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半导体产业链分晶圆材料制造、半导体设计、半导体制造、封装测试四大环节,除半导体设计环节外,其他领域均需要半导体设备厂商提供相应的设备 产品以满足生产需要。

2019年9月,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五研究所(以下简称“四十五所”)牵头设立北京晶亦精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晶亦精微”),开展CMP设备的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以满足工艺需求和推进我国半导体高端装备自立自强。

借着半导体设备国产替代需求迫切的东风,晶亦精微的上市之路也非常顺利。根据上交所发行上市审核网站显示,2023年6月30日,上交所受理晶亦精微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的申请,2024年2月5日,晶亦精微就已经通过上市委审议会议。而此时,距离公司成立还不到五年。

但是,晶亦精微能否顺利挂牌上市,也并非有100%胜算,目前公司尚未推进至注册阶段,而今年上半年已有多家企业IPO之路铩羽在注册环节。晶亦精微技术先进性与核心竞争力屡遭交易所诘问,收入依赖股东中芯国际、中国电科集团在内的前五大客户等问题,无疑为其成功闯关A股增加了不确定因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撰稿/朱之焱

编辑/刘铭泉

收入主要来源前五大客户,飞跃式成长依赖股东中芯国际

虽然成立时间不长,晶亦精微成长速度却不慢,公司在成立第三年就取得了营收过两亿、利润扭亏为盈的业绩。

2020 年度、2021 年度、2022 年度、2023 年 1-6 月(以下简称“报告期”),晶亦精微营业收入分别约为1.00亿元、2.20亿元、5.06亿元和 3.09亿元,净利润分别为-976.49 万元、1418.40 万元、12824.37 万元和 9330.20 万元。

晶亦精微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尤其仰赖前五大客户的鼎力支持。

报告期内,公司主要向前五大客户销售8英寸CMP设备,各期金额分别为9984.21万元、2.18亿元、4.46亿元、2.60亿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为 100.00%、99.23%、88.21%和 84.14%,虽然近两年销售占比有所下降,但客户集中度依然非常之高。

前五大客户榜单中,中芯国际占据了最为醒目的位置,多次位列首席。报告期内,公司向中芯国际销售收入分别为7106.00万元、6376.17万元、2.52亿元、1.56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 71.17%、29.03%、49.74%和 50.67%。

一般来说,若单一客户销售额或毛利超过公司相关指标的50%,视为对单一客户构成重大依赖。晶亦精微也在招股说明书中坦诚,“公司预计在未来一定时期内仍将存在对中芯国际的销售收入占比较高的情形”。

叠加客户集中度高和单一客户依赖双重问题,交易所在审核问询函中反复要求晶亦精微说明公司与中芯国际等主要客户合作的稳定性及可持续性。

对客户集中度高这一情况,晶亦精微表示公司下游客户集中符合行业经营特点,同行业可比公司均出现这一现象,且公司创立不久,销售规模较小。

资料显示,由于国内外主要集成电路制造商均呈现经营规模大但数量少的行业特征,晶亦精微下游客户所处行业的集中度确实较高。同行业可比公司华海清科、中微公司、芯源微和盛美上海,大客户占比情况也能体现这一点(下图)。

图片来源:招股说明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招股说明书

但是《华财》发现,除了华海清科前五大客户占比相对较高外(2022年已降至61.86%),其余可比公司的前五大客户占比与晶亦精微第一大客户占比接近,也就是50%左右,进一步凸显了晶亦精微对中芯国际依赖度高。

进一步对收入分析,2022年,晶亦精微营业收入较2021年增长了2.86亿,同时,公司2022年向中芯国际销售收入较2021年也增长了1.88亿,中芯国际的这部分增长贡献占公司2022年营收增长金额的 66%。

中芯国际的地位显然举足轻重,其在业务上的一举一动都有可能对晶亦精微造成莫大的影响。

然而,受全球市场需求疲软、行业库存较高且同业竞争激烈等因素影响,中芯国际2023年营业收入同比2022年下降8.61%,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60.25%。

令人担忧的是,2023年中芯国际 8 英寸晶圆收入下滑、平均单价环比下降的情况,极大可能影响其后续对晶亦精微8英寸CMP 设备采购计划。

但是,招股说明书显示,截止2023年6月30日,晶亦精微上半年已从中芯国际获得1.56亿元销售收入,占过去2022年全年对其销售收入(2.52亿元)的62%。虽然晶亦精微2023年全年财报尚未披露,但想必对中芯国际的销售收入又是创新高的一年。

然而,据公开资料,中芯国际2022年和2023年产能利用率持续下降,分别为92%、75%,加之8 英寸晶圆收入和平均单价下滑,其对8英寸CMP设备真的有这么大需求量么?

