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樱子 编辑:阿若

来源:壹点灵心理

ID:yidianling0

热播剧《玫瑰的故事》里,有一个场景让我印象很深。

苏苏靠自己在北京买下第一套房,交房那天她喜极而泣,掏出口红,在墙上写下了一个大大的“苏”字。

她的原生家庭很不幸,婚前独立买房,是她给自己的安全感。

男朋友黄振华却不理解。

他质问苏苏为什么不提前商量,觉得苏苏不信任他,把他当成了外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电视剧《玫瑰的故事》

现实中,独立买房确实成为了很多单身女性的选择。

根据58同城、安居客在今年3月发布的《2024女性置业调查报告》,自已攒钱出首付买房的女性占比有所提高。

其中未婚女性占比最高,达到45.5%。

我身边也有不少女性朋友买了房,问其原因,一位朋友回答,

“就是想有一个家而已。”

轻声细语背后,是她这么多年为了买房吃的苦,和为了买房的内心挣扎。

今天,我们一起来聊聊:

那些拼命买房的女孩们。

01

拼命买房

只为有个家

贝壳之前出过一个调查:

女生婚前为什么要有一套自己的房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贝壳研究院)

48%的女孩答案是:

为了有个家。

我记得《和陌生人说话》有一期采访了一个姑娘,王神爱。

她小学6年级就开始偷偷存钱,准备买房子。

在采访中,她讲到小时候, 家庭条件不好,住在小平房里。

房门没有锁,窗帘永远都拉不满,她说,“我一直觉得我住在纸盒子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pexels

比物理环境的糟糕的是,家庭环境也不好。

父亲爱喝酒,醉酒之后妈妈就不让他进门,醉醺醺的父亲发脾气,踹她的门。

本身就没那么安全的环境,更不安全了。

更经常发生的是,妈妈和父亲吵架之后就回娘家了。

父亲不知道怎么照顾她,就把她到处寄养。

什么同事、邻居、领导,哪里能送就往哪里送。

可是,在别人家住着,小王神爱从来就不敢自在。

总是小心翼翼,怕给人找麻烦。

甚至连上厕所都不好意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pexels

她说自己从小就“没有家的概念”。

买房就是为了,“这个世界上有一盏灯为我而亮。”

没有家的人,对房子的渴望总是最深。

这个家并不仅仅是物理层面的。

更是心理层面的。

就像我文章开头提到的朋友,很小就被送到外公家寄养。

她说前几年总是特别想家,总想回家住。

但是后来弟弟出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pexels

她再回家,爸爸妈妈弟弟其乐融融,自己像个外人一样,那个家早没了她的位置。

有些女孩,长大后是没有家的。

嫁人后的那个家,叫做“婆家”。 结婚前的那个家,叫做“娘家”。 就算还没有结婚,她长大的那个房子,也默认是哥哥弟弟的。

所以,这些女孩们才一定要给自己一个家。

因为自己买的,才完整属于自己。

02

归属感缺失

源自有条件的爱

为什么家对我们如此重要呢?

心理学家鲍威说:家的核心功能就是“安全基地”和“安全港”。

家提供的,是一个“安全空间”。

在这个空间里,家人之间互相包容,互相支持。

每个人的感受可以在里面得到释放,互相接住,一起消化。

这背后是两个心理需求:归属感和安全感。

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

一个孩子终身,所寻求的就是两样东西; 一个叫做归属感,一个叫做价值感。

归属感和价值感无法分割。

归属感的来源,是被认可,是被接纳。

只有一个人被认可,被接纳之后,ta才会感觉到自己是有价值的。

显然,很多女孩在归属感上是丧失的。

而这,和有条件的爱有关。

说到有条件的爱,就不得不提到无条件的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pexels

无条件的爱核心是:

爱这个人本来的样子。

当一个人,仅仅因为存在本身被爱时,ta会产生很强的价值感。

相反的,当父母的爱增加了很多附加条件时,这个爱就没那么纯粹,就是有条件的爱。

比如:

你是一个乖孩子,我才爱你。 你好好学习才值得被爱。 你帮忙照顾弟弟妹妹才值得被爱。

这样的爱,存在于很多条件之下,只有完成这些要求,才能得到爱。

于是,这样被教育长大的人,价值感也会和这些条件绑定。

而很多女孩,仅仅因为女性身份,她们一出生,得到的爱就是有条件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pexels

