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书是明朝中期官员,出生在四川遂宁人,于弘治三年考中进士,授职为郯城知县,后来改任为工部主事,再后来又改任户部主事,一段时间后,升为户部员外郎。

弘治十六年,云南发生日食和地震,朝廷命令侍郎樊莹前往视察,经奏准罢免了三百多名监司以下的官吏。

对此,席书上书表示反对,他认为:“云南省之所以出现灾异,其来由是在于朝廷,不在云南省自己,就如同人元气存在内伤,然后四肢才长出疮疤一样。朝廷是国家的元气所藏之处,云南只是四肢而已。怎么能撇开生成毒气的根源不管而专门去医治四肢上的小毛病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朝廷中内府吃闲饭的冗官有多达几千人,投机而做校尉的有多达几万人,很多皇亲不断吞并百姓的田地,很多宦官又不停地派出为官。上天所降下来的灾异只是偶然间在云南出现而已,如此想拿远方的当地官吏来抵罪,哪有这样的道理?如今莹充当巡察,没能力弹劾外戚和大臣,却去考核、罢免云南的地方官吏,这是舍本逐末做法。我请求陛下把我所说的这些弊端全部予以革除!”

当时孝宗皇帝,并没有采用他的主张。

到了武宗皇帝时期,席书先后担任过河南佥事、贵州提学副使等职位。

期间,恰好王守仁被贬任龙场驿丞,席书心里很欣赏王守仁的才华,便积极选取州县子弟,请王守仁教育他们。

后来,席书经过几次升迁后,其又做了福建左布政使。到了宁王朱宸濠造反的时候,席书又紧急招募了二万士兵前往讨伐。

等到席书的部队来到江西的时候,宁王朱宸濠已经被平定了,于是乎只能无功而返回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久后,席书以右副都御史的名义前往巡抚湖广。期间,宦官李镇等人假借进贡和御用食盐为名,大肆搜刮民财,席书果断上书揭发了他们。

到了嘉靖元年的时候,席书改任为南京兵部右侍郎

当时,长江南北大闹饥荒,席书奉命到江北赈济灾民,命令各州县每十里设一个难民篷,煮稀粥供应难民,成功让很多灾民的性命得以存活。

当初,席书还在湖广任职的时候,听到朝廷内部正在激烈讨论关于“大礼”的事情,迟迟没有落得一个定论。

席书成功揣摩到嘉靖皇帝的心思,便同张璁、霍韬等人站在一边,一起支持嘉靖皇帝推尊自己生父兴献王为皇考的想法。

席书曾经上书表示:“礼臣再三坚持己意上奏,并没有错。但是礼应以人情为根基,陛下作为尊贵的天子,亲生父母假如没有尊称又怎么行呢?所以尊崇亲生父母为帝、后,告慰双亲,这是不可抑制的感情。为现在考虑,应当定兴献王的尊称为“皇考兴献帝”。另外在宫廷中间为兴献王立庙,逢年过节祭祀过太庙以后,仍旧用天子之礼在宫廷中祭祀兴献王,这或许是处理这个问题的一种方式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席书这个奏议写好后,还没上呈的时候,他发现朝中大臣正在竞相攻击张璁的意见为邪说。这让于张璁意见相同的席书感到很害怕,不敢往上呈交,但私下里将这份奏疏给桂萼看过,桂萼也同意他的意见。嘉靖三年正月,桂萼写了一篇奏疏连同席书这一篇奏书一起交了上去。嘉靖皇帝看过后很高兴,催着召席书进京问话。

但不久后,嘉靖皇帝又传下诏书,改称献帝为本生皇考,就停止了对席书的召见。

当时正好礼部尚书汪俊因为争论建庙一事被免职,嘉靖皇帝便转而传下一封特别诏书让席书接替汪俊的位置,当上了礼部尚书。按照以往的惯例,礼部的一个尚书两个侍郎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通过翰林官提拔任用而来。

所以这个时候,满朝大臣对于席书的任命很不满意,大家开始纷纷上书攻击席书,直至诋毁他在江北赈济灾荒时不成样子,私人侵占了很多钱财。

而席书这边也一再辞谢这个任命,又抄录他写的《大礼考议》递了上去,并且请派遣官员去检察他赈济灾荒的情况。

嘉靖皇帝为此派司礼中官,户、刑二部侍郎,锦衣指挥前往检察,同时更急切地催席书入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等到席书走到德州时,就听说有很多朝中大臣因为在宫门外跪地哭谏,所以被全部关进了诏狱。

席书这时飞章上书表示:“两种意见相对立,必定有一对,有一错。陛下选用对的意见,而对不正确的意见也不要太计较。请宽恕那些大臣的过错,让他们改过自新好了!”

