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妈妈碰到这样一个苦恼:自家娃帮同学买文具垫付了5毛钱,孩子不想要,觉得连五毛钱都要很丢人。家长就陷入了纠结,逼着孩子要回来吧,怕和娃之间失去了边界感;不要吧,怕影响孩子的金钱观。

其实要处理这件事,还是要进一步了解一下事情的来龙去脉。孩子付钱的时候,有没有和对方达成了不用还的共识?是不是对方误会成不用还了?对方是偶尔一次忘了还了,还是那种一向只借不还的人?俩孩子之间是什么关系?孩子是不是为了面子委曲求全,实际对这5毛钱耿耿于怀?是不是孩子根本不在意这5毛钱,只是家长自己在加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具体情况都不详,就不可能有一刀切的处理方式。因此无论如何,“逼着孩子要回来”都是不可取的。况且能有“觉得连五毛钱都要很丢人”这种想法的娃,基本上至少上小学了,很可能是小学高年级甚至中学。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娃,家长连5毛钱的零花钱都横加干涉是没有边界感的。

“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固然是非常美好的社交规则,但是在这世界上,你就是会遇到形形色色的有借无还的人。这样的人是如此之多,以至于机会人人都会碰上。

那么如果不幸命中了这种人,是不是应该索要,什么情况下应该索要,以什么方式进行索要,这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功课;针对不同的情况,不同的人,每次的处理方式可能都不尽相同。

因此别人借了不是多值钱的东西没有还,不好意思要了,这在大人的世界里也是一种非常正常的处理方式,不可以简单粗暴地定义为“错”或者“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在这个事件中,家长应当是一个轻度的参与者,引导孩子思考:

对于金钱,什么时候应该计较?什么时候应该大方?什么时候可以作为帮助他人而慷慨解囊?

借钱之前是不是应当和对方订立清楚,这钱算是“借的”还是“请客”?

如果对方就是不还,自己能否承受这个损失,愿不愿承担这个风险?

跟对方索要时,应当采取怎样的态度?怎样的表达方式?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这些问题可以抛给孩子自行进行思考和决策,至于娃最后怎么做,完全是娃的自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件事中,更重要的是引导孩子客观认识“面子”。

面子只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反映了个人希望在他人眼中获得尊重和认可的愿望。适当维护自己的“面子”,是自尊心强的表现,但是要把握好度,不要“死要面子活受罪”。

比起面子,更应当追求的,其实是更深层的、更稳定的东西——自尊心

无论如何,对娃来说,这么早就有处理这类事情的机会,这真的很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