺,要享受6000平方米的豪宅,中国的房地产就不是产能过剩,而是商品稀缺了。

收入是货币端,货币供应充足,理论上不存在产能过剩,不会出现通缩的现象,不至于生产者价格指数连续七个月在荣枯线之下,可还是发生了,而中国的M2一直以两位数在增长,货币供应很充足,这一切又是怎么发生的?

这才是中国问题。

总之,是货币没少发,没流到老百姓手中,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各种各样的原因花光了,生产资本没增加,老百姓收入没增加,负债却在飞快地增加,这种状态下,增加的流动性没有流向市场、流向实体经济、流向老百姓的口袋,而是以长债化短债的形式在银行自循环,也就说,由于货币本质上在流失,水池中有太多的漏点,贪污的、浪费的、低效的、无效的;流不到企业与居民手中,货币工具失灵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种背景下加发货币,资金的效率只会越来越低,从而引发系统性的金融危机。

那怎么办?发行特别国债是当下最好的选择,因为国债是向社会借钱,不增加货币总量,有政府信用背书,解决了既要增加货币,又不能加印的中国逻辑难题。当然,借期越长越好,10年期、20年期、30年期、50年期全上,还款的压力在过程中慢慢释放掉,对地方财政来说,这是一个很舒适的方案。

但是,有一个问题,如果发的特别国债,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决定货币的流向,不过是在重复一直以来的低效,经济刺激不起来,债务将快速叠加,债务利息总是要支付的,而现在国企创造的利润已经支付不了财政的债务利息,继续下去,怕是通缩没结束,货币已经贬值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