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互联鱼

原本在汽车领域合作颇深的欧洲,突然也要对中国电动车出口“动真格”了。欧洲计划从今年7月开始,拟在目前10%的关税基础上,对从中国进口的纯电动汽车加征17.4%至38.1%不等的“临时反补贴税”。

关于这次加征关税的原因,业界众说纷纭。有人认为这是欧洲为了保护本土车企而采取的一种贸易壁垒手段;也有人分析出了一些离谱的论调。但不管怎样,关税的提高势必会增加中国电车在欧洲市场的销售成本,从而影响到企业的利润和市场份额。

近年来,电动汽车(EV)成为了全球汽车市场的新宠儿,而我国车企凭借技术实力、丰富的产品线和价格策略,成为了不少消费者心目中的首选。可没想到的是,就在中国电车在海外市场风生水起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关税风波,给这一热潮泼了一盆冷水。

不过根据报道来看,对于税率的高低,欧洲内部并未达成一致意见。

尤其是作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的德国和德国汽车巨头急了,纷纷表示反对。而且6月21日,德国权威汽车专家也表示,欧盟的做法非常“愚蠢”,不仅无助于保护本国企业,还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国际贸易环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德国在此前一直主张与中国市场保持良好的经贸关系。在这次关税问题上,德国的意见是仅将税率提升到15%,甚至保持不变。这一立场体现了德国对中国市场的重视,也为未来中欧之间的贸易谈判留下了余地。

但与之相反的是,法国作为欧洲另一大经济体,却希望将关税提升至30%。可以看到,这一提议的背后是法国对本国汽车产业的保护主义倾向。

从旁观者视角来看,这种单方面的保护主义行为真的能挽救本土车企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过高的关税首当其冲损害的是法国消费者的利益,还会导致法国车企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

再来说说德国为何在这次关税问题上表现出相对温和的态度。

据权威媒体报道显示,隶属大众旗下的奔驰、宝马、奥迪为代表的德国豪华车品牌在中国市场的表现来看,足以说明中国市场对于德国车企的重要性。

奔驰CEO表示正在将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作为其2025年开始的电动汽车转型的中心;宝马已在中国建立了德国总部之外最大最完备的研发体系;据《经济观察报》报道奥迪将最先进的电动车在中国投产,并在中国完成全球首发;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换句话说,如果我国也对德国豪车采取报复性关税措施,那么德国车企的损失将无法估量。因此,从自身利益出发,德国也不希望看到这种局面。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面对欧洲的关税挑战,中国车企随即开始积极调整战略,寻求应对之道。

比如,一方面以比亚迪、奇瑞和上汽为代表的中国车企纷纷在欧洲设厂。虽然这样做会提高制造成本,但却可以节省一大笔运费和可能的关税。这种“以空间换时间”的策略不仅有助于减轻关税带来的压力,还能为企业在欧洲市场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以比亚迪为例,2023年年底就已经在匈牙利建立了其在欧洲的第一家工厂。该工厂不仅将为当地创造大量就业机会,还将成为比亚迪在欧洲市场的重要生产基地。

同时长城汽车也在积极与匈牙利政府进行谈判,计划在该国设立新厂。此外,奇瑞汽车则选择了投资西班牙,接管了当地一家日产汽车的工厂,并计划在今年四季度投入生产。这些举措无疑展示了中国车企在欧洲市场的雄心壮志和长远规划。

另一方面,中国车企也在加强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的提升。通过不断推出具有竞争力的新产品和优化服务网络布局,中国车企正努力在欧洲市场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口碑效应。

所以中国车企通过这种“软硬兼施”的策略将有助于抵消关税带来的不利影响,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当然咱们也不能小看了欧洲市场的消费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计划加征关税,但中国电车在欧洲还是有着不小的吸引力。毕竟中国电车在性价比、续航里程和技术创新等方面都有着不小的优势。只要咱们的产品够硬气,就不怕在市场上拼不过别人。

正是因为如此,欧洲虽然想挡一挡咱们电车出海的脚步,但也不敢太放肆,毕竟中国市场这块大蛋糕,他们也馋得很。要是真惹恼了咱们,两边贸易战一开,那可是两败俱伤的局面,谁也不想看到。

你有张良计,我也有过墙梯。

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记得分享,写下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