梳理晶亦精微股东变化历史,《华财》发现,2022年6月入股公司的两个投资机构聚源芯创基金、中芯熙诚基金背后股东都有中芯国际的存在,两基金共计持有晶亦精微2.73%的股份。

就在上述两基金入股晶亦精微当年,即2022年,中芯国际就大幅增加了对公司的采购。这个敏感时间和特殊的身份,不能不让人怀疑,此次入股背后是否存在关于采购和业绩的相关约定或涉及一揽子交易。

此外,晶亦精微另一大客户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电科集团”),对其销售金额及占比虽然远不及中芯国际,但与晶亦精微的关系却是更为亲密。

晶亦精微前身为四十五所 CMP 事业部,而四十五所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控制的企业。

除去客户这个身份外,中国电子科技集团还是晶亦精微的实际控制人,晶亦精微的股东四十五所、电科装备、电科投资背后都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中国电科集团总计控制了晶亦精微81.90%的股份。(下图)

图片来源:招股说明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招股说明书

2020年和2021年,公司向中国电科集团销售金额分别为187.36万元和161.36万元,但是在2023年上半年,却已上浮至2243.08万元。

前五大客户集中度超85%、大客户间接入股后订单金额暴增,以及2023年上半年关联交易金额骤然上升,无不透露出晶亦精微极为依赖现有客户群体。如果公司后续不能持续开拓新客户或进一步对中芯国际、中国电科集团加重依赖,将不利于公司未来持续稳定发展。

技术先进性和核心竞争力屡遭诘问

其实,晶亦精微对股东的依赖还不止于销售业绩。

公司多位董监高等核心人员均具有四十五所的任职经历,包括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和部分董事、监事等,甚至报告期内,仍有部分员工保留事业编身份。

招股书显示,截至 2023 年 7 月 31 日,公司拥有境内发明专利 85 项、中国台湾发明专利 5 项和境内实用新型专利 3 项,总计93 项专利。其中,高达50 项是从四十五所继受取得,包括公司成立时四十五所作价出资的 6 项专利及 2022 年底转让的 44 项专利。

对于技术密集型行业,专利技术不仅是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也是上市审核关注的重点。目前,晶亦精微半数以上专利却是外部获取,很难让人完全相信其研发实力能满足白热化市场竞争的需求。

从公司的产品构成,也反映了其所面临的研发困境。

晶亦精微主营业务是为下游集成电路制造商提供 8 英寸、12 英寸和 6/8 英寸兼容 CMP 设备。

其中,8 英寸设备生产技术较成熟,收入占比也最高,但是由于第一大客户中芯国际对应产品销售收入的下滑,其后续收入稳定性存在一定风险。

12英寸CMP设备虽然被晶亦精微视为新增长点,但其技术难度相较于其他类型CMP设备也最高。

与同行业竞争对手相比,晶亦精微 12 英寸 CMP 设备仅能实现 28nm 及以上制程工艺,而美国应用材料和日本荏原可以实现 3nm 制程工艺、华海清科可以实现 14nm 及以上制程工艺(正在验证中)。

晶亦精微在首轮审核问询回复中表示,公司首台 12 英寸 CMP 设备于 2021 年 2 月 26 日开始在厦门联芯处开始验证,预计验证周期为 36 个月。

然而,二轮审核问询回复中,公司表示2023 年共有4台12英寸CMP设备实现收入,验收周期为1-7 个月, 且全部为首台机台。

据披露,同行业可比公司华海清科的 12 英寸减薄抛光一体机,新增客户的平均验证周期为 366 天。

晶亦精微这一变化颇大的验证周期着实有些奇怪。

此外,在首轮审核问询函中,交易所要求晶亦精微“说明是否存在其他技术路径或替代性产品,减薄抛光一体机是否为未来发展趋势,CMP 设备是否存在被替代的可能”。

对于这一情况,晶亦精微予以否认,并表示减薄抛光一体机是解决封装测试阶段特定整合工艺的模块集成化产品,与 CMP 设备之间不存在替代关系,该设备相较于半导制造领域市场体量较小,单台设备价值不及 CMP 设备。

但是,在罗列12 英寸 CMP 设备方面所涉的设计、制造相关技术时,晶亦精微却又堂而皇之地将参与国家“300mm 超薄晶圆减薄抛光一体机研发与产业化”子课题作为自己技术储备丰厚和研发实力雄厚的证明。这很难不让人迷惑,减薄抛光一体机及相关研发技术,到底是不是未来发展趋势之一及行业内技术先进性的研发实力象征?

在二轮审核问询函中,结合晶亦精微“进入12 英寸 CMP 设备市场时间较短、制程工艺落后于国内外竞争对手、华海清科 2022 年已取得中国大陆 28nm 及以上 12 英 寸 CMP 设备市场 46.66%占有率”等情况,交易所又再次诘问“发行人12 英寸 CMP 设备是否存在市场开拓不利、市场空间受限”以及“是否具备独立持续研发能力,是否对控股股东存在依赖”。

交易所的追问一举切中晶亦精微痛点,公司12 英寸 CMP 设备订单仅为8台,截止2023 年底,完成产品验收并确认收入的仅4台。

事实胜于雄辩,12英寸CMP设备能否为业绩带来新的增长点?公司又能否大力开拓新客户,摆脱对中芯国际、中国电科集团等股东客户的依赖?这一切都需要时间来验证。因而《华财》大胆猜测,晶亦精微想完成证监会注册程序,还需要经历些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