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1年10月,45岁的顾命大臣肃顺在护送咸丰帝灵柩回京时,在密云境内被捕,随后被慈禧太后下令斩首示众,肃顺被押到菜市口砍头的时候,场面非常惨烈,很多旗人用瓦砾砖块砸向肃顺,弄得他面目全非。
临刑当天,雾霾笼罩,天空乌云如墨,肃顺依然毫无惧色,高声叫骂,大声骂慈禧太后为“妖妇”,而且拒绝下跪,旁边的人都被他吓坏了,刽子手只好用铁棍将他的膝盖敲破才得以跪下受刑。
肃顺被斩首后,百官们喜不自胜,拍手叫好,没想到曾国藩得知消息后,掩面哭泣道:“此冤狱也,自毁长城矣。”!
肃顺在咸丰帝当政期间,曾摒弃偏见,极力推荐汉官,重用汉人,而且,一直以来,对曾国藩等汉族官员非常重视,曾国藩后来的几次升迁都得力于肃顺的力荐。
所以,当肃顺被斩首,曾国藩对此的态度可以理解,可在当时慈禧太后看来,肃顺的死却一点不冤枉,甚至可以说是咎由自取。
按理说,肃顺位高权重,又是咸丰帝的托孤大臣之首,咸丰帝还曾给他留下密诏:危急时刻可行使擅杀大权。
但是令人不解的是,当时的肃顺正值45岁,正是年富力强的年纪,可如此地位显赫的肃顺,却终究没能斗得过26岁的慈禧太后,以至于落得个被斩首菜市口的下场。这是为何?原因有以下几点:
其一,肃顺能力强,深受咸丰倚重,但在旗人中人缘差
咸丰帝对肃顺非常倚重,君臣二人亲密无间,更是达到了无话不说的地步,当一个人得宠,往往会得意忘形,肃顺也不例外,仗着咸丰帝的宠爱,居然妄想着效仿多尔衮或者鳌拜等。
肃顺也姓爱新觉罗氏,满洲镶蓝旗,是郑亲王乌尔恭阿的第六个儿子,也是咸丰帝原配孝德显皇后的舅舅,算是清朝皇帝的远房宗室,可虽然深受咸丰的倚重,但是在满洲亲贵中的人缘却非常差。
肃顺虽然出身于八旗贵胄,却很愿意结交和重用汉人,对那些碌碌无为的满族亲贵却十分看不起,认为那些人除了捞钱以外一无所能。
《奴才小史》里曾说,肃顺当政之时,对待满官“睚眦暴戾,如奴才若”,对待汉官却“颇为谦恭”,还曾经说道:“咱们旗人浑蛋多”。
像曾国藩、左宗棠等人在咸丰年间得到重用,都和肃顺有直接的关系。
肃顺还是咸丰朝整顿官场腐败最积极的人,咸丰八年,他查办了“戌午科场案”,杀了包括大学士柏葰在内的五位官员,数十名高官和新中的举人被革职或流放。
此外,肃顺在被斩立决不久前,还曾“奏减八旗俸饷”,理由是“满人糊涂不通,不能为国家出力,惟知要钱耳”。
凡此种种,都是对既得利益集团的侵害,所以,当肃顺被斩首后,百官们曾有多人私下里欢呼雀跃,并痛骂“肃顺亦有今日”。
其二,没把慈禧放在眼里
其实慈禧和肃顺的冲突,不仅仅局限于争权,更有慈禧太后对其的长期不满导致的。
肃顺从没看得起过慈禧,咸丰在带领妃嫔以及大臣逃亡热河的当天,准备工作就是由肃顺做的,可当时肃顺只准备了一辆车马,供咸丰坐着。
其他人都是民间雇的车马,肃顺分给慈禧的是一辆破骡车,一路上颠簸难忍,慈禧受尽了苦头。
慈禧曾请求肃顺给她换一辆车,没想到肃顺非常不耐烦,严词拒绝后,扬长而去,后来在逃亡热河途中因为饮食问题,慈禧更对肃顺产生怨恨。
肃顺当时权势正隆,慈禧对他的所作所为也只能忍受。
而使肃顺和慈禧之间的矛盾升级,以至达到水火不相容的地步,是由于肃顺曾经劝说咸丰效仿汉武帝杀钩弋夫人一样,把慈禧除掉,以绝后患。
慈禧是何等的精明,对肃顺恨得咬牙切齿,两个人的战争就此拉开了序幕。
其三,公然夺权
咸丰驾崩前,曾让人写下谕旨:“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命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为顾命大臣,赞襄一切政务。钦此。”
八大臣以端华和怡亲王载垣地位最为尊贵,二人都是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不过他们才能不足,因此八大臣真正的首领是肃顺。
咸丰虽然离世,但是把一切事务都安排好了,政务虽然交给顾命大臣,可是也怕八大臣擅权,所以又给了慈安太后一个“御赏”印章,给同治帝一个“同道堂”印章,实际上“同道堂”由慈禧掌管。
而顾命大臣所拟的圣旨,只有在上面盖有“御赏”印章,末尾盖有“同道堂”印章才能生效。
这样三方制掣,确实能够确保权力平衡,可是咸丰错误估计了人的本性和权力的本质,毕竟,在传统政治里,权力制衡的最后还是会汇聚到一个人的手里,在这三方中,一定是最终心狠手辣的人掌控局面。
