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女士是我院的一位“老病友”,多年前她在我院行卵巢癌手术,术后基因检测显示BRCA1和MLH1突变。BRCA是遗传性乳腺癌-卵巢癌综合征(HBOC)的致病基因,携带这种基因的患者,乳腺癌和卵巢癌的风险显著增加,还面临其他肿瘤的风险。

近日,刘女士的姐姐因乳腺癌接受完手术,乳腺科医生建议对方做基因检测,刘女士才猛然想起来我们多年前的建议。她急忙来到妇科门诊进行咨询:“张医生,之前您让我女儿查那个什么基因,我一直很害怕去查,现在我姐也乳腺癌了,万一她们真的跟我一样,那怎么办呢?她才23岁,不能轻飘飘地说切就切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女士的担忧也是很多患肿瘤病人的担忧。

BRCA基因的突变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意味着子女会有50%左右的遗传风险,而被遗传的后代又会有一半的可能把突变的基因传给下一代。如果是女儿获得了基因突变,那么患乳腺癌和妇科肿瘤的风险的确会升高。那有人会有疑问,那儿子也会受影响吗?答案是会的,携带BRCA1/2突变的男性比其他男性更容易患乳腺癌、前列腺癌和胰腺癌。

基因无法改变,基因突变就是终将患癌吗?

不是的。癌症风险增高≠这辈子一定患癌。我们仍然可以通过3大措施去预防:

1.早期筛查。高危女性可以考虑在30岁开始定期的卵巢癌筛查,筛查项目包括血清CA125及经阴道超声检查(有性生活女性),每3~6个月筛查1次。从18岁开始进行乳房自检,25岁开始每6个月进行乳腺磁共振成像(MRI)检查,从30岁开始每6个月进行乳腺钼靶检查。

2.药物预防。有研究显示,口服避孕药能够降低BRCA突变携带者50%的卵巢癌发病风险,但对BRCA突变携带者的乳腺癌发病潜在风险仍存在较多争议,药物使用的安全性仍然需要进一步证实。

3.降风险手术。女性可以选择手术切除乳房和/或卵巢和输卵管(RRSO)。第一种选择可能会降低90%患乳腺癌的概率,第二种可能会降低75%—80%患卵巢、输卵管癌及原发性腹膜癌的概率。其中RRSO分两种不同时机:对于完成生育的高危BRCA1突变携带者行预防性手术的年龄为35~40岁、BRCA2可推迟到40~45岁。

怎样让后代

不受遗传影响?

当有明确的肿瘤突变基因时,如常染色体的显性遗传突变,可以通过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筛选出不携带基因突变的胚胎,来解下这把悬于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卵巢癌还有什么

已知的遗传综合征?

卵巢癌相关的遗传综合征有遗传性乳腺癌卵巢癌综合征(BRCA1/2、HR)、林奇综合征(MMR:MLH1、PMS2、MSH2、MSH6)及其他肿瘤综合征伴发遗传性卵巢癌(如黑斑息肉综合征的STK11)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有卵巢癌需要查基因吗?

不是的。卵巢癌、内膜癌、宫颈癌是妇科三大癌症。

子宫内膜癌相关的遗传综合征有林奇综合征(MMR及EPCAM基因)、PPAP(POLE和POLD1基因)和考登综合征(PTEN基因)。

对于宫颈癌来说,其病因是HPV的持续感染,目前暂无相关易感基因的报道,因此不考虑遗传性,不需要查基因。但推荐PD-L1表达检测用于指导宫颈癌患者免疫治疗。

基因除了指导遗传干预

还有其他用处吗?

可以指导靶向用药、免疫治疗和指导预后。

推荐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患者均进行NTRK融合基因检测,指导“替尼”类靶向药的选择。

在子宫内膜癌患者中,对于III/IV期或复发性浆液性癌,推荐HER2基因检测,指导靶向药的治疗。

卵巢癌中,HRD检测也被强推荐,不单指导用药,国家下达的报销限制里,某些药物的报销额度,也根据这个基因的表达与否有明显的差别。

在子宫内膜癌中,基因检测还可以用于其分子分型,指导预后及复发风险评估。

哪些人群需要检测?

高危人群:

如果你有一个(或多个)一级或者二级亲属有以下任何一种病史,通常建议进行遗传性乳腺癌和卵巢癌的遗传咨询和检测。

★女性在45岁之前诊断为乳腺癌

★女性在60岁之前诊断为三阴性乳腺癌

★乳腺癌和卵巢癌都发生在同一个亲属身上

★双侧乳腺癌

★男性亲属患乳腺癌

★卵巢癌,输卵管癌及原发性腹膜癌

★同一家族中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一级或二级亲属患有乳腺癌,或任何年龄的高级别前列腺癌。

一级亲属=父母,兄弟,姐妹,孩子;二级亲属=(外)祖父母、姑姑(姨母)、叔叔(舅舅)、侄子(外甥)、侄女(外甥女)及同母异父或同父异母的兄弟姐妹。

所以,基因检测就跟您的身高、相貌一样,虽有遗传性,但也不必过分担忧,有突变不意味着一定会患病,即便有高风险,我们依然可以通过密切的体检以及预防性的手术来早发现,早预防。对于下一代也有机会通过试管婴儿技术来解下这把悬于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