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始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当时,精神分析除了用于研究和治疗,还是理解心灵活动的一种全新方式,所以吸引了一批追随者,如荣格、费伦奇、琼斯、克莱因、温尼科特等,以及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他们把精神分析理论应用于特殊的人群,也使得精神分析理论根据不同的文化发展出不同的分支。

弗洛伊德从“大脑”到“心灵”的转换

弗洛伊德从“大脑”到“心灵”的转换

弗洛伊德最初是神经科医生,爱好在实验室里对大脑进行研究,但是为了早日迎娶未婚妻,他开始把工作重心转换到咨询室里,研究重点从“大脑”转到“心灵”上。

随后,弗洛伊德发现癔症和神经衰弱的治疗之所以令治疗室束手无策,是因为病人遭受了创伤和压抑,而不能直接表达他们的绝望和愤怒,所以将强大的攻击性情感投射给他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弗洛伊德开始鼓励病人谈论他们的故事,他把经验带到了巴黎,在与神经病学家沙尔科交流后,他意识到癔症的实质为心理障碍、有着心理上的病因,能够借助心理方法获得彻底的痊愈。

他也发现,心理意识能将不想要的想法和感受分离开。

精神分析的诞生

精神分析的诞生

弗洛伊德从朋友约瑟夫·布洛伊尔对病人安娜·O的治疗中发现,倾诉与症状起源有关的所有想法和近期记忆,能减轻病人的症状,所以他在治疗中也不再运用催眠,而是鼓励病人自由地谈话。通过一连串的关联想法与精神世界的表面联结起来,就能使真相浮现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弗洛伊德还发现,病人的一系列思绪会习惯性地从围绕症状的现实困境退缩回来,转而指向童年时期的困难及关注点,而且也常常犹豫不决又不可避免地转向有关“性”的事情。

这个阶段开始,弗洛伊德提出了备受争议的“诱惑假设”和“儿童期性欲”。他在从家庭内部、梦、口误、白日梦以及其他资料中发现,越来越多儿童和父母之间发生的实际的性接触资料,他认为癔症是病人在儿童期遭到父亲或其他亲人性骚扰的结果。

弗洛伊德发现,自我分析的深度是有限的,但通过梦,能找到一些看似荒谬却充满着意义的内容。所以他试着让病人对梦进行自由联想,不去避开那些表面上荒谬、令人震惊或痛苦的内容,他发现这种方法不但能对工作中的理论加以验证,也能使病人的痛苦得到减轻。

早期学术圈、冲突和异议

早期学术圈、冲突和异议

弗洛伊德在工作之余会在圈内小范围的演讲和讨论,当时颇受关注,亚伯拉罕、费伦齐、琼斯、阿德勒、荣格都成为了他的追随者。

他们对精神分析理论充满了钦佩和热忱,但当弗洛伊德提出有关儿童期性欲的观点时,他们对此产生了巨大的分歧和争议。

这些争议中最主要的问题在于弗洛伊德的观点打破了正常和性倒错之间、成人性欲和儿童纯真之间的界限,所以他的追随者们不再信服于他,甚至背道而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有代表性的是荣格和阿德勒,他们各自开创了与精神分析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弗洛伊德始终认为心理学源于生物学,衍生于达尔文所描述的进化的力量。

而荣格则相信有超越人类体验的“更高”或神秘的力量,阿德勒开创了个体心理学,将自我和攻击的意识力量放在首位,回避和摒弃了性欲和潜意识的观点。

弗洛伊德发展中的观点

弗洛伊德发展中的观点

弗洛伊德的理论在40多年来经历了许多变迁和发展。

最初他提出性创伤导致记忆与情感阻断的简单模型,后来在这个概念上,他把更多的重心放在自身的创造能力上,随后又发现个体能够运用自身的权利与他人发展关系,并提出驱力的客体以及个体对与他人发生关系的天生需求。

随后个体才会在头脑中出现他人的内在表象,逐渐内化道德约束形成超我。超我的内在体验会产生无意识内疚,导致人们对取得的成功进行自我破坏。

弗洛伊德提出了理解抑郁者愤怒的自我谴责模型:

当配偶离开或去世时,他(她)的哀伤会特别难以表达,以至于难以忘怀。
取而代之的是,他们会将这种情感“纳入”到自体内部,关系中未完成的事情将会在自体内继续。
此时将会出现令人感到痛苦的自我谴责,在潜意识中,这实际上是针对那个已经离开的、令人失望但现在却已内化变成了自体的亲密对象。

弗洛伊德关于生的驱力和死亡驱力的论述,也存在较大的争议,他认为生的驱力驱向团结、成长和创新,死亡驱力代表朝向放弃、转向分裂和沉寂的倾向,两者在身体系统中存在着类似“熵”的现象。这样,攻击就被看作是为了保护个体,将死本能这一危险而致命的力量的外移。

而有人认为死亡在生物学上存在必然性,把攻击与毁灭等同起来毫无意义。但克莱因吸纳了这一观点,并加以辩证的使用,用以理解儿童的某些行为。

这一章就到这里,在后面的章节里,作者还陆续阐述了精神分析中的跨文化现象和批判的思想,下一次再分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是沐榕,走在通往职业心理咨询师的路上,点个关注,好书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