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0年2月8日,杨靖宇患了重感冒。为了轻装行军,部队的帐篷、火炉早就扔掉了。黄生发和几名警卫员只好用斧子砍些树枝铺在地上。

黄生发于1920年出生于辽宁省兴京县苇子峪村的贫民家庭,因父母早逝,使他的童年饱尝辛酸。1935年3月,黄生发参加兴京县农民抗日自卫大队,因机灵勇敢,于1938年任杨靖宇警卫员。 他在一次战斗中受伤,一颗子弹始终没有能取出来。

为让杨靖宇能短暂休息,黄生发找来一块木头当枕头,让杨靖宇躺在上面,并在他身边生了一堆火。不巧,火堆上蹦出的火星,将杨靖宇的棉裤烧了个大窟窿。

黄生发把自己棉袄上的下襟撕下一块,让杨靖宇补棉裤用。杨靖宇批评黄生发,你怎么撕棉袄?黄说,我棉袄缺一块,还有棉裤腰挡风。但杨靖宇的棉裤是黄的,补丁是白的,补完之后不好看。黄感觉很不好意思。杨靖宇笑着用手摸了摸补丁,说:“很好,很好,这是友谊的象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飞机从他们头顶上飞过,撒下的传单称,如果投降,整个东边道归杨靖宇管辖。黄生发捡起来递给杨司令,他看了后轻蔑地笑了笑,团了几下丢进火堆。仅剩下的十多个战士,围坐在火堆边,听杨靖宇讲他的革命经历。大家随着他的话激动着,仿佛跟着他出入监狱,跟着他闹土地革命,跟着他在白区做地下斗争。

黄生发感觉在这艰难的时候,杨靖宇仍然坚毅、豪迈、沉静,他谈笑风生,这是一位忠厚而热情的好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次日下午,西北岗上突然响起了枪声,程斌的“挺进队”又追过来了。杨靖宇果断地将15名战士分成两拨突围,跟随杨靖宇的仅剩7人。

2月12日,天刚蒙蒙亮,敌人一边打枪,一边叫喊:“快投降吧,投降了有粳米洋面吃……”此时,杨靖宇一行,只有黄生发背包里有一块苞谷干粮。

“现在情况很紧急,我们分开走。”杨靖宇说。大家都不同意,表示不能离开,“死,也要死在一起。”杨靖宇耐心地解释:“多活一个人,就多一份革命力量,死在一起有什么好呢?”他当即决定,由黄生发带领三个受伤的战士往回走,并联络部队到七个顶子汇合。他自己率领朱文范、聂东华两名警卫员继续向前走。

眼看要离开跟随了几年的杨司令,黄生发十分难过,他把身上仅有的一块干粮交给聂东华,叮嘱他说:“你要好好照顾司令,我不能跟他去了。这块干粮,你看他什么时候饿了,就烤给他吃吧……”黄生发等4名伤员一一和杨靖宇握手告别,杨靖宇留给他们的最后一句话是:“要坚定、机智,坚决想办法完成任务!”。自止,黄生发等与杨靖宇永别。

2月15日,程斌率“讨伐队”搜索杨靖宇等人的行踪时,在五斤顶子北方山坳的雪地上发现了一道足迹,急忙追去。

杨靖宇毕竟几天没吃一顿饱饭,身上乏力,下午3时许,敌人终于追了上来。杨靖宇在距敌300米的地方,利用地势连续射击。混乱之机,他再次甩掉紧追不舍的“讨伐队”,但其左臂中了一枪。敌人称他“完全像巨人那样跑着,最后终于逃进密林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15日清晨起,“讨伐队”经过一次战斗,加之十几里山路的拼命追赶,被杨靖宇拖得疲惫不堪,陆续有人掉队。日军出发时队伍有600人,逐渐剩下300人、200人、100人,到16日凌晨两点钟,仅剩下50人。

2月16日上午,杨靖宇逃出包围圈,派警卫员朱文范、聂东华去附近买食物。

在江县城东南6公里的大东沟部落附近,朱、聂被敌人发现,二人牺牲。敌人在他们身上搜出了杨靖宇的印章,认定杨靖宇就在附近,于是进一步缩小了包围圈,并通告附近村民“人山打柴绝对不准携带午饭”。

一个星期没吃东西的杨靖宇只好继续辗转。2月22日,他走到濛江县城西南方6公里处三道崴子,在一个空窝棚里过夜。

2月23日下午4时左右,伪“挺进队”在三道崴子703高地发现了杨靖宇,他们一边向岩石缺口处的人影开枪,一边分左右两队包抄过去。

杨靖宇将军于2月23日壮烈殉国。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黄生发痛不欲生。寝食俱废。他决心要为杨靖宇将军报仇,仅休养了一个多月,腿伤未愈即返回部队,留在总司令部给副总司令魏拯民当警卫员。

1940年8月,魏拯民派徐哲和黄生发等4名同志一起去苏联给共产国际代表送信,报告南满的斗争情况并让黄生发留在那里治伤。1942年夏,黄生发任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一营一排五班班长。 1945年9月,任蛟河县城防司令兼保安大队长,1948年8月任吉林军区独立二团副团长,东北解放后到地方工作,1986年7月离休。1993年12月24日因病逝世,享年72岁。

致敬抗联英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