嘉靖皇帝对此没同意。

那年八月席书入朝后,嘉靖皇帝格外地加以慰劳。

过了一个月,朝廷组织大臣们进行“大礼”的讨论,席书递上奏章表示:

“能体现三代王位传承的大义,并超出汉、唐入继王位全靠私人好恶的办法,莫过于我朝的《祖训》了。《祖训》说“:朝廷如果没有太子,哥哥死后,一定要让弟弟继位。”这样说来,继位的人实际上是接续王统,而不是过继给人当儿子。”

“由此,陛下的伯父自然应该称为皇伯考,陛下的父亲自然应该称为皇考,陛下的哥哥自然应称为皇兄……世上没有两样真理,就如同一人没有两个父亲。孝宗皇帝是陛下的伯父,应称为皇伯考。昭圣皇太后是陛下的伯母,应称为皇伯母。献皇帝是陛下的父亲,应称为皇考。章圣皇太后是陛下的母亲,应称为圣母。武宗皇帝仍旧称为皇兄,庄肃皇后应称为皇嫂。”

席书这篇奏议递上后,嘉靖皇帝便诏令布告全国,对兴献王的尊称到这时终于确定下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此,嘉靖皇帝隆重地尊崇自己的亲生父母,取得了“大礼”议的胜利。接着,朝廷内外献媚邀功的人接踵而来。

席书认为“大礼”告成,应该采取措施满足一下天下百姓的希望,于是列举了十二条刷新政治的建议递呈上去,嘉靖皇帝以赞赏的口吻做了批复。

不久后,大同发生兵变,杀死了巡抚张文锦,毁坏了总兵官江桓的大印,从监狱中放出原先的将领朱振,让他代替江桓。

嘉靖皇帝选择迁就叛乱士兵,就此任命朱振做总兵官,指示礼部铸造新印。

席书对此坚持反对意见,与主动内阁大臣发生冲突。

当时内阁大臣中,费宏、贾泳等人都不喜欢席书,而席书心里也不喜欢他们,于是极力推荐杨一清、王守仁入阁,并且表示:“现在朝中的大臣都才能平平,没有可以与陛下共商军国大事的。平定天下祸乱,成就一代功业,非用王守仁不可。”嘉靖皇帝对此表示:“席书,你作为朝中大臣,应当提出不寻常的策略出来和我一起度过现在的难关才是,怎么能以才能一般来推诿呢?”

于是,王守仁最终没能到朝中掌权。

嘉靖四年,光禄寺丞何渊请建世室,以便在太庙中祭祀献皇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嘉靖皇帝传令礼官一起讨论,席书人等递上奏议表示明确反对:“按照《王制》的规定,‘天子的宗庙有七座,太祖之下左右各设三座,共七代’。周朝时因为文王、武王建立过伟大的功勋,才在宗庙里为他们另立世室,与后稷的庙一起都百代不许迁移。”

“我朝明太祖为四代祖宗设了庙,德祖的庙在北边,后来改为一庙之中另开房间祭祀。讨论祭祀远祖时就把太祖比作文王设立世室,太宗比作武王也设立世室。”

“现在献皇帝是以藩王身份追加的皇帝称号,何渊竟想把他和太祖、太宗相比,在太庙里设立世室,这很没根据。”

嘉靖皇帝对此没有做什么批复。不久后,张璁也递上专门的奏章,极力说不行,席书也多次上书,和张璁的意见一致。

嘉靖皇帝很有些不高兴,批评席书,说他害怕闲话,文过饰非。然后才决定另为献皇帝设立祢室,关于设立世室的讨论也终于结束了。

席书因为讨论“大礼”一事受到嘉靖皇帝的信任,被提拔为亲近的大臣。当初进呈《大礼集议》,已加官太子太保,不久后因为《献帝实录》成书,升为少保。

嘉靖皇帝对他特别眷恋和照顾,很多内阁大臣都没法和他攀比。

可是,席书很快就得病了,导致其没有能力办事,便多次上书请求退休,举荐罗钦顺接替自己。

嘉靖皇帝每次都安慰和挽留他,不准他退休。

后来随着病情的加重,席书更加坚决要求退休,嘉靖皇帝传令给他加官武英殿大学士,在京城赏他一处住宅,并且和在任时一样支取官俸。席书在刚刚接到这个命令就死掉了。朝廷追赠他为太傅,谥文襄,任用他一个儿子做尚宝丞,这是在整个大明王朝的历史上,都是少有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