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集体年代,每个村为一个大队,大队下属若干个生产队(小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时候是处于吃不饱穿不暖的艰苦年代,人们都是很艰苦贫穷的,住的都是低矮的土木结构房屋,也有用竹子或树枝搭窝棚住.。穿的都是补丁撂补丁的衣服。吃的主要是红薯干。虽然生活艰苦,但人们斗志昂扬,干劲十足。

生产队都有一口铁钟,挂在一棵大树上。社员早晨出工,队长都要敲钟。各生产队里的钟声各有特点,钟声四起之时,就听出是哪个队里的钟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刚蒙蒙亮,太阳从地平线露出一丝红光,天边白云朵朵映照着蓝天。小鸟儿在枝头飞来飞去,唱着欢快的歌声,跳着无忧无虑的舞蹈。大公鸡扯着大嗓门,一遍遍地唱着自己认为最动听的男高音。

队长每天一早起来,负责敲钟。人们从睡梦中醒来,带着无可奈何的身躯翻身起床,带上工具,听从队长安排,开始了一天的劳作。

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辛勤耕耘着每一寸土地。到了傍晚,夕阳映红了天空,农民们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集体时代,家家户户全部是靠工分吃饭。社员劳动的报酬是工分制,一天算10个工时,早上2个工时,中午4个工时,下午4个工时。

我们队部设在饲养牲口的房子里,八大间平房,座北朝南,西头三间仓库用来存放队里的粮食和种子,也存放喂牲口的饲料,东头三间是农机具存放处。队里没有专设的办公室,凡是社员开会、记工分都在饲养牲口的屋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那个年代,农业种植还十分落后,化肥氮肥还没有普及。除了多出工外,还可以多积肥,用粪换工分。各家各户都有猪圈,猪圈里的粪,肥猪踩下去就变成了粪,一般每年起六七次粪,按方数折算工分,当然还要评等级,因为有的粪是“黄土搬家”。

70年代,农村正是抓革命,促生产的高潮时期,基层社员也是一边生产一边抓阶级斗争,上级来了新指示精神以后,村里的社员白天劳动,晚上还要开会学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时的条件虽然艰苦,但人们心情还是比较活泼开朗的,干活时也不枯燥,中途休息时,男女社员们开开玩笑,说着俏皮话相互嬉闹,也缓解了紧张的劳累感。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在南风的吹拂下,田野里的麦子,翻着滚滚的麦浪,一股乡村田野里特有的青草味道的风轻轻地吹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时候没有机械,收麦种地全靠人工,麦收的时间拉得很长。麦子收割下来后,拉到场里去,用碌碡碾压脱粒、翻场、起场、扬场,特别辛苦。

夏季和秋季分粮食的时候,按人口和工分分粮,比例是人七劳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收庄稼的工具以爪镰、镰刀为主。爪镰收割谷、黍、高粱;镰刀收割麦子、豆子、绿豆等。

秋收以后,完成应缴征购粮、皮棉、油料任务外,留足种子、牲口饲料、储备粮.。社员们虽说吃的红薯、稀饭、窝窝头,就的萝卜咸菜,几天才能吃次白面馒头或是面条,但基本上可以得到温饱,生活条件随着社会的发展在逐步改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个时候的生产队队长十分享受,大多是由副队长分派干活。勤奋一点的队长还能到农田里转一圈,懒惰的从来都不下地。

当官的都不在跟前,社员干活有几个出大力流大汗的?虽然每天都出工,图的就是记上个工,效益并不是很高,只要队长不在,有人干活的时候就会偷懒磨滑。

那个时候的农村文化生活十分单调,没有电视机,没有电话(只是大队部有电话,就是那种手摇电话机)。虽然大队里也订了报纸,但是一般人都看不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个时候收音机也很少,唯一能了解国家新闻的渠道是:家家户户都安装的有线广播小喇叭。靠一根麻绳粗的铁丝输送音波,类似于现在的固定电话线,沿途都埋有一排柏木电线杆。

每天的早中晚三个空闲时间,公社广播站就会及时地将各大队发生的新闻播送给千家万户。社员散了工吃饭的时候,认真地收听着小喇叭里传来广播员优美的声音和播放的歌曲,在当时来说,已经感到是最大的享受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们望着电线杆上的铁丝,弄不明白一根细细的铁丝竟然藏着这么大的玄机,不知道声音是怎么传过来的。

每隔几天就有公社放映员来演电影,有人看着电影屏幕上出现的各种人物,惊奇地走到电影幕前后看看屏幕上的人是怎么进去的。那时的影片绝对是正能量的剧情,使社员们的思想受到了鼓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六七十年代,能看上一场露天电影那可是儿时最高兴的事了,人们唯一的期盼就是看上一场电影,满足一下自己的娱乐需求。特别是寒冬腊月的时候看电影,冻的人们不停地跺着脚.。

直到后来逐渐被人们接受之后,真正感受到了电影的魅力,离开电影好像缺了魂似的,一听说哪个村放电影,不管多远,哪怕是十多里路也会去观看。不到收工的时候,就没有了干活的心思,盼望着太阳快点儿落山去看电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一次,放映的吕剧《李二嫂改嫁》,我们村里一位中年光棍居然到各村连看了8遍,到家的时候已经12点了,丝毫没有降低他看电影的热情。

在那个大集体的年代,农村流行着这样的顺口溜:”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老百姓认为这些都是遥不可及的事,但是,改革开放之后,这些都变成了现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农村生活虽然艰苦,但那时候的人们勇于面对挑战,积极投身于国家建设,为今天的幸福生活奠定了坚实基础。正是他们的辛勤努力,我们才拥有了美好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