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给锻炼,给平台,收获认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6月26日早上6时,在浦东新区永泰路302弄16号的三林镇常青养老院,值了一晚上夜班的“00后”小伙子陆天一早早起了床,开始一天繁忙的工作。

今年是陆天一在三林镇常青养老院工作的第二个年头。2022年,陆天一从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养老护理专业毕业后,来到三林镇常青养老院工作。上海本地男生,又是“00后”,能吃得了苦吗?能干多久?三林镇常青养老院院长潘雪慧坦言,“说实话,刚开始,我们心里也没底。”

“没想到,陆天一很接地气,踏踏实实从一线护理员岗位做起。”潘雪慧告诉记者。打扫卫生、喂饭、换纸尿裤、剪手指甲、擦身、洗澡……这些基本的护理工作,陆天一都做过。“像这种黄梅天,空气潮湿,不少卧床老人很容易发生压疮,尤其容易发生在脚后跟、骶尾骨、膝盖两侧等部分,这些都是需要护理员重点检查的部位。”陆天一颇有心得地说,学校里教授的护理学、管理学、社会工作学、智慧养老等专业知识,帮助我快速上手。

刚入职的陆天一,正在帮老人整理床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刚入职的陆天一,正在帮老人整理床铺。

【渴求高技能护理专才】

其实,养老行业对高素养的护理专才十分渴求。

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是上海乃至华东地区成立最早的一家康复医院,养老与医疗的双重属性,让护理员的需求显得更为迫切。“在院内,目前我们提供一对一、一对二、一对四的护理形式,护理员人数其实一直较为紧张,有缺口。”护理部主任许剑蕾介绍,目前在院护理员人数176人,患者总人数803人,“在高龄、重症、合并多种疾病的患者照护中,显得仍有些吃紧。”

她告诉记者,上海目前对相关执业资格均有岗前培训要求,要求持证上岗,但在实际工作中,免不了一些“硬伤”。“大多数为45岁至55岁的人员,有些甚至未满高中学历,前些年大多来自安徽等省份,近年来则是贵州等地为多。”据悉,各养老、医疗机构的护理员来源均为第三方公司,劳资等关系并不隶属机构,而护理员的日常收入几乎全部来自于患者家属,即直接的“多做多得”。“因此,最为现实的问题是:当患者及家属的护理需求日渐精细化时,护理员则会考量‘接了多少单’‘收入够不够’,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人员流动性大,不便管理。”

来源:新华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新华社

许剑蕾说,虽然护理员的职责范围大多是日常起居生活照料和基础护理,但在机构内,如何使用轮椅、拐杖,如何防止患者跌倒等,都是职后培训的重点。“护理部承担相关培训和督导任务,根据定期的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重点加强整改。”服务不匹配、声音太大、态度不好……或许,一些细节的纰漏也会为护理员工作“打折扣”。

因此,对养老护理人员的需求,不仅仅是数量上的,更渴求高技能、高素养的护理专才。

来源:新华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新华社

【转变观念是第一步】

养老人才的巨大缺口,使得高技能护理专才变得炙手可热。

作为上海第一个开设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上海城建学院从2022年起已经输送了100多位毕业生进入养老行业。专业负责人蔡晶晶老师坦言,“我们的毕业生,确实不愁找工作。同学们大三的时候会到养老院实习,一般都能留下来,就业率这几年都是100%。”

“我们这里的一线护理员平均年龄45岁。”三林镇常青养老院院长潘雪慧说,我们每年都去上海城建职业学院招聘,学生甚至还没毕业,就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早早地把学生“抢来”。通过这一方式,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又为三林镇常青养老院输送了3名毕业生和3名实习生。

护理人员陪养老院老人进行康复训练。来源:新华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护理人员陪养老院老人进行康复训练。来源:新华社

就业不愁,还不用担心失业,税前月薪也能达到七八千块,养老院在年轻人的心里不断“加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学也愿意入职养老院。“我们第一年招生时,招录比为1:1,五年过去了,招录比变成了3:1,从学生挑我们,变成了我们挑学生。” 蔡晶晶说。

据悉,随着养老服务业人才被列入紧缺急需人才目录,养老相关专业的上海高校也越来越多了,比如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今年有了第一届本科养老管理专业毕业生,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上海南湖职业技术学院、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纷纷加入养老人才培养“赛道”。

穿上负重设备体验老人膝关节不能弯曲爬楼的痛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穿上负重设备体验老人膝关节不能弯曲爬楼的痛苦。

