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作者 / 姜天涯 顾 筝

不止一次采访中,听到年轻人感慨,上海的爷叔阿姨好爱喝咖啡。 但当我们走进星巴克采访时,才发现他们喝的也许不是咖啡。 而是消逝的弄堂时光,以及由死亡迫近带来的人生观改变——“想穿点”。

01

选择星巴克采访,因为它数量足够多,在上海拥有超1000家店。而且走进去,总能轻易地见到合适的采访对象。

早上,星巴克里不乏对着电脑、开着晨会的打工人。

但是到了下午,在那些已经开了10年朝上的星巴克里,大概率会遇到几桌爷叔阿姨。

有爷叔单吊,独自玩着手机斗地主;

也有爷叔不停换位置,在星巴克一坐大半天,不玩手机就望野眼;

还有两个小姐妹闲聊天气、聊儿子晚上来不来吃饭,感慨工作日咖啡馆里“人也嘎多”。

新世界商场内的星巴克,点评上已收录17年,环境是开放式的。

某个周五下午,两个阿姨闲适地坐在沙发上,看着像姐妹,却是两代人。

“伊是我阿姨,今年68,比我大10岁,是姆妈最小的阿妹,伊帮我带小囡一道出来白相。”李阿姨(化名)的外孙2岁不到,正是精力充沛,需要到处放电的时候。

“阿拉浦东过来,到处白相,走到哪里算哪里。”李阿姨她们这一天先在张园兜了一圈,又来到人民广场的上海博物馆,孩子觉得黑黢黢,不感兴趣。于是一行人,转战到了新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世界的星巴克

说是带小孩,但小孩此时并没有在她们身边,她们俩笃笃悠悠地喝完了星冰乐,在刷短视频。

“阿拉没事体做。小囡?伊要乘电梯,乘着乘着就能睡着,我姨夫带着呢。”李阿姨的阿姨在旁边点头,“对,我老公带。”

李阿姨对星巴克很熟悉,“以前工作时谈事情常常会约在星巴克。”她对于咖啡馆的要求是环境好一点,凳子坐着舒服点就行。

而一些年轻人对星巴克“味道淡,像饮料”的吐槽,反而是李阿姨选择的原因:“这边的咖啡味道阿拉吃得惯,有的牌子的咖啡味道涩,吃不来。

以前点咖啡都是原价,但自从女儿告诉她们有优惠券后,她们常常在平台上用优惠券点单,“用三杯或四杯的那种券,我们有时会和舅妈一起出来,大家分一分。”

李阿姨家显然是紧密型家族,正说着话,集合全家力量带的小孩,奔跑着冲过来,一把拿起桌上的空杯嗦一嗦。

“没了没了。”李阿姨忙着阻止,给他递上水杯。

和80、90后的童年不同,这一代的小孩还未识字,就知道品牌。

“小孩经过星巴克、肯德基,都知道是干什么的。阿拉说要去咖啡馆,他就往里面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网友也发现上海咖啡馆里

坐着不少爷叔阿姨

来自大众点评

李阿姨的背后,坐着76岁的汪阿姨。

汪阿姨是和女儿一起来的,当天在附近办事,汪阿姨走累了,两人就近找了家店坐下。

“今朝正好走到这里,走累了。星巴克也好,不是星巴克也好,可能都会坐下来。”

汪家女儿平常咖啡喝得不多,汪阿姨更是极少碰咖啡,因为曾经有过喝了睡不着的经历。

对汪家母女来说,此时喝的不是咖啡,而是“歇脚”,但不点饮料是不好意思的。

女儿用优惠券花49元买下了3杯热饮,“我给她吃拿铁,我吃卡布奇诺。还有一杯带回去。”

汪阿姨才正式退休6年。她40多岁的时候,进入外企工作。退休后在另一家外企又工作了十几年,2018年才第二次退休。

汪阿姨不是《繁花》电视剧里的汪小姐,但同样见证了1990年代上海的变化。她讲述自己如何在不会英文的情况下在外企生存,她说:“人生没有躺平的。”

90年代汪阿姨所在的公司就有咖啡供应,“那里的头都是海归,伊拉要吃的”。但20多年下来,汪阿姨还是没有养成喝咖啡的习惯。

02

人民公园边上的星巴克,点评收入18年。

64岁的干先生和小他一轮的朋友虞先生,正从店里走出来吃香烟。

“侬猜猜我几岁?”因为被叫了爷叔,虞先生有点不服气。

“50几岁总归有了。”