我一个朋友跟我说,小时候一直不懂,奶奶一直念叨“如果你是男孩就好了”。

等到懂的时候,也忽然明白了父母之间的矛盾的根源。

听懂了父亲的叹息。

从那个时候起,她才知道——

原来自己的出生是不被期待的,原来自己的出生,会给家人带来麻烦。

这种否定,是根本性的。

因为是女孩,好像一出生,理应就不那么被爱。

没有被家庭接纳,便会带来价值感危机。

03

越是没有价值感

越要积极补偿

精神分析有一个很经典的说法是,小时候缺爱,长大就会在伴侣身上拼命地找爱。

买房这件事也是一样的:

小时候没有家,长大拼命买房。

阿德勒认为,补偿是有积极意义的。

就像前文提到的王神爱。

长大后,她一口气买了2套房。

虽然依旧抠门,但是她的生活,温馨而平静。

下班回家,闻闻自己熟悉的味道,吃吃家常菜……她觉得很舒心。

而我的朋友也说,买下房子的那一刻,她觉得很骄傲:

买这个房子,家人没出钱没出力,她完全靠自己。

买房子好像也是一种证明,“这么大的一件事,自己一个人搞定了”。

这也在告诉她,她是有能力的,她是好的。

那,这么说,补偿就是一件好事吗?

也不是。

补偿可以,但不能过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pexels

阿德勒心理学中还有另外一个概念:过度补偿。

就是一个人在心理层面的欠缺之后,引起了“矫枉过正”的行为。

比如同样是买房,大部分人都是有一定积蓄了再买。

而我认识的一个女孩小茹,一分存款没有,到处借钱加套现,硬生生把房子买到了。

为了还钱,她已经一年多没买衣服了,吃饭也是各种省,一天开销不超过30块。

为了房子,几乎把自己逼入绝境。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想要一个家的愿望太强烈了,强烈到可以不顾一切去弥补。

于是,结果也是惨烈的。

04

真正要补的不是房子

而是归属感

说到底,买或者不买,其实都是很个人的选择。

有能力买当然可以买。

重要的是,要客观评估自己的现状。

朋友告诉我,她买房的时候,把未来3年的帐都算进去了。

要花多少钱,要怎么维持收入,一些意外的情况怎么办,大致都做了规划。

越是没有后盾的女孩,越是要规划清晰。

但是,买完房子,就有归属感了吗?

也未必。

更深层的感受,还是需要我们回到自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pexels

具体怎么做呢?

1、带着真诚的好奇,采访自己

心理学家格林伯格有句名言:只有你曾抵达痛处,你才能从痛处离开。

原生家庭的很多问题,其实是需要细化的。

回到自己身上,去采访一下自己:你经历了什么?

带着真诚的好奇,去看看自己的过往。

看看那些不被满足的需求,不被表达的情绪。

回到那些情景中重新体会,会有什么不同的发现吗?

在这个过程中,你会逐渐理解到,自己是怎么回事,明白自己一些没来由的情绪是因为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pexels

2、用情绪转化情绪

找不到归属感的人,往往会有一些消极想法、情绪。

可以怎么办呢?

用情绪转化情绪。

比如,当你觉得“我在家庭中如此微不足道,好像一个多余的人”时,你会沮丧,会觉得自己可有可无。

但其实,你要知道,这并不是你的问题。

来源:pexels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pexels

家庭没有给到你关爱,是父母的认知局限,这并不代表着,你是不重要的。

不管家庭怎么对你,你的存在本身,就是有价值的。

当你能认可自己的价值时,原本“我是多余的”沮丧情绪就被转化掉了。

而,当我们一次次练习认可自己的价值时,这个有价值的感觉会变得越来越稳固。

3、积极补偿:除了买房,还可以在关系中治愈

其实,买房只是补偿归属感的一个维度。

心理咨询中,有一个理念是说,关系中产生的问题,可以在关系中解决。

归属感,简单的说,就是被群体接纳,被群体认可。

过去,这个群体局限在家人之间。

但是,当你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时,你会遇见各种不同的人,不同的群体。

去跟那些能真正欣赏你,真正接纳你的群体多接触吧。

真正的好关系,也是能滋养你的。

说到底,家只是一个起点,它并不能定义你。

最终能让你突破限制的,

是你决定要突破,你决定把自己爱回来。

心理爱好者考证/副业推荐

可从事心理行业,可增加额外收入

可成为有执业胜任力的心理咨询师人才

↓戳图,添加老师咨询↓

含1对1指导规划 + 课程体验

如果你正在寻找适合自己的心理服务,可以考虑壹点灵的心理服务,这里有4.5万名专业心理咨询师,可进行线上或线下咨询服务,他们专业、真诚,且已经准备好,识别下方二维码可预约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