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0年2月,建设者从天安门出发,历时两天一夜,来到汉中中梁山下建设工地,从此拉开了当地三线建设的序幕”,眼前的这张照片一下子就将我带到了那遥远的陕南大山深处——陕西汉中南郑区(原南郑县)的屋脊沟,那是航空工业东方(原国营东方仪器厂)的原址,一个令人难忘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屋脊沟位于汉中市南郑区境内的中梁山南麓,南北约1000米长,沟底高度差60多米,东西宽约100米,南口约20米宽,三面环山,据说当年建厂时,有人说这条沟像个倒立的屋脊而得名。

东方厂,在012基地内部都习惯叫57号或57厂,当时大家都用通信地址信箱号来表示自己来自哪个厂,57据说是源自原三机部“五七干校”曾坐落于此。1969年,位于南郑县郭滩公社前锋大队地界的“五七干校”移交给北京青云仪器厂(即今天的航空工业青云)。于是,由北京青云仪器厂负责援建的东方厂便从1970年1月1日起正式诞生,开始了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荒芜的屋脊沟从此不再荒芜。

1982年8月14日,是大学毕业的我到达012基地后到东方厂报到的日子。012基地机关位于汉中市区,记得那天是厂里人劳科派的人和车在基地门口接的我,车是130双排座轻型卡车,当从火车站取完行李后(其实也没啥行李,就是一个箱子和一床被子),经过大约17公里的弯曲公路,隐约看见山脚下厂生活区,我被告知远处的那栋红色小楼就是今天要去的单身楼时,心中不免一沉,心想怎么这么小,不是012基地吗?基地应该很大才对呀!怎么也该“现代化”一点啊!

012基地的确是很大,下属二十多个单位,但大多是分布在汉中市及周边县,突出隐蔽、分散的原则进行布局,利于备战,当然这些也都是我后来才逐渐知道的。到了单身楼放下行李,突然那个不知装在何处的高音喇叭响起了欢快的军号声。我往窗外一看,下班的匆匆人流都向大食堂走去,在我看来,一切都是那么地新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屋脊沟真是偏僻和狭小,整个厂区和生活区呈东西走向依次排列在中梁山脚下一个叫猴子岭的地方,往西至屋脊沟南端,生产区和行政办公区分别设在沟里和沟口;生活区在猴子岭脚下距生产区相距大约1公里,中间有条厂区公路连接。生活区有招待所、商场、学校、医院、幼儿园、澡堂、理发室、菜市场、灯光球场、储蓄所、邮政所、变电站和车队等,灯光球场兼放露天电影,算得上是一个功能齐全的小社会了。“靠山、分散、隐蔽”和具有时代特征的建筑,就像是一条静卧在此的巨龙。沿着沟口顺势而上的厂区,里面有科室、车间、厂房、库房就像是这条巨龙的“龙头”,静望着天空,而“龙身”则是顺着这条厂区公路逶迤延伸的生活区,“龙尾”就是这尽头的生活保障区,那里有煤场,最早还有农副科,曾经养过猪、鸡和牛,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还曾供应过牛奶。

常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屋脊沟的荒芜偏僻正是这条“巨龙”最好的栖身之处,而东方厂的艰苦创业、自强不息不仅给这昔日沉寂的荒野带来了活力、增添了灵气,同时也提升了知名度。记得刚入职不久的那年秋季,著名评书演员单田芳应邀来到了屋脊沟,在灯光球场临时用四辆卡车搭起的台子上,一首幽默的《乱世枭雄》定场诗给这偏僻的山沟带来了欢声笑语,只可惜当时手上没有相机,没能留下这一珍贵的历史画面。

自“文革”后恢复高考的1982年至1986年陆续在屋脊沟入职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约有十五六人,始终坚持在这里的人后来都成了技术骨干。

屋脊沟的春天风和日丽、草木含香。山脚下的村落被油菜花和田野围绕着,形成了一幅恬静的田园画。这里北倚秦岭,南屏巴山,是陕西的“小江南”,景色美。秀美风光里,那些按军工标准修建的厂房、高耸的烟囱和一栋栋红色职工宿舍,则是当地老乡眼中的稀罕物。

每年三月的第一个星期天,是学雷锋为民服务活动,活动范围也逐步扩大到南郑区和汉中市,不仅为生活在屋脊沟里的这些“航空人”带来了温暖,送来了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雷锋精神,同时也融洽了工厂与当地的关系。

山沟里的生活清贫且快乐,这里的商场最初还是一个钢筋棚结构的小平房,只能算是一个小商店,油、盐、酱、醋、米和针线等基本生活用品里面都能买到,进去以后还有一股淡淡的煤油味,里面还有煤油卖,感觉就像是走进了农村供销社。1983年10月厂里在原小商店旁边新建了一个近1000平方米的三层楼商场,这在当时完全称得上是一个大商场了,豪华大气,是我们心目中的“王府井”,经营的项目也不只限于烟酒副食等基本生活用品,还包括文化用品、布匹服装和五金电器,甚至还有科技图书,记得开业那天包括附近的老乡来了好多人,就像过节一样热闹。

屋脊沟的冬天林寒涧肃、寒风萧萧。每年的11月15日至次年的3月15日是厂区的供暖日,暖气很足,常有职工将煮熟的五香葵花籽和花生放在暖气上烤干,吃起来别有风味,但最辛苦的还是这里的工人师傅,每天必须在上班前供上充足的暖气,这是工厂精密制造的需要。

这里的冬天也会下雪,在雪花飘舞的时节,绒绒的雪花会将房顶和树梢慢慢覆盖,山上也是银装素裹,呈现的是另外一番景象。我们当然不会错过这难得的好时机,相约爬到厂区后面的山上,登高远眺、遥想未来,我们盼望春天。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我在东方厂的那段时间,工厂处于保军转民阶段,那时军品订单下降,全厂职工攻坚克难,团结协作,大力开发民品。工厂贯彻“军民结合,以民养军”的方针,坚持走“以生产经营为中心,以产品开发为重点”的经营之路,加大民品出产和销售的力度,民品销售收入比上年度增长了2.6倍。对于一个山沟沟里的工厂,这个成绩的取得实属不易。

2005年10月,东方厂开始从屋脊沟原址向汉中经济开发区南区整体搬迁,屈指一算,东方厂在此安居、发展约36年。听参与搬迁的朋友说,多年以后,他依然能想起“大干200天,完成7000万,实施整体搬迁”的口号,设备搬迁队的铮铮誓言和夜以继日装卸转运几千吨物资的场景。那时大家人拉肩扛、相互协作、挥洒辛勤汗水度过了一段艰苦的时光,也在整体搬迁后迎来了新的希望。

搬到汉中的东方厂,经历了二次创业、飞速发展,产品遍布三航领域,硕果累累,也形成了“自强拼搏创新超越”企业精神。作为曾经的东方人,我为企业的发展感到高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老厂区漫无目的地走着,忽然看到当年的宣传栏,小黑板上用粉笔写的“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有效,每年开发2个以上新产品、军品一次军检合格率≧95%、民品一次验收合格率≧95%、顾客满意率不低于85%”的字迹还依稀可见,仿佛在述说离开这里前的喧嚣,也似乎在召唤那些陆续离开屋脊沟的“东方游子”常回家看看。

常回家看看,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王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