年轻的学生进入养老护理专业,如何从原来的家中“宝贝”变成“服务老人”的专才?“转变观念是第一步。”城建学院健康与社会关怀学院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负责人蔡晶晶介绍,课程设置的第一环节便是高龄模拟体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亲身感受到“老年人的世界”。工作了近两年的陆天一深有体会地说:“了解老人感受后,就能设身处地从老人角度出发,处理起来就不会急躁。当相互理解时,沟通就成功了一大半。”

怎么体验?原来,在上海城建职业学院,每个学生上的第一堂课,就是戴上老花眼镜、耳麦等设备,看看老年人看到的、听到的世界。“我戴上老花眼镜,看出去的世界模模糊糊的。”“戴上耳麦后,周围的一切声音都很模糊,只有别人凑近了讲,我才能听得见。”一些学生体验后,情不自禁地说。穿上特殊的负重设备,体会老年人膝关节不能伸直的痛苦后,“我这才深刻理解老年人需要被照顾的心理,也自然能体会到与老年人沟通需要一种特殊的方式。”一位学生感慨道。体验过后,这些学生们有一个必修课——为家里的老人擦身体。通过先为自己的亲人做一些养老服务,从中体会到养老护理的重要性,也是帮助他们转换观念。

戴上特制的眼镜体验老人用老花眼看报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戴上特制的眼镜体验老人用老花眼看报纸。

【如何留得住年轻人?】

来了,能留下,才是长远。如何吸引年轻的大学生长期留在养老护理行业?养老院和高校都在探索。

给锻炼、给平台,收获认可。目前,陆天一在三林镇常青养老院正忙着培训一线护理员。“护理员的培训,从课程设计到实操安排,院里把这些事情都交给了我,虽然觉得有压力,但也有动力。”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打磨,陆天一先从护理员做起,各个岗位轮岗,已经从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成了院长助理。“他还承担了夜里的行政工作,就是夜间小院长,这个时段,养老院大大小小的事,都交给了陆天一。”常青养老院院长潘雪慧告诉记者。

陆天一在检查老人的手指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陆天一在检查老人的手指甲。

“专业人才不能浪费。我们要给机会,让他们历练,让他们自己看到自己的成长。”作为带教师傅的潘雪慧想起自己的经历。2007年,作为“80后”的她从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毕业,来到上海从事养老护理员工作。“那时候,工资800块钱一个月,管老人的吃喝拉撒,社会地位也低。”潘雪慧说,更迷茫的是,当时总感觉自己做的都是辅助性工作,看不到未来的职业通道。

现在,养老人才的机遇来了,潘雪慧特别希望年轻人能够抓住。“但是,单靠他们自己不行,养老院必须支持他,给他们锻炼机会,搭平台,才能让他不动摇,持续地在这一行干下去。”于是,系统内的比赛、智慧养老项目、技能提升培训……常青养老院将这些宝贵的机会交到了陆天一手上,他也不负所望,目前已经拿到了高级养老护理员证书,同时正在自学成人本科的健康管理专业。潘雪慧说,养老院正在为陆天一争取,希望明年能送他去日本培训学习,开阔眼界,学习最先进的养老理念。

穿上特殊的装备体验老人弯腰驼背,难以行走的困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穿上特殊的装备体验老人弯腰驼背,难以行走的困难。

高校也在探索。“让年轻人看到这个产业的人才需求状况,看到个人在这个产业中能发挥作用,他们的职业规划路径就有了。”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健康与社会关怀学院院长杨蕾介绍,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健康与社会关怀学院正通过与中职、本科院校合作贯通、继续教育学分互认等措施,拓宽职业发展路径。

智慧养老,或许是进入养老行业的年轻人“施展拳脚”的空间。“要想长期做好护理员工作,了解患者需求、性格等,建立沟通和信任很重要。发生冲突不可避免,关键在于是否能妥善解决。如果刚刚踏出校门,社会经验不足的青年人能否积极回应?”在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护理部主任许剑蕾看来,护理员管理目前更适合由高年资的护理人员转岗,或在护理员队伍中挑选骨干力量,“或许,青年人在‘护理员’岗位上需要一段时间的历练,同时发挥新的技术优势,如人工智能、信息化管理等,为行业带来新活力。”据悉,今年9月,上海南湖职业技术学院新开设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第一批计划招收40-50名学生,学制为三年。

来源:新华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