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 宁成缺

来源|博望财经

妙可蓝多正面临一场深刻的业务变革。

6月12日,公司宣布将以4.48亿元的现金全面收购蒙牛旗下的蒙牛奶酪业务,这意味着蒙牛将其奶酪业务的全部控制权交到了妙可蓝多手中。如本次交易成功完成,蒙牛奶酪将成为妙可蓝多旗下的全资子公司,纳入公司的整体财务报告之中。

尽管妙可蓝多自成立之初便迅速崛起,成为中国奶酪行业的领军企业,但自从与蒙牛联姻以来,其业绩却呈现出下滑的趋势。

截至文章发稿,妙可蓝多的股价为12.77元/股,自2021年5月的高点以来已经大幅下跌超过80%,市值累计蒸发超过360亿元,目前市值仅剩65.39亿元。大股东蒙牛也因此面临至少20亿元的账面浮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蒙牛入股妙可蓝多到奶酪业务完成整合,这四年多的时间里,妙可蓝多的股价经历了从巅峰到低谷的剧烈波动。作为曾经的“奶酪茅”,妙可蓝多也面临着营收增长停滞和转型的艰难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此次“内部整合式并购”能否成为妙可蓝多触底反弹的契机,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01

妙可蓝多为何收购蒙牛奶酪?

妙可蓝多近期收购蒙牛奶酪的决策背后,其实与其近年来业绩的下滑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2022年开始,妙可蓝多的营收增长速度就出现了大幅下降。到了2023年,其营收同比下降16.16%,降至40.49亿元。同时,其归母净利润和扣非后归母净利润降幅更大,分别下降了53.9%和89.63%,仅为6344万元和717万元。

这是妙可蓝多上市后首次营收、利润双降,也使其成为去年业绩下滑最为严重的规模乳企之一。

深入观察妙可蓝多的业务结构,我们可以发现,其三大业务板块——奶酪、贸易、液态奶,在2023年均出现了营收下滑的情况。其中,奶酪板块收入31.37亿元,同比减少18.91%,是下滑幅度最大的部分,“奶酪茅”的增长神话不再。

这份“最差业绩”甚至引来了监管部门的问询。上交所问及,为何2023年公司分季度业绩波动较大且与往年相比差异较大?妙可蓝多并未给出详尽的解释,只是简单归因为市场变化、原材料市场行情变化和汇率波动等因素。2024年第一季度,妙可蓝多营收还在下滑,同比下降7.14%。

Choice 数据显示,继蒙牛在2024年3月再次增持妙可蓝多后,其持股比例已经达到了36.51%,成为第一大股东。由于妙可蓝多股价的持续走低,蒙牛被外界调侃为“最粗的韭菜”。

在这样的背景下,蒙牛显然需要寻找一种方式来挽救妙可蓝多的业绩,同时也保障自己的投资利益。此时并购成为一种好方法,一是可以刺激妙可蓝多的市值,二是能够保证其体量和稳定性。

此外,奶酪作为乳制品中最具成长性的品类之一,在我国的市场渗透率和市场占比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因此蒙牛希望通过此次收购,进一步扩大妙可蓝多在奶酪市场中的先发优势。

而另一个原因就是,蒙牛在入股妙可蓝多时曾做出过承诺,将在定增完成2年内将奶酪业务注入妙可蓝多。同时,妙可蓝多也会在3年内通过资产处置等方式退出液态奶业务。简单理解就是,蒙牛不再做奶酪,妙可蓝多不再做液奶。

但事情进展过程中也遇到过一些阻力。2023年7月8日,蒙牛2年承诺即将到期之际,公司表示因部分奶酪资产之前存在境外股东,股权刚刚完成境外交割,内部重组及团队整合仍未完成,尚未达到注入上市公司条件,故申请延期一年。

如今延期时限将至,收购蒙牛奶酪也显得顺理成章。只是这份内部整合式并购,真的能救妙可蓝多吗?

02

妙可蓝多能触底反弹吗?

这一决策对双方来说,确实是一步好棋。

两者的主营业务聚焦于奶酪市场,其中蒙牛奶酪在2023年和2024年一季度分别实现了12.74亿元和2.11亿元的营收,而妙可蓝多2023年的收入则高达40.49亿元。随着合并的完成,蒙牛奶酪在营收端能为妙可蓝多带来显著的增益。

妙可蓝多对此次交易持积极态度,认为这不仅能够增强公司的盈利能力,进一步巩固其在奶酪品类中的领导者地位,还将增强投资者对公司发展的信心。据凯度数据显示,2023年妙可蓝多在中国奶酪市场的占有率超过35%,奶酪棒市场占有率更是超过40%,稳坐行业头把交椅。

从资金层面来看,妙可蓝多计划使用自有或自筹资金来完成收购,这一举措既避免了使用募集资金可能带来的风险,也展示了公司较强的融资能力和稳健的财务状况。同时保障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

