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前撰小文,論及丹青之藝,肇自農桑,審美之意,實與耕耘稼穡相繫。從一隅觀之,國畫者,農夫繪事之昇華,所謂「文人畫」,乃雅士之筆墨,實則農耕文化之高致也。

有辯者謂,雖畫藝源出農社,然不可遽以農夫之繪,比擬國畫之尊。或其未諳「農民」二字之深意,此處所云「農民畫」,非指匠人之手技,乃言審美之觀念,鑑賞之規範,數千年來,未曾易辙,固守農耕之舊緒。此與歷朝科舉之制,關係匪淺。縱使貴胄顯宦,亦由鄉野書生,藉科考躍龍門,博覽群籍,不過四書五經,乃至十三經、百家之言,與科技之進步,人文之獨立,邈若河漢。此蓋國畫乏現代之義,失當代之魂,永繫農耕文化之根柢矣。

蓋古之文人,寄情山水,寓興林泉,其畫作多寫意抒懷,少究物理,故而畫風流傳,皆承古法,鮮有變革。此非獨畫藝之弊,實乃社會之象,文化之局限,使得藝術創作,未能與時偕行,融入現代思潮,進而影響其當代性與世界性。

然則,今之視昔,不可不察。文化之演進,非一朝一夕,需兼收並蓄,開拓創新。當代畫家,宜在繼承傳統之餘,兼採西學之長,融會貫通,方能開闢新境,使中國畫藝,煥發時代之光彩,呈現多元之魅力。如是,國畫始可跨越歷史之籓籬,與世界對話,共譜人類文明之華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