咸丰帝驾崩后,八大顾命大臣奉旨扶载淳即位,定年号为祺祥,尊钮祜禄氏为“母后皇太后”,尊叶赫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
可八大顾命大臣虽然明面上尊敬慈禧,可背地里太清楚慈禧对政治的野心,于是除掉慈禧太后就成为八大顾命大臣眼下最紧急要商讨的事。
1861年8月24日,肃顺带着端华等人面见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假托先帝之言,说咸丰帝临死前有交代,军政大权全部交由八大臣做主,肃顺还说奏折由八位大臣看就行了,两宫太后只要负责盖章就可以了。
慈禧是何等的聪明,迅速意识到肃顺是想夺权,因此对于肃顺的要求表示无法接受,她坚持要审阅谕旨,并声称只有经过她审定的谕旨,谕旨才能生效。
此时的慈禧,虽然年纪轻轻,只有26岁,但是丧夫的悲痛并没有在她身上流连太久,倒是让她越发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眼下的危险处境,面对当时八大顾命大臣的虎视眈眈,决定先下手为强。
慈禧太后先是指使亲信上疏,奏请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八大臣自然不从,慈禧太后只能进行下一步的计划,下旨以叔嫂叙旧为由,召见恭亲王奕䜣来热河。
虽然肃顺曾经想以叔嫂避嫌为由阻止在京城的奕䜣前来热河见慈禧太后,但是迫于公论,奕䜣打出吊丧的旗号来热河奔丧,加上慈禧太后态度坚决,最后不得不同意,况且肃顺也认为他们叔嫂掀不起什么波澜。
当恭亲王奕䜣到达热河以后,得以觐见两宫太后,两宫太后泣不成声,控诉肃顺等人的罪行,密谋如何处置肃顺等人,并草拟了拿办肃顺等人的旨意,到京就发,然后奕䜣星夜返回京城安排相关事宜。
此时的肃顺大概还不知道,恭亲王奕䜣和慈禧太后这次看似波澜不惊的会面会决定他的命运。
其四,太过轻敌
对肃顺而言,慈禧虽然有手段,可还是个26岁的女子,肃顺自以为慈禧对他无可奈何,这一点,在护送咸丰帝梓宫回京城的时候,表现得最明显。
对于奕䜣和慈禧太后的政治图谋,八大臣自然也不会毫无察觉,为防不测,咸丰去世一个月之后,八大臣才让奕䜣前往热河吊唁。
其实,在来热河之前,奕䜣已经在慈禧太后的授意下,将京中一切准备就绪,还取得了手握重兵的胜保和僧林沁的支持,发动政变的条件非常成熟。
奕䜣幕后准备,慈禧前台唱戏,1861年10月26日,咸丰帝的灵柩启程回京,慈禧借口小皇帝载淳经受不住琐碎礼节的折腾,向八大臣提出:在热河的人马分两路回京,肃顺带军队护送先帝灵梓走大路,小皇帝以及端华、载垣等七人随慈禧太后走小路,他们一行先行回京,以便率领文武百官迎接灵梓。
八大臣肯定是不愿意回京城的,毕竟满朝大臣都在京城,回去以后就无法大权独揽了,但是没办法,避暑山庄不能永远待下去,小皇帝要登基,咸丰帝的灵柩也得运回去,因此,对于慈禧的旨意,八大臣没有任何理由反对,只能照办。
在回京的路上,肃顺不是没有动过手脚,他曾命人在古北口派人打算将慈禧刺死,谁知,慈禧棋高一着,早已有所防备,她的轿子被围得水泄不通,戒备森严,刺客根本无从下手。
肃顺护送咸丰的灵柩先启程,看似是比慈禧太后快,可是走得很慢,毕竟咸丰帝的棺材这么重,此时正是秋雨不断,不可能走得快,而慈禧太后一行人走小路,自然更快。
果然,慈禧太后等人比肃顺等人提前四天先到达了京城,此时的奕䜣已经在京城中将一切准备妥当,只能八大顾命大臣入网。
当天早上,文武百官向小皇帝朝拜请安以后,奕䜣突然站出来,让侍卫将载垣、端华等人拿下,并宣读了早就拟好的谕旨。
谕旨中列出八大臣多条罪状,由于太突然,几位顾命大臣还没反应过来,就被侍卫们一拥而上拿下了,交给宗人府定罪。
而此时,肃顺对京城内所发生的一切一无所知,他才刚走到密云境内,护着咸丰的灵柩,忽然半夜听到敲门声,慈禧太后派来的人把他从床上捆绑了起来。
就这样,八位顾命大臣瞬间成为了慈禧太后的阶下囚,为了笼络人心,对八位大臣,慈禧也是有所区别对待,将军机处的景寿、穆荫等五人革职,发配新疆效力赎罪;载垣、端华赐令自尽;肃顺斩立诀。
毫无疑问,肃顺是八大臣中的核心人物,也是受罚最重的一个。
清朝对宗室算是优待的,宗室犯再大的罪,一般都自尽算了,不会砍头,只有肃顺被斩首,可见慈禧太后对他恨之入骨。
肃顺被斩首于菜市口后,他的死就像一片干枯的树叶飘进了一潭死水,一丝涟漪也没有激起,26岁的慈禧太后首次夺权成功,至此,晚清开始了长达四十八年的慈禧统治时代,这或许是咸丰帝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