“50几岁才好叫爷叔,我40几岁呀。”

“坍上海人招势(坍招势:丢脸),40几岁长噶老。”干先生打趣道。

一段熟悉的弄堂海派清口。

两人确实是弄堂时代认识的朋友。干先生介绍:“格位是我老早打乒乓球的朋友,伊现在日本回来了。回来后,阿拉出来吃咖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星巴克人民公园店

时间一晃,虞先生出国已经20多年。再回上海,很多地方他都不认识了。

“我本来卢湾区出来的,巨鹿路,屋里住在妇女用品商店那块,现在啥地方都不认识了。”虞先生感慨。

“侬(老早)蹲巨鹿路,现在到莘庄了;我本来在四川路,现在到三林了。但是我感觉,格高楼大厦不好看,太多。”干先生感慨。

“怀念老底子哦。老早子好白相,弄堂好白相。阿姨妈妈一叫就好搓麻将了,现在叫也叫不着。”

干先生2017年搬到芦恒路,但“到现在隔壁人家姓啥也不晓得”。

“所以现在要出来呀。老朋友聚聚,就是格道理。如果现在蹲在弄堂里,要聚啥聚啦?”

20多年前,两人碰头去的是四川路上的夜排挡。

“格辰光阿拉夜里讲好吃排挡去,吃小龙虾,螺蛳嗦嗦。现在没排档了。”

“为啥道理?四川路人也没了,四川路夜道去看,像鬼城一样的。都是office,夜里下班了,人没了,居民没了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民公园星巴克内

好似一语道破天机。两人一来一去的回忆,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给出了爷叔阿姨坐进咖啡馆的终极理由——弄堂没了,大排档没了。

咖啡馆就是新的弄堂,新的大排档

而微信群是新的虚拟弄堂。4年前退休,干先生就开启了咖啡馆聚会之旅。

“阿拉现在有群的,基本上一个礼拜自家报名,2点钟吃咖啡,个末大家OK、OK、OK,不强求的。”

群有很多,有前同事、同学、打球的朋友。城市越来越大,大家居住得越来越散。聚会的场所多半在市中心,虹口的今潮8弄选择频率最高,因为那是干先生的故土。

“格地方像老土地,因为我老早学堂,(就在)中州路那边,同学(很多)就在格块。”

现在到星巴克,到外头吃咖啡,并不是讲欢喜吃咖啡。就等于有这样一个地方聚会,不点物事总归勿来赛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潮8弄的星巴克

座椅宽适

咖啡馆只是场所,喝的不是咖啡,是往日情谊,是里弄生气,所以什么咖啡馆是无所谓的。“只要是环境好的地方,随机的。圆明园路68块(的咖啡)也喝过的。退休工资有八千,没啥不良嗜好,够用了。”

而且干先生不用优惠券,只用现金。口袋里放3000元,用了多少一目了然。

聚会一周一次,2点喝咖啡喝到5点,再找个饭店吃饭,实行AA制。

“基本上(聚会)在10个人左右,因为夜里向一桌台子么,正好。”

“AA制,但是有个人负责的,伊去买单,大家扫一扫。为啥道理?格能没有负担,能够长久活动下去。”

群聚会还有一条规矩,桌上只有2瓶啤酒,不吃“硬货”白酒。

“现在老酒基本不吃了,最多两瓶啤酒。”

“大家吃的前头都讲好的,(也要)帮老婆讲好。侬万一场面上吃得太多,啥人送你回去啊?毕竟都六十多岁了,万一发生啥(讲不清)。”

“侬要吃硬货,下趟叫侬老婆来。”

03

眷恋弄堂的还有69岁的张阿姨和66岁的周阿姨。

两人工作日下午在瑞金二路、复兴中路转角处的星巴克室外坐着喝饮料。这家店点评收入18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阿姨和周阿姨用原价

买了菠萝柠力生咖

她们曾经都住在不远处的高福里,2年多前弄堂动迁,张阿姨搬去了新静安,周阿姨搬去了普陀宜川。

分的房子在嘉定、松江,她们觉得“老远的”、“远得唻”。于是拿了钱,买到了现在的居所。

周阿姨从小住在高福里,张阿姨是从顺昌路嫁进来的。一个住街面房子,一个住弄堂里,互不相识。“本身不认得的,遛遛狗么就认得了。

“遛狗辰光不吃咖啡的,遛狗么外头吃吃茶、外头坐脱歇。咖啡馆阿拉不大来的,侬不要看阿拉住在此地哦,这里阿拉老早不大来的。”遛狗时期,他们歇脚喜欢去的是“老早长乐路、重庆路的85度C”。这家店,点评上现在找不到了。

