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伍行走在艳阳高照的山路上,汗水浸湿了每个人的军装。突然,一辆汽马车出现在村落的尽头,与周围破旧的泥草房格格不入。八路军战士们面面相觑,这是何方神圣?团长余克勤眯起了眼睛,他经验老到,遇事绝不疏忽。是友是敌?这背后会不会另有隐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初识贾心斋

1940年的夏日,正是战火纷飞之际。在豫北偏僻的乡村,一队八路军战士们正携手并肩,为民族解放事业而战。

这一天,余克勤团长率领大伙转战鲁西,行军渡过了一处小河,来到一个叫什么村的地方。当地人丁单薄,日伪军很少造次,八路军一进村就引起了阵阵骚动。余团长下令小心戒备,生怕遭了伏击。

就在这时,一辆汽马车出现在村口的路边,震耳的车轮声格外刺耳,令人警觉。这在豫北农村实属罕见,不禁引起了八路军将士们的注意。

"这是什么人家?怎么会有这等贵重的座驾?"余团长暗自思忖,一边看守着四周的动静。

他随即派人暗中查探,不一会儿,便有哨兵回报:"报告团长,院子里有数人,不像是日伪军人马,请主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既然如此,我们就去会会他们!"余团长镇定地下令,扛起了步枪,带着几名战士朝那户人家走去。

走进院门,只见几名身穿长衫的老者坐在树荫下的矮凳上,待到看清是八路军,顿时放下心来。其中一人姿容端庄、衣绰玉食,看上去是主人翁的模样。

"几位是?做什么的?"余团长友善地问道。

那人爽朗地答复:"小人姓贾,单名一个心斋。我们是逃难的,只是一时被赶上路了。"说罢,又向其他人们做了一番自我介绍。

意外的相逢

自打认识了贾心斋先生这一伙人后,余克勤团长便密切留意着他们的动向。毕竟胆大包天跑到日军眼皮底下来,这种勇气和气魄,实在难能可贵。况且贾老先生那一身正人君子的风范,更让余团长对他肃然起敬。

这不,没过几日,贾老先生便急匆匆地找上门来,模样焦虑万分。原来是日伪军已获风声,他们这班人正遭到疯狂的追捕。贾老先生一行十余人,眼下只能东躲西藏、辗转流离,可终归是寄人篱下、无处栖身的困境啊。

听闻此事,余团长决定不能视而不见,立即将他们安全转移至己方根据地,并妥善安顿下来。白天躲入深山老林,夜间悄悄进村,转战于豫皖两省边界的根据地之间,历尽艰辛方才平安抵达驻地。

转眼又是一年,豫皖边区的游击战打得有声有色,时局似乎也出现了一丝转机。这一年春天,余克勤团长奉命南下,准备同鲁中南的游击队会师。沿途必定要穿越敌军重兵把守的地区,形势危及,幸亏有一位老人作向导,否则断难全身而退。

就在他们进发时,驻地的一位老者跑来相送,口中念叨着:"回去路上可得多加小心啊!"余团长一看,不正是上年那位贾心斋老先生吗?原来在这一年多的相处中,贾老先生早已亲如己出,视八路军如家人一般。

贾老先生当即拽住余团长的手说:"孩儿,你们这一去可就不知是生是死了。不如且留下来,等到形势好转了,再做打算不迟。"说着说着,两行热泪便从他的眼眶涌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余团长被老人的一番深情所动,拍着贾老先生的肩膀说:"老先生您就放心好了,有党和人民的力量在,定能所向披靡、旗开得胜的!况且我们都是常在河东、常在河西,多一分磨难,反而能体会人民的疾苦。等打垮了鬼子们,那才是功在当代、名垂青史的时候啊!"

一番深情厚谊的话语,顿时温暖了彼此的心田,也为余团长壮行的征程注入了新的力量。短暂而难能可贵的相聚,成了双方永久的佳话,也给敌后战场添上一段动人心弦的篇章。

英雄主旋律

余克勤所在的新四军第三支队,正是那一年在豫皖边区焚烧了刀气森森的硝烟。他们纵横驰骋于偌大的豫北大地,用智勇双全的英姿书写下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战斗史诗。

那一年秋天,部队遭遇了来自日伪军的狙击袭击。贾心斋所在的民众自卫队也临危不惧,挺身而出,配合部队展开了迂回包抄。在他们的英勇献身下,终于全歼了敌人。

回师之后,贾老先生有意无意地向余克勤团长诉起了当年的艰辛历程:从最初一无所有到后来走上革命道路,他由衷感谢了党和八路军给了他重新开始的机会。余团长听了十分感动,也对贾老先生由衷地表示了敬佩之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2年春天,鲁西南一带战火渐旺。部队几易地盘,与敌军周旋数月,终于逐步夺回了失地。就在此时,余团长突然收到了贾心斋的家书,言辞凄凉:"时局艰难,家中老小早已三番五次遭到日伪军的残酷迫害,如今只剩我一人幸免于难..."