整合完成后,蒙牛的品牌渠道、供应链体系将为妙可蓝多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发挥协同效应。特别是在采购供应链方面,妙可蓝多可以利用蒙牛在欧洲的供应链资源,如丹麦、瑞典的阿拉乳品公司,从而确保稳定的稀奶油及原奶供应,并更快地把握上游低价原奶的供应机会。

对于蒙牛而言,此次整合也带来了诸多好处。妙可蓝多作为其最大的奶酪业务,合并后将由妙可蓝多统一运行,这不仅有助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还能避免重复投资,使企业资源更加聚焦于应对市场竞争。

此外,这一举措也符合蒙牛新总裁高飞强调的扁平化管理理念,有助于降低内部管理成本,提高整体运营效率。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蒙牛奶酪目前尚处于亏损状态,2023年及今年第一季度的净亏损分别为337.39万元和295.25万元,这无疑给妙可蓝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尽管妙可蓝多表示此次收购将全部由公司自有或自筹资金承担,不涉及任何形式的募集资金,但收购仍将显著增加妙可蓝多的财务压力。截至2023年底,公司资产负债率为37.03%,账面货币资金23.96亿元,对应的长短期债务合计为14.68亿元。

在资本市场方面,尽管收购消息公布后妙可蓝多股价短暂上涨,但随后持续下跌,显示出投资者对此次收购的谨慎态度。

综上所述,蒙牛与妙可蓝多的整合虽然为双方带来了诸多机遇,但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未来双方能否实现“负负得正”,还需看其能否有效整合资源、应对市场变化。

03

妙可蓝多也很努力

妙可蓝多首推的儿童奶酪棒,成为现象级产品。早在2021年,妙可蓝多的毛利率就攀升到了38.14%,这一成绩远超传统液态奶市场的毛利率水平。即使是巨头如伊利、蒙牛,其毛利率也仅在35%左右徘徊,而区域乳企如三元、光明的液态奶毛利率更是鲜少超过30%。

奶酪市场的潜力巨大,华安证券研报预测,基于液态奶消费量的30%计算,中国奶酪消费量有望实现六倍以上的增长空间。中国奶业协会也制定了奶酪行业“三年行动方案”,目标到2025年全国奶酪产量达到50万吨,零售市场规模突破300亿元。

因高利润率和高增长特征,这一细分赛道吸引了众多乳企和资本的关注,包括伊利、三元、光明等传统乳企,以及妙飞、奶酪博士等新品牌,纷纷涌入奶酪赛道,希望分得一杯羹。

为了应对奶酪赛道内卷、增速放缓的挑战,并购之外,妙可蓝多也在想点子自救。

首先,该公司推出了多款常温奶酪产品,通过低价策略进军下沉市场,以扩大市场份额。其次,该公司加大了B端业务的投入力度,尤其是餐饮工业系列产品的销售量显著提高。最后,妙可蓝多还推出了针对成人市场的奶酪产品,试图将受众群体从儿童拓展至成人。

尽管妙可蓝多在拓展新场景、新赛道方面付出了不少努力,但转型过程中也并不算顺利。

奶酪之所以风靡全国,就在于消费者认为奶酪比牛奶更加有营养,所以愿意为其支付高溢价。常温奶酪产品就需要有更低的售价、更长的保质期,这就必须添加一些添加剂,如反式脂肪酸。

近期,就有消费者质疑妙可蓝多常温奶酪产品配料表中的“食用油脂制品”为“反式脂肪酸”,并对妙可蓝多未进行明确标注表示不满。

而随着新茶饮市场的竞争加剧,上游原材料厂商也面临着低价竞争的压力。这导致妙可蓝多餐饮工业系列的毛利率在逐年降低,从2022年的13.56%降至2023年的12.27%。尽管餐饮工业系列是三大业务中唯一增长的板块,但增长率仅为7.61%,难以支撑整个业务生态的良好运行。

此外,妙可蓝多瞄准的成人奶酪这一市场也竞争激烈,如百吉福已经推出“一小芝”“一杯芝士”定位成人芝士甜品;莫斯利安之父郭本恒创立的酪神世家,同样定位女性推出“五维素颜奶酪”;贝勒中国旗下品牌凯芮定位年轻女性,推出“Kiri甜心小酪”……成人奶酪零食赛道竞争已进入白热化,姗姗来迟的妙可蓝多优势不大。

值得一提的是,奶酪棒的生产门槛并不高,消费者可以通过简单的教程在家自制奶酪棒。在消费降级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选择自制奶酪棒,既便宜又安全。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未来整个奶酪市场将进入一个全方位、多维度、强竞争的阶段。妙可蓝多作为行业领军者,既要守住其在儿童奶酪棒市场的领先地位,又想开拓新场景、新赛道。只能说,前浪高挺,后浪汹涌,留给妙可蓝多的时间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