她们现在的聚会活动不是遛狗,而是去地段医院,还是原来那家。

“阿拉开药还是到陕西路地段医院,长乐路地段医院。”瑞金二路地段医院总院在陕西南路,分院在长乐路。

周阿姨坐41路来,张阿姨坐地铁1号线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乐路上的高福里

拍摄于2022年7月1日

之所以专门跑回原来的地段医院,一是有签约的家庭医生,二是故土难离。

“真的老不舍得的。有辰光阿拉过来,淮海路总归要兜一圈。不舍得,真的不舍得。”

不舍得里有生活了几十年的弄堂,也有人情。

“弄堂里好,开出门就是茄山河(上海话,聊天)。一幢房子里跑出跑进,都打招的。”

格辰光有劲,搬到新工房,赤佬也没一个的,没人讲话的,大家门关紧。

当天配完药,两人“吃饱饭没事体做”,逛到了这家星巴克,“顺便吃吃”。

这顿咖啡的时间,两姐妹还敲定了两周后的农家乐之行,“大概8个人,待10天,前两天刚刚长兴回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瑞金二路星巴克

在说完这些令人羡慕的退休生活后,两个人发出了感慨。

“老唻,没人讲话么,只好出来讲讲。”周阿姨道。

“个末年龄也不对了呀。开心点对伐,都毛70岁的人了。”张阿姨感慨的不仅是衰老本身。

“趁现在脚还走得动,出来走走。走不动么,也不出去了。”

“到底岁数上去了,有辰光想想很害怕的。老早岁数没上去,一点不觉着。自从爷娘跑脱(指去世)了,老明显觉着,接下去就挨到阿拉了。

“阿拉爷要跑脱10年了,阿拉妈也跑脱好几年了,毛8年了。”

接下来不是挨到阿拉了嘛,侬讲吓人伐啦?

没办法,想穿点。

04

不是每杯咖啡都会喝出“故土难离”的追忆,起码75岁的老胡不是。

他喝咖啡喝的是当下,要接孙子。

同样是瑞金二路的星巴克,老胡一个人坐在室外刷手机,面前是一杯热拿铁,原价33元买的。每周他来两三次,一杯是支付宝送的。“哦,你们没有对吧,大概是账户里要有钞票,可能50万以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胡坐在室外

消磨时间

老胡随身还有一个买菜神器小拖车。

拿着小拖车,就说明当天是他“上班”的日子。

“今朝轮到我接小孩,时间还早,就坐一会,看看手机,捱辰光。”今天出来早的秘密都在拖车里,“我电视里看到介绍,五里桥那边长者食堂的菜烧得蛮好的,脚爪、大排骨、带鱼……我乘公交车过去,多买几只菜,夜里向省得烧了,儿子第二天还要带饭。”

不同于为照顾第三代,老人和孩子一直同住的模式,“阿拉是到儿子屋里向上班。阿拉上三天,亲家上两天,排好班头的。”

老胡觉得这种模式不吃力,而那种一个月一换的,时间太长,不自由。老胡需要自由,需要休息天出去白相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胡的小拖车

除了像这样在“上班”路上,孙子学校旁边的咖啡馆坐下来喝一杯之外,老胡和朋友们在外面白相,也总要去喝咖啡。

老朋友们出来聚,饭吃好,还不肯马上回去,总归商场里要找个咖啡馆。1点多吃咖啡,4点多回去。晚饭不吃的,年纪大了,晚上回去危险巴拉的。”

到了老胡的岁数,人总有一种紧迫感。

我已经75岁了,老朋友们再不碰碰,不跑跑,勿来赛了,跑不动就结束了。

“像阿拉一道白相的人,也有摔了一跤就出不来的。阿拉越来越勿来赛了,同学之间聚会也越来越少了。”

