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薇:四川传媒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影视艺术与网络视听。

大型新编历史川剧《梦回东坡》,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挖掘本土巴蜀文化内涵,坚持古为今用,让更多人了解到巴蜀文化魅力,增强了巴蜀文化的影响力。

梦回东坡》立足苏东坡的人生故事,聚焦苏东坡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巧妙结合川剧艺术特点,打造出苏东坡诗意梦幻的奇幻人生。苏东坡和川剧艺术的结合,打造出独特的巴蜀文化IP,是一部观照当今文化需求的作品。同时,《梦回东坡》折射出巴蜀文化浓烈的文化自觉,寻根传统文化找到现代表达,这对四川文化和川剧艺术都是创新性的发展和传播,也是讲好四川故事的有益载体。

豁达游戏人生:四川人精神风貌体现

跨越千年,“东坡热”为何能经久不衰?其主要原因大概在于苏东坡丰厚旷达的人格魅力。他的一生是精彩的,也是坎坷的。他的自我和解的超脱智慧,对当下大多数人所面对的高压环境提供了一剂精神良药。在他身上,每位观众都能找到心灵的回响。

作为四川人的苏东坡,他的历史生平及人生态度和川剧艺术的结合具有天然优势。以苏东坡为代表的四川人具有一脉相承的安逸、乐观包容的文化精神。这些精神特质延续到今天,形成四川人乐观开朗的整体性格。

《梦回东坡》展现了苏东坡为实现理想,一生仕途坎坷、命运多舛,屡次遭遇挫折和不幸的过往人生。他曾入狱为囚,贬谪黄州、惠州、儋州。但在佛道思想影响下,形成安时处顺、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他总是能以特有的人生智慧,幽默化解人生打击,保持诗意栖居的乐观态度,摆脱现实环境造成的苦闷,收无所往而不乐之效。

《梦回东坡》通过苏东坡在不同人生阶段表现出的接人待物上的特征,在面对人生得意和低谷时的态度,体现出他对人生有清楚的意识、反省和把握。不管处于什么样的情况下,他总是以高尚的人格和乐观的生活态度面对顺境或逆境,克服时代或环境造成的影响。

这种骨子里传递出的乐观豁达的精神力量,是对四川人精神风貌的展现,让观众感受到独属于四川人的坚韧和毅力,这也是该剧想通过苏东坡这一人物传递的重要内容。同时,《梦回东坡》在讲述苏东坡人生故事时表现出戏曲中少有的开放、自由、快乐的“游戏精神”,受到“游生代”年轻观众的欢迎。

“接地气+跨时空”:川剧艺术的体现

地道方言渲染烟火气。

川剧艺术注重从心底散发出的情感张力,表现方式直白且真挚,观众能深入感受到人物的喜怒哀乐。川剧的直白表达主要构成为四川方言的使用。《梦回东坡》选择让人物全程说四川话,还时不时插入方言俚语,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四川方言的使用增强了该剧的烟火气,将苏东坡这一历史上的大文豪进行祛魅化处理,让其更接地气,更具川味,更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在表现苏东坡的赤壁之行时,苏东坡妻子王闰之用四川方言说“七月的一天,正是擦黑擦黑的时候,霉铺烂扎的苏东坡和几个鬼眉鬼眼的朋友,坐船来到赤壁,到处麻麻杂杂,黑咕隆咚……”之后,剧中地道方言频繁出现,“爆眼子老汉儿苏东坡”“衣裳裤儿打得来焦湿”等川剧化表达,充满了幽默诙谐的气息,喜感十足,尽显川剧张力。

另外,《梦回东坡》还将地域特色浓郁的四川方言和民间音乐巧妙融合在一起。全剧音乐与唱腔,流畅动听,古韵古香中透着旷达的悠扬和婉转,形成通俗悦耳、易传易唱的特点。

“梦境”设置跨越现实时空。

《梦回东坡》的故事主要以年老迟暮的苏东坡的“梦境”展开,展开对自己人生过往的追溯。其中,以8场剧闪现苏东坡一生中的重要事件,重点讲述在黄州、惠州、儋州的故事,也讲述了在四川的人生过往。

梦境叙事结构是话语的结构,也是无意识叙事的结构方式。梦境以其虚中有实的奇幻特性,给予造梦者穿越古今的契机。戏曲是一个理想的造梦舞台,梦境让创作者有了安全的表达空间,以承载他们不合时宜的怀旧与天马行空的假想。

在梦境的背景设置下,《梦回东坡》打破时空束缚,建构起超现实的时空表现,使该剧具有现代化、前卫化的风格气质。在历史时空和虚构时空的结合下,让该剧更具有可看性。在再现《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一经典时,曹操、周瑜、诸葛亮与苏东坡跨时空相见,呈现出让观众动容的名场面。

另一方面,中国文人们乐此不疲地在作品中编织梦境,或承托他们对过往的追忆,或寄寓对未来的畅想,以期弥补现实的缺憾与空虚。而苏东坡本身就创作过大量的关于“梦”的诗词,并感叹“人生如梦”。《梦回东坡》中的台词谈到“梦里依稀,平生事,细数风流多趣……恍惚间,斯人匆匆如玉”,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苏东坡在面对颠沛流离的人生时,始终保持超脱释然的人生态度原因。以梦境作为故事的结构设置,也和苏东坡的人生哲思不谋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