就这样,贾心斋独自一人加入了冀鲁豫政权的抗日民主政权,成为了抗日根据地民主人士中的一员。但消息断断续续,余团长一直惦念着这位不离不弃的老朋友的安危。直到1943年秋天,他们在冀鲁豫边区重逢,贾老先生已然容颜添岁月的痕迹,可革命的赤诚之心却丝毫未减。

这一年,贾心斋刚好六十大寿。为了答谢他的卓绝功勋,边区政府特意为他举办了隆重的祝寿典礼。余克勤团长受邀参加,当他上前祝贺时,贾老先生携手热泪盈眶,久久未能言语。眼前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岂止是一位遭际坎坷的抗日前辈?他更是亲身诠释了民族大义的革命先驱,是共产党人前赴后继的革命同路人。

赤子之心永不熄

转眼几年过去,武功山上云卷云舒,万里河山换了个模样。1945年8月15日,曾经铁蹄犁地的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从此重拾主权,得以全面解放。在这个盼望已久的时刻,边区政权也行将就木,但他们的丰功伟绩将永远镌刻在历史的长河中。

贾心斋身上,正负荆斑。他这些年一直在冀鲁豫边区担任高级行政要职,与人民共同抗争、生活在艰苦环境中,殚精竭虑、赤胆忠心。他不仅亲身参与了每一次反扫荡的斗争,更曾数次遭受地主恶霸的迫害和报复,屡遭监禁和酷刑,但凭着那颗赤子之心,始终没有半点动摇。

正是有了像贾老先生这样的民主人士及广大群众的鼎力支持和无私奉献,边区政权才得以充分巩固和发展,才能在最困难的环境下挺立潮头,并最终为全国的抗日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此时的余克勤则在冀中平原上日夜征战,誓要尽快收复失地。在接任第二纵队政委后,他更是催生了一系列大规模战役,狠狠地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两年前与贾心斋分手时,老人曾叮嘱他珍惜战斗的机会,一定要尽快结束战乱,让人民重新过上安稳的日子。

战火终于在第二年的春天熄灭,各路部队胜利归来。新四军三支队和八路军第二纵队在豫皖边区会师,当余克勤团长重逢贾心斋先生时,两人相视而泣。那一刻,所有艰难困苦仿佛都烟消云散,他们用热烈的拥抱向这段漫长的抗争告别。

"是啊,孩儿!你们终于打赢了!"贾老先生激动地说,"接下来,就让我们携手重建家园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是的,老先生。您的期盼就是我们的最大动力!"余团长郑重地回答。

很快,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权就在豫皖边区确立,老区也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此,不再有敌伪横行霸道,老百姓可以安居乐业。在重建家园的过程中,贾心斋更是尽锐出马、出谋划策,被视为民主人士中的佼佼者。而余克勤也很快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事了革命事业,两人虽然身份有别,却仍是莫逆的战友。

人民解放军在华北解放战争的最后阶段,余克勤更是率领部队冲锋陷阵,为夺取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而贾老先生则怀着对祖国重新统一的无限期盼和对人民幸福生活的渴望,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人民。

余音绕梁永难忘

时光飞逝,转眼已是新中国成立几十年后的今天。那段峥嵘岁月早已远去,但它给人们留下的足迹、激荡出的波澜,却仍然历历在目。贾心斋、余克勤两位可歌可泣的主人公,早已随着时代的洪流离世,但他们曾经的事迹却被后人永远铭记在心。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余克勤元帅的子孙后代来到了豫皖边区根据地所在地,为家祖立起了一座丰碑。这座丰碑巍峨雄伟,正是为了纪念家祖当年和贾老先生并肩作战的不平凡历程。

当时余克勤已是垂垂老矣,但那一幕却让他重温了当年峥嵘岁月的种种情景。他想起了年轻气盛时,誓与鬼子们决一死战的壮志;"他想起了无数个戍守的夜晚,身旁就是贾老先生和诸位民主人士;他更想起了在烽火硝烟中,两人携手共赴沙场、浴血奋战的那些惊心动魄的战役......

时过境迁,如今的豫皖大地已是一片新天新地。老区重建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处处生机勃勃。而昔日奋战的战士们,如今也多已阅尽艰辛而步入暮年。但那一段峥嵘岁月所凝聚的友谊和信念,将永远存在于他们的心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家人们在丰碑前集体合影时,余克勤依旧想起了贾心斋这位挚友。尽管相识的时光不长,但他们彼此都给了对方极大的启迪和鼓舞,是真正的知心良朋、革命战友。如今贾老先生早已归西,但他们曾经并肩战斗的岁月却永远铭刻在余帅的心中。

他沉浸在往事的回忆里,脑海中浮现出贾老先生那慈祥睿智的面容。即使饱经沧桑,贾老先生依旧赤胆忠心,对人民的事业全身心地投入。最后余帅想起了几十年前贾老先生含泪的那番叮嘱:"孩儿啊,你们一定要尽快结束战乱,让人民过上安稳的日子!"

是啊,正是有了像贾心斋这样的民主人士和广大群众的鼎力支持,革命事业才能最终取得胜利。如今虽然烽火硝烟早已远去,但贾老先生的谆谆教诲却仍然时刻警示着他,让他永远不忘为人民服务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