05

一窗之隔,这家星巴克的室内坐进了两个阿姨,正在对着一张100元人民币推搡。

“侬不要烦了,我请侬吃呀。”身着黑色连衣裙,配红色樱桃耳环,红色皮鞋的王阿姨对小姐妹朱阿姨说。

她们俩是初中同学,“认识几十年了,现在都70岁了”。原本都住在附近。

朱阿姨家动迁后搬去了闵行,王阿姨还住在附近。

朱阿姨是来找王阿姨玩的。两人先一起去瑞福园吃饭,吃完一路走走逛逛。

“喏,伊走不动了,所以进来坐坐。否则星巴克我不要吃的。”

外国人的咖啡都老小杯的,伊不晓得哪能会搞得像缸子一样(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下午的星巴克里

总不乏爷叔阿姨的身影

图为人民公园星巴克

和朱阿姨因为心脏不好不喝咖啡不同,王阿姨是咖啡爱好者,“一个月外面吃咖啡,开销大概1000块”。

“伊讲伊退休工资吃不脱用不脱。”朱阿姨来“揭底”。

“我不够用,我还想捡只皮夹子呢。”

王阿姨最喜欢去的是襄阳北路的摩卡站,“只有那里是正宗的,杯子用过之后专门放一只‘房间’蒸汽消毒,别的地方咖啡馆再小资,我也不去的,我讲卫生的。”因为去得多,王阿姨在自己也不知道的情况下被送了优惠券。

“摩卡站最小一杯29元,但有积分的,可是我也没会员,不晓得是我经常去摄像头看到还是啥,送色拉、送鸡尾酒。我刚还在问伊,侬鸡尾酒会吃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阿姨最喜欢的咖啡店

摩卡站在襄阳北路上

王阿姨和朱阿姨年轻时都去安徽插队落户,“18岁到农村,一下子上海户口没了,白天还蛮好的,晚上变成(乡下)煤油灯了。”

等到回到上海工作,妹妹先去了澳洲,王阿姨办了探亲随后也去了。“1990年代去澳洲,随便走到哪里,都有一个很大的咖啡机,杯子、糖、奶都有,你可以自己去冲,当时一次性杯子我们在上海都没看到过呢。

王阿姨趁着探亲的时间打工挣钱,带回了上海,当时单位同事都有点意外。“他们没想到我按时回来了,说我一尘不染。”

或许因为这段经历,所以她现在每天都要喝几杯咖啡。

一天喝3杯,咖啡是美容,减脂的。

王阿姨每天早上在家喝一杯胶囊咖啡,然后兜出门,再喝一杯。

她像一个社会观察家一样,喜欢观察什么样的人欢喜排队进光明邨,什么样的人在丰裕生煎聚会。

下午4、5点她会去淮海中路755号的Manner喝一杯。

(咖啡师)小鬼头和我讲,阿姨,侬带只杯子来,好便宜5元。我想,这不是变零拷麦乳精了嘛。

王阿姨比较懂经,“咖啡不好等,等一歇,油脂就‘哗’一记下去,赛过插队落户时姆妈给我带的麦乳精。”

06

在星巴克喝下数杯咖啡后,我们大致对阿姨爷叔喜欢什么样的咖啡馆有了点了解。

顶顶重要的是环境宽敞、座椅舒适。到了退休的年纪,身上都有了岁月的痕迹。像局促的梧桐区小咖啡馆、户外椅是不行的,每次起身都形同一次深蹲,考验核心力量。

在这一条大前提下,其余的都不太重要。

因为他们是来聚会、歇脚的。

他们习惯看着菜单原价买,因为很多人都表示搞不懂优惠券,年纪大了手机看着吃力。而作为一周一次的聚会,30多元的咖啡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户外椅并不适合爷叔阿姨

拍摄于南昌路

他们不用像年轻人那样,匆匆拿走一杯咖啡,为一天的打工续命。

他们只是需要一个场所,见见老友。

只是他们曾经习惯的环境不再有。

结束这一次的采访,我们有一种模糊的感觉,习惯是被培养的。当城市变迁,商业繁荣,最终不一定是人爱喝咖啡,而是人被“挤”到了咖啡馆。这是一个很宏大的、我们无法驾驭的问题——关于城市空间的变化对人的影响。

醉翁之意不在咖啡。

说起来还是城市的变化,和一代人对过往生活方式的另类沿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多上海故事,点击下方

写稿子:姜天涯 顾 筝/

编稿子:小泥巴/

拍照片:姜天涯 顾 筝/

画图做图:二 黑/

写毛笔:杨 卓/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请给我们